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法”解读小说人物之“妙”

2021-05-12 19:54王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多角度

王娟

摘要:人性是复杂多变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必然是立体多维的。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绘形传神塑人物”“设身处地悟人物”“背景引入观人物”“你言我语写人物”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展开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全面关照、多方解读,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题。

关键词:四维法;小说人物;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83

一、现状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情节简单集中,主要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热切地盼望在外发了财的弟弟于勒回来,以改善家庭境况,却不料在一次旅行时,意外在船上遇到了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的穷水手于勒,他们对落魄的于勒恶语相骂,并狠心地改乘另一艘船,弃他而去。文章兼具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以往的教学在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时,却大多停留在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层面。对此,笔者通常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觉得这样的分析没有讲清讲透,有片面刻薄之嫌,为了让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更准确立体,笔者尝试从人物的外在行为到行为依据,再到探析社会原因等入手,最后反观参照现实,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析到文本的深层意蕴,感受其恒久的艺术魅力,收获阅读带来的更多乐趣与思考。

二、理论依据

爱·摩·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评论家,他曾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类型人物”,他们是按照单一的意念或特征创造出来的,性格稳定如一,几乎没有发展变化。比如奥楚蔑洛夫,就是典型的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变色龙”形象;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里塑造的孤胆英雄形象或者邪恶反派人物,他们都已经被脸谱化或被標签化,要么全好要么全坏。而“圆形人物”又称“立体人物”,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打破了“要么全好,要么全坏”的简单分类,他们富于变化、立体多维,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也因此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贴着人物写”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提倡的观点,人物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情感走向,什么样的时候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时候做什么样的事,都是由其身份、性格、环境等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并非客观不变,因此,人物的性格就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作者更不能想当然地使唤人物,他应该充分地理解、尊重、体贴人物,站在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把人物写好。

部编本第四单元的单元教学要求中,更有如下清晰的表述:“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这一要求已明确告诉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准确地理解小说主题。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在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时,笔者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教学突破

1.绘形传神塑人物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人性弱点:贪婪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他们对落魄的亲兄弟不惜恶语相向,甚至避而远之,是可恨可鄙的小人物,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也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他们无情的讽刺与批评。

2.设身处地悟人物

通过这个环节的分析讨论,我们发现菲利普夫妇的选择是有原因的,他们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经济窘迫、生活拮据、收入仅够勉强维持生活,如果再摊上一个糟蹋钱的游手好闲的弟弟,境况必然会雪上加霜,女儿的婚事也会告吹。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对此,作者除了批判,还有同情和怜悯,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3.背景引入观人物

通过引入背景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此时法国这一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像“菲利普夫妇”这类的小资产阶级,面临着日益贫困甚至破产的窘况。一部分内心不甘的人便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他们将希望放在了美洲、亚洲甚至非洲这类殖民地半殖民地上,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发横财荣归故里,“拜金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流毒,甚嚣尘上,腐蚀、毒害着广大群众。

学生在了解背景后,再结合文中具体语境,比如“惯例”一词就可以得知,这绝非菲利普夫妇的首创,在于勒占用菲利普的遗产并且挥霍一空后,人们只是按照“惯例”把他打发到美洲,他们的行为是当时大多数人的选择,反映了小市民富贵险中求的无可奈何。再比如看中二姐的青年之所以下决心求婚而不再迟疑,是因为“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可见,虚伪的拜金的人绝不是个别现象,也绝非菲利普夫妇二人,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的生活现状和人情世态。

我们再来关注课文删减的部分,《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是“故事嵌套模式”,也就是在外层故事里嵌入里层故事,故事里还有故事。外层故事是讲一个穷老头向“我”的同伴约瑟夫乞讨,若瑟夫慷慨地予以了施舍,并借此向“我”说起了他小时候念念不忘的事情。

小说有这样的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我们发现,两个故事主题如此相似,小若瑟夫已经长大,但依旧善良,生活的困窘和社会的冷酷,并没有腐蚀他的善心。那为什么不直接从里层故事来写呢?作者恐怕有一点考虑,那就是对父母行为的思考,父母的行为受其所处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一以概之,更不能单从儿童的眼光和心智来判断理解。所以,故事由长大后的约瑟夫向伙伴描述家境切入,在儿子眼中,父母的处境是窘迫的,开篇第一段如是说:“并不是有钱的人家”“刚刚够生活”“父亲做着事,很晚才回来,挣的钱不多”,并用几件琐碎却很有代表性的小事,不嫌啰唆地将拮据家境具体化:不敢接受请客吃饭,日用品要买减价的底货,衣服自己做,廉价花边要计较半天,28岁的大姐和26岁的二姐老找不着对象……罗列了这么多,无非想告诉我们,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窘况可见一斑,也就是希望读者在听后面的故事时,不要因为父母的冷酷自私而全盘否定他们,作为独立而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具有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考虑,骨子里“金钱至上”的观念有不少是被生活所迫的无可奈何。

4.你言我语写人物

通过上面三个步骤的分析,学生逐渐意识到,面对迫于生活压力的小人物——菲利普夫妇,真的不能一笑了之,一批了之,他们除了可恨可恶,也令人同情怜悯,而这样的人物绝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也绝非19世纪的法国社会所独有,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出现。为此,笔者设计了第四个环节“你言我语写人物”,以此引导学生关照生活,以感受作品发人深思的恒久的艺术魅力。

你言我语写人物: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小人物,他们身上的“小”,是卑微,是弱小,是贫贱,是无奈。可否擦亮我们的慧眼,看到他们的“小”,也看到这种“小”的背后那个真实的灵魂。

通过这一步骤,学生便能将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综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人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学会换位思考、辩证分析,正确看待社会中的冷暖,认识人性的弱点,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关注到社会环境对小人物的影响。理解了经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跨越了时代、社会和国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而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就是让人们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原型”,进而不断修正自己,摈除人性的假恶丑,坚守真善美。

在文章主题上,我们既要看到“金钱至上”观念影响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冷漠,也要认识到小人物的辛酸无奈及作者表现出来的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更要看到作者在若瑟夫身上寄予的美好的期许,小若瑟夫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呼唤着亲情与人性的美好回归,尽管经历过生活的困顿,目睹过人性的冷漠,成年后的若瑟夫仍对陌生乞丐予以援手,不改其初心与善良。而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与若瑟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他们,我们可以同情怜悯,却绝不能支持认可。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虽然家庭贫困、饱尝艰辛,却依然保有了人性的真、善、美,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学习中,意识到穷人行善比富人行善更难、更可贵,也更值得我们褒扬。

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作品:“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确实如此,“发人深思”就是菲利普夫妇留给我们的最大触动,也是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学生同时也意识到,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绝不能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要知人论世,紧贴文本,用情用心,深入解读,才能有所见地并有所收获。我们也可以据此方法,分析理解莫泊桑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参考文献:

[1]杜茂林.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8(57).

[2]陈敬学,黄爱芳.细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小”与“大”[J].中学语文教学,2018(8).

[3]鄧存娟.《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J].语文教学之友,2017(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树兰实验学校311100)

猜你喜欢
多角度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层次“读” 多角度“补”——有效使用希沃白板化解学生小古文学习困难
对一道解析几何证明题的多角度剖析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多角度分类评析单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对一道课本向量习题的多角度探究和思考
探析高考中物质的转化与性质发散式试题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自然对数函数的多角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