领导人传记类图书的出版影响与启示

2021-05-10 15:35于安龙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可读性

于安龙

〔摘要〕 《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两本既“畅销”又“长销”的领导人传记类图书,影响广泛而深远。两部作品的出版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人文价值,堪称通俗理论读物中的精品力作。它们揭示了领袖的成长历程,总结了领袖的成长规律,追溯了领袖的思想原点,改善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新时代,通俗理论读物的出版应借鉴这两部作品讲好领袖故事的成功之处,着力打造既具可读性,又具思想性、教育性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切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领袖故事;传记类图书;可读性;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2-0124-05

在众多的领导人传记类图书中,《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两本极具分量而又较为特殊的作品,因为它们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年谱、回忆录、日记等,而是两部“口述实录”式的采访纪实作品,主题鲜明而深刻,内容生动而翔实,感情真挚而饱满,影响广泛而深远。系统梳理这两部作品的出版背景、出版概况、出版影响等,对推动新时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出版概况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本人口述,后又亲自审阅、稍加修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录的传记作品,其版本多、销量大、流传广,不仅有助于了解毛泽东本人的成长历程,而且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其影响十分巨大。在不同时期,《毛泽东自传》中译版本有几十种之多,但主体内容基本上出自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毛泽东自述部分,即《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包括“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几部分内容。1936年6月,斯诺成为第一个到达陕北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在为期四个多月的自由采访中,他与包括党内领导人、红军战士、普通群众等在内的众多人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而对毛泽东的采访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起初,毛泽东并不想谈及个人经历,但由于国民党长期妖魔化宣传以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他的各种谣言、猜测,为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在斯诺的劝导下,毛泽东才表示:“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告诉你,你看怎么样?我认为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些,结果也等于回答了你的全部问题。” 〔1 〕92斯诺曾介绍道,在此后几天的连续访谈中,“毛泽东是凭记忆叙述一切的;他边说我边记……除了对耐心的吴先生的句法作了必要的修改以外,我并没有把它作文学上的加工” 〔1 〕93。毛泽东在自述中,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过程,斯诺在《复始之旅》中写道:“在此后连续几个晚上的会见中,毛带来了他本人写的提纲。他给我的不是需要我花很大工夫去整理和连缀在一起的素材,而是一份大致完整的自我分析以及对一代革命者的叙述。” 〔2 〕196毛泽东的自述经斯诺整理成文后公开发表,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包含毛泽东自述内容的《西行漫记》,出版之后就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短时间内即出现了很多重印本、翻印本,成为一部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经典之作。《西行漫记》出版后,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4月10日重印,10月10日、11月10日又各重印了一次,连初版在内,十个月内连印了四次,一共发行了八千册 〔3 〕。而从《西行漫记》中衍生出的《毛泽东自传》单行本,也在面世后引发了争相阅读的狂潮,以致该书不得不在短期内一版再版,并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其他翻印版本,其印数之多、销量之大、影响之广,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生动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从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间在陕北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集中展示了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受访对象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与其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采访实录于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3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连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为方便读者阅读学习、顺应读者期待,采访实录编辑室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进行了重新编排,并选用了76幅图片,将采访实录结集成册,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17年公开出版。该书正式出版一周内,征订发行已达100万册。在各地的书店、书屋中,人们纷纷驻足阅览、竞相购买,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脱销现象。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也掀起了学习、研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热潮,许多单位几乎人手一册,可见其传阅范围之广、读者人数之众、受欢迎程度之高。有的学校甚至专门开设《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课,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升华思想境界、锤炼道德品行。截至2020年5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发行749万册,成为同类题材排名首位的超级畅销书。时至今日,该书仍是一部深受读者青睐的生动教材,是很多人的阅读必选书目。

二、《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影响与价值

(一)揭示领袖成长历程,总结领袖成长规律

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高度肯定了党的领袖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4 〕領袖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宏阔的视野,而且具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鲜明指出了党的干部和领袖应当具有的性格和作风,“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 〔5 〕。毫无疑问,领袖人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榜样和前进标杆,能够在实践中产生强烈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因此,深入揭示领袖成长历程,总结领袖成长规律,充分展示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领袖人物的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毛泽东自传》中,可以深入地了解毛泽东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革命实践活动等,对于启发人们如何在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出版后,对广大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吸引和推动了大批青年走上抗日道路,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全景式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生活、劳作的基本情况,揭示了当代人民领袖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在基层实践中求知进步,在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中不断突破的历程,为广大青年树立起了思想和人格上的榜样,为当代青年人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提供了青春无悔的答案。《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面世,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的渴望和期待,更使人们从领袖的为学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中有所启发、有所受益,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立言立行、修身立身。而领袖坚强人格的铸就养成、为民情怀的培塑彰显和矢志奉献价值目标的确立等,也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思想经受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领袖人物的成长之路也并非是一马平川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各种挫折、遭遇过各种磨难,但无论如何,都要始终涵养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这是两部作品给予青年人的最大的精神财富和“成长密码”。

(二)追溯领袖思想原点,把握领袖思想脉络

虽然《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算作完全正式的文献,但它们也并非只是个人传记,而在研究领袖的生平和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少年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领袖思想理论的形成总能在青少年时期找到其印迹。《毛泽东自传》揭示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读书生活、社会实践等,以及毛泽东从思想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在行动上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斯诺在采访毛泽东时就已经意识到:“随着他深思熟虑,有条不紊地给我讲述他的富于戏剧性的经历,我开始看到,这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反映在一个对其意义作过深刻分析和研究的人的生活经历之中。因此这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了解未来事件的重要指南。” 〔2 〕194-195事实上,《毛泽东自传》不仅是“了解未来事件的重要指南”,也是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南。因为,事物的本质往往呈现在其萌芽状态,思想理论往往在其孕育初期就已现端倪。青少年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孕育、萌芽阶段,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调查研究思想等,都是从青少年时期逐步丰富、发展而来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聚焦习近平的知青经历,而在此期间习近平的思想转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这七年中,习近平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农村实际,切实感受到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和艰苦生活,也真正理解了农民群众的希望和诉求,这种基层的锻炼和磨砺,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洗礼和升华,正如他自己所言:“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6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建立起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坚定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编辑出版,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三农”情怀提供了历史的背景和鲜活的素材,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总之,无论是《毛泽东自传》还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都是追溯领袖思想原点,探寻领袖心灵轨迹,发现社会进步、时代变迁规律的生动教材。

(三)讲好领袖成长故事,改善提升党的形象

领袖故事不只是个体的故事,也是党的集体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袖形象不只是个体的形象,更关系到党的集体形象。领袖的成长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了解、评判和认同一个政党的重要依据;领袖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是一个政党赢得民心、赢得群众的重要途径。只有讲好领袖成长故事,树立起党的良好形象,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升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革命时期,由于国民党实行新闻封锁,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一度并不为外界所知晓,使得社会上各种谣言横行、猜忌四起。尤其是在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下,党的领导人被污蔑和诋毁为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极易使人民群众产生误解,也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毛泽东自传》的出版,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份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有助于改变部分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模糊认知和偏颇之见。不仅如此,《毛泽东自传》也是人们研究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因为其中不仅记录了毛泽东本人从出生到1935年10月率领红军主力到达陕北的重要史实,还记录了党和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史实,以及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上有关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评判。正是这样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状况的著作,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热潮,纠正了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偏见,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国际社会上对于中国的种种质疑和批评仍不时泛起。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领袖的成长故事,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基层中历练、在群众中成长的非凡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澄清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

三、《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当代图书出版的重要启示

(一)明确主旨:讲好故事聚力量

采访实录并非全新的表达方式,但当其结合好的故事素材、选择好的切入视角,就有可能取得非同一般的效果。《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都采取了口述体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让人有如闻其声、如沐春风之感,而且具有一定的纪实性。据当时担任翻译的吴黎平回忆:“关于毛泽东同志个人革命经历部分,斯诺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要求整理成文,由黄华同志译成中文,经毛泽东同志仔细审阅后作了少数修改,交黄华同志照改后退给斯诺。” 〔7 〕前言7通过口述实录展现历史细节,揭示领袖的思想转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展现了震撼人心的青年成长故事、党员干部创业奋斗故事,又蕴含了领袖人物爱民如子的从政故事,内容真实、素材鲜活,极易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领袖的成长历程是时代的缩影,通过它可以透视国情社情、了解党史国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因此,新时代中国出版业要立足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树立前瞻意识和战略眼光,善于寻找有重大价值的图书选题,策划有分量、有价值、受欢迎的图书,打造一批通俗理论读物的经典作品,不断提高图书出版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无疑是巨大的,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是舉世无双的,这其中有无数的动人故事、感人事迹。中国出版业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宗旨,不断挖掘鲜活的故事素材,发出真实的中国声音,才能真正发挥图书出版在文化积累和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出版业的载体和桥梁作用,做到以书为媒,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使中国声音传出国门,让更多的人通过精品力作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熟悉中国。

(二)创新形式:娓娓道来显真情

《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都是由采访实录整理而来,是以口述体的方式讲述党的领袖成长之路的经典之作。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毛泽东自传》是一对一采访,领袖本人亲自回忆叙事,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多对多采访,是领袖身边的相关当事人、见证者的口述汇编。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形式新颖、编排合理,全书围绕领袖的成长历程和奋斗故事娓娓道来,既没有激进高昂的口号,也没有不切实际的拔高渲染,都是叙事者的亲历亲闻、真情实感,内容清新素雅,语言朴素脱俗,其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不落俗套、引人入胜。同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两本书都对采访稿进行了归纳概括,提炼出了若干小标题。如《毛泽东自传》中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等。这样一来,有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故事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而当前理论通俗读物出版市场上,一些读物在编辑、排版、出版设计等方面创新不足,缺乏生动活泼、新颖雅致的编排方式,使人有“千人一面”之感,难以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新时代,图书出版业要尊重读者需求,顺应大众阅读期望,在选题策划、图书编排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适时创新通俗理论读物的品种、样式和风格等,做到因时而进、推陈出新,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只有不断创新图书的表现形式、编排方式,才能更生动、全面、真实地展示图书内容,更好地彰显图书出版价值。尤其是对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领导人传记类图书,合理的呈现方式、编排方式,对于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提升图书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活用语言:生动朴实接地气

无论是《毛泽东自传》还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其一大特色是文字朴实,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其既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特别出众的文采,十分生动朴实接地气。两本书运用的都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家常话,采取了更加亲民的话语风格和传播形式,虽然都有一定的书面加工和文字修饰,但都尽可能地尊重和保留口述者的原意,使之呈现出了原汁原味的话语特点和生动活泼的文风。据吴黎平回忆:“毛泽东同志同斯诺谈话时,要我去作翻译。谈话时有正文,也插些故事、闲话,毛泽东同志的态度是那么平易近人,谈话又是那样生动活泼,逸趣横生,久久不倦。” 〔7 〕1《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穿插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甚至是“村言土语”,让人在阅读时倍感自然、亲切,如同身临其境。这种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心灵共鸣,增强了整本书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事实上,俗文俚语可以解疑释惑,平民语言也能阐释深奥道理。邓小平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 〔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多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话语内容的通俗化、趣味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因此,新时代图书出版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多运用贴近百姓生活的通俗语言和新鲜素材,避免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努力做到“老妪能解”“妇孺皆懂”,而不是故作高深、自说自话。否则,就有可能使出版物远离读者、失去读者。毛泽东认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9 〕《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功出版启示我们,真实、朴素的故事最震撼人心,亲切、平实的语言最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新时代编辑出版通俗理论读物,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把握话语对象的接受需求、兴趣和能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列数据等话语方式,深入浅出地讲好中国故事,承担起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重任,不断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重要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M〕.宋 久,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3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578.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6〕我是延安人——习近平2004年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J〕.中国农业会计,2015(04):60-63.

〔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关于自己的革命经历和红军长征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可读性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因素分析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政务微信的内容提升策略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