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决策关系研究

2021-05-13 12:42任树伟胡珊珊
经济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持久性农地融通

任树伟,胡珊珊

(1.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2.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一、引言

2014 年,中国农业银行颁布《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国有股份银行第一次制定了关于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文件。2016 年3 月15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政府部门第一次以暂行办法的形式,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了规范。

可以看出,政府出台的农地经营权抵押政策时间较晚,仍在摸索和调整阶段,但已成为解决农民融资问题的重要抓手[1]。近几年针对农地抵押的制度合理性、示范规程、利益相关者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大量成果,并开始出现将农地经营权抵押与其他涉农经济范畴的事务相联系的研究[2-3]。我国南方地区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出现农地经营权抵押与农业现代规模经营相联系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社会迂回投资的概念,认为农地制度变迁将会使小规模经营的土地不断聚集,最终形成由少数人控制的家庭农场,对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产生有利影响[4]。还有学者认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对农民还权的方式,是对以往工业剥夺农业、城市剥夺农村的一种产权补偿。归根结底是农村金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之间关系的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产权是否公平的问题[5]。伴随着农地抵押政策不断完善,农民在土地产权上获得多样的处置形式[6]。虽然产权仍不完整,但农民在农业经营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7]。

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二元制度不断松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满足了城市发展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问题[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提升了自身劳动技能,拓宽了视野,接受了新思想,部分入城农民产生了创业想法[9]。同时,受到返乡创业农民的影响,原来固守土地的农业劳动力也开始进行创业活动,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10]。在农民的创业活动中,资金是最大的约束条件,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能够融通农民生产经营资金,缓解创业资金带来的约束[11]。农地抵押贷款与农民创业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开始引发学术界的注意,这将有助于建立农地流转和农民创业之间的桥梁关系,对二者关系的逻辑机理与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12-13]。

综上所述,将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决策放在一个框架分析,是一个富有新意的研究。农地抵押政策能够带来多大的资金融通效果,资金融通又会引发多大程度的创业决策? 农民对农地抵押政策的预期到底能够促进其农业创业决策,还是非农创业决策? 本文以我国2 013 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上述疑问进行分析和验证。

二、假设提出

出台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后,农地流转成为常态化,大量农民将手中土地进行抵押和流转。农民通过土地抵押和流转获取资金后,缓解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约束,也刺激部分农民产生了创业活动。农地抵押和农民创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必然的理论联系,关于农地抵押和农民创业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文献表明,农地流转会导致农民失去在原有土地上耕种的资格,同时非农业创业还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外流到城市。无论是农地流转还是农地抵押都将促进农民创业,农民创业也反作用加速了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14]。还有部分文献表明,创业收入的增加会使农民购买更多先进高效的农用设备,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并不会因为创业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农地产权权属不清,农地抵押影响农村家庭的创业劳动力配置,创业机会将随着农地抵押的放缓而减少[15]。

结合文献结论和分析,提出假设H1:农民对农地抵押政策的预期效果和持久性,均能有效提升农民创业决策。

从土地抵押角度看,便利的农地流转市场和完善的抵押制度,便于提升农户创业的比例。农民对农地抵押政策的预期效果,建立在农户对农地抵押已经有初步认知,甚至了解农地抵押的相关政策和流程。对政策的初步认知有助于农户形成不离土的创业,因此农民对土地抵押政策的预期效果将有助于农业创业决策的形成。农民对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建立在政策认知的基础上,农民对农地抵押政策有了较好预期效果之后,将进一步主观判断政策的持久性。如果预期农地抵押政策持久性强,政策更加稳定,将引发离土创业,形成农民非农创业决策。

基于此,提出假设H2: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显著地影响农民农业创业决策,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显著地影响农民非农创业决策。

农地抵押不仅会直接影响农民创业决策,还会通过资金融通间接地影响农民创业。当农地抵押贷款发生后,农户一方面可以获得土地经营权的财产性抵押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将家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合理配置,获得更多的家庭收入,进一步促进农民创业决策。

基于此,提出假设H3:农地抵押政策会通过资金融通间接地影响农民创业决策。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应用Logistic 模型,构建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决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且验证提出的三点假设。其中农地抵押政策,通过农民对农地抵押政策的预期效果和预期持久性2 个指标反映,农民创业决策通过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决策2 个指标反映。运用公式(1)和(2)验证假设H1。

公式(1)中,Antri表示第i个农户的创业决策,Cognitivei表示第i个农户的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Persistencei表示第i个农户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fameri表示第i个农户的个体特征,householdi表示第i个农户的家庭特征,societyi表示第i个农户的社会特征。α和αi表示各自变量的关联参数,εi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

公式(1)可以变形为公式(2):

Xm,i表示第i个农户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创业决策控制变量。

公式(3)和(4)用来检验假设H2,如下:

其中,Argi -Antri和Nonargi -Antri分别表示第i个农户的农业创业决策和非农创业决策。β和γ分别表示回归系数,ε2和ε3分别表示验证假设H2的两个随机误差。其他指标解释同公式(1)和公式(2)。

引入公式(5),并联立公式(2)、(3)、(4)来验证假设H3,如下:

公式(5)表示农地抵押政策对资金融通的影响效果,公式(6)表示农地抵押政策通过资金融通中介变量,对农户创业决策影响。Fundi表示资金融通,θ和ρ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其中ρ1和ρ2表示对创业决策的直接影响,ρ3表示对创业决策的间接影响。ε4和ε5表示随机误差。其他指标解释同公式(1)~(4)。

将资金融通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农地抵押政策、资金融通、农民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农地抵押政策中的预期效果和持久性的相互影响。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民创业是否具有直接影响,资金融通如何以中介变量发挥作用并影响其他两个变量,需要考虑农地抵押政策与资金融通之间的内生性影响。根据Collier[16]的研究结论,可以采取联立方程的手段判断二者的内生性关系。

公式(7)~(9)中,ZCognitive表示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方程,ZPersistence表示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方程,Fund表示资金融通方程。VL表示土地价值,VA表示家庭总资产。其他指标与公式(1)~(6)表达一致。公式(6)~(9)可以进行联立,用来反映农民创业决策。

(二)数据来源

借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数据支持,并在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支持下,对部分缺漏省份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最终获得了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青海,我国29 省份共计2 013户农户有效数据,以探寻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民创业决策影响的一般规律。

(三)变量描述

指标体系的构成中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被解释变量主要反映农民创业决策,包括农业创业、非农创业两个方面。解释变量是对农民创业决策产生影响的指标,包括直接产生影响的农地抵押政策和间接产生影响的资金融通。农地抵押政策由农民对土地抵押政策的预期效果和预期持久性来反映。控制变量共16 个变量,包括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特征三个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与统计

在所有的调查农户中,男性比例偏高,平均年龄为46.12 岁,略超创业的黄金年龄。从分组统计看,30~40 岁和40~50 岁的农民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了36.14%和40.24%。平均的受教育年限为7.92 年,处于初中未毕业水平,整体教育程度较低。当然也有个别农户素质较高,其中在江苏南通的临江镇遇到一位博士返乡创业农户。婚姻方面,未婚的农户非常少,普遍反映结婚后的家庭压力增大,萌生了创业想法。调查农户对农地抵押的信任度没有达到中值,说明政策推广还不够。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还比较强,个别农户在进行农地抵押融资时,比较反感。

调查的农户家庭人口,最多的为10 人,平均值为4.14 人,各省份的规模差别不大。多数农户具有贷款经历,反映了农业生产本身对资金的依赖性,也反映了农民对贷款行为的认可。家庭存款的极差非常大,最多的500 万元,最少的没有存款,均值为20.17万元,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相比一些农业大省,调查的沿海省份农户土地面积普遍较小,均值仅为5.24 亩。从亲朋好友任职公务员和金融机构的统计看,超过半数农户表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联系上相关人员。

调查中发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的农户反映当地的创业氛围较好。全国绝大多数农户认为土地流转便利性不高,还存在很多制度上和操作上的障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在调查区域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农民反映的保障水平不高问题比较突出。各地政府对农地抵押政策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宣传,多数沿海省份农户听说过这个政策,少部分农户已经开始有了土地抵押贷款的实践。

四、实证分析

为了消除共线性引发的不良影响,需要对上面表1 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某一可测变量减去平均值,再重新进行平方带入模型取代原来的变量,从而减小膨胀因子(VIF)过高引发的问题。处理前后结果对比见表2,其中土地面积的VIF 值从原来的124.23下降到处理后的3.14,各变量的平均VIF 值从24.11 下降到处理后的1.90,干扰有了明显地减弱。

由于可测变量调整后的VIF 值都低于6,可以进一步判断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列出农地抵押预期效果、持久性与农业创业、非农创业、资金融通之间的对比关系,详见表3。从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看,预期高效果农户比预期低效果农户分别高出0.24 和0.21,预期高持久性农户比预期低持久性农户分别高出0.19 和0.25。说明不论是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还是农地抵押政策持久性,都对农民的创业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借此验证了假设H1。同时可以看出,在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方面,高效果农户比低效果农户在农业创业方面的影响更大。在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方面,高持久性农户比低持久性农户在非农创业上的影响更大,这也初步验证了H2。在资金融通方面,农地抵押政策预期高效果农户比低效果农户高出0.15,预期高持久性农户比低持久性农户高出0.12。农地抵押政策预期对资金融通产生了影响,部分验证了假设H3的可能性。

表2 可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

表3 农地抵押政策、资金融通、农民创业的描述性分析

(一)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的直接关系实证

对应公式(1)和(2)得到表4 中的结果,这个结果反映了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民创业的直接影响。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对农业创业决策和非农创业决策均产生了正向影响,农业创业决策方面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非农创业决策通过了5%水平的检验。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续性对农业创业决策的影响为正,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非农创业影响也为正,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不论是农地抵押政策预期的效果还是持久性,都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提升创业决策,有效验证了假设H1。对应公式(3)和(4),农地抵押政策预期的效果对农业创业决策影响的回归系数更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也更理想。农地抵押政策预期的持久性对非农创业影响的回归系数更大,显著性水平检验更理想,有效验证了假设H2。

表4 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关系的实证结果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个体特征中的婚姻状况、农地抵押信任度、农地依赖程度三个指标均通过了农业创业决策和非农创业决策的检验。婚姻状况通过了10%水平的检验,说明已婚农民比未婚农民更容易产生创业决策,呈现显著效应。农地抵押信任度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农地抵押越信任,越容易产生创业决策。同样地,农地依赖程度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为负数,说明对农地依赖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越有助于产生创业决策。受教育年限方面仅通过对非农创业决策的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学历并不是农业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学历越高,越容易对非农创业产生正向影响。

家庭特征中,亲友任职公务员和任职金融机构对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都产生了5%水平的显著性影响,说明家庭的人际关系在农民创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面积通过了农业创业决策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土地面积仅仅是制约农民农业创业的主要指标,对非农创业的影响不大。土地面积越大的农户,越有资本进行抵押融资,进而获得创业机会。贷款经历仅通过了非农创业决策10%水平的检验,对农业创业影响不大,说明贷款经历能减少农民非农创业中的资金障碍,有效促进农民的非农创业决策。

社会特征中,土地流转便利性和区域社会保障水平都通过了农业创业决策和非农创业决策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土地流转越便利,越有助于农民产生创业决策。区域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助于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从而让农民通过农地抵押产生创业决策。区域创业氛围方面通过了非农创业决策10%的显著性检验,对农业创业决策无影响。说明区域内的创业氛围感受越高,创业环境越理想,越有利于农民产生非农创业决策。

(二)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的间接关系实证

利用公式(3)和(4)可以判断农地抵押政策和资金融通之间的关系,通过4 次回归,逐步引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特征三个变量,并令其逐一通过Controled 控制标准。表5 的回归1~3 中,农地抵押政策预测效果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回归4 中通过了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回归1~2 通过了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5%水平的检验,回归3~4 通过了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持久性10%水平的检验。所有相关系数都为正,并且都至少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地抵押政策预期能够有效促进资金融通,为进一步验证假设H3提供了基础。

表5 农地抵押政策与资金融通关系的实证结果

结合公式(5)~(9)可以得到表6 的结果,在添加资金融通变量前后,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和持久性都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创业决策,也能够有效促进非农创业决策,都通过了至少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当引入资金融通中间变量,分析资金融通对农民创业决策的间接影响时,中间变量对农业创业决策通过了1%水平的检验,并且产生了正向影响。资金融通对非农创业决策的回归系数为正,但是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资金融通没有对非农创业决策产生有效的中间效应。由于资金融通有效影响了农民的农业创业决策,意味着一定程度正向刺激了农民创业决策,验证了假设H3。

表6 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间接关系的实证结果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的总体框架,引入资金融通作为中间变量,对农地抵押政策与农民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农地抵押政策直接对农民创业产生了促进作用,也通过资金融通间接对农民创业产生了促进作用。农地抵押政策预期效果对农民农业创业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政策预期效果越好,越容易产生“不离土”的农业创业决策。农地抵押政策预期的持久性对非农创业形成更大的促进作用,持久性越强,越容易产生“离土”的非农创业。(2)控制变量中婚姻状况、农地抵押信任度、农地依赖程度、亲友任职公务员、亲友任职金融机构、土地流转便利性、区域社会保障水平等7 个指标,对农民的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都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受教育年限、贷款经历、土地面积、区域创业氛围等4 个指标,对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中的某一决策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有效促进农民创业决策,提高农民创业质量的建议:

首先,增强农地抵押贷款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度。不断通过政策强化和市场探索的手段,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农地抵押贷款措施,突出政策服务重心,加强农地抵押贷款供给主体对需求主体的贷前审核、贷中保障和贷后评估工作。增强农地抵押贷款的政策透明度,提升农民对农地抵押业务的信任度,舒缓农民对农地的依赖程度。通过农地抵押贷款政策宣传,让农民了解贷款环节实施过程,弱化任职公务员和金融机构等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作用,让创业农民在无社会关系作用下,也能够方便获得抵押贷款。结合农地抵押的成功案例,做好相关的政策设计、贷款风险保障等工作,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和规则,提升土地流转的便利性。

其次,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缺少资金无法创业的农民,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进行抵押,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土地作为农民几千年来的“命根子”,在没有足够的农村社会保障时,农民不愿以失去土地为代价,哪怕只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利。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在有条件地区,在满足了农村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前提下,应该适当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广泛开展农村社会救助,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提升农村社会福利,打消农民抵押土地的后顾之忧。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优化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出和农民个人应缴的比例。提升土地保障的“造血”功能,利用好土地抵押贷款进行农业生产或抵押融资创业的方式,实现农户的最根本保障。

再次,降低农地抵押贷款成本。各地政府结合自身财力水平制定尽可能低的农地抵押贷款利率,通过税费减免的方式,让贷款供给方提供优惠的利率。农地抵押贷款要以惠农为宗旨,加强对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信用监管,把农地抵押低息贷款,纳入到中国人民银行的“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中。做足政策优惠,用足、用好、用活农地抵押贷款增量的低息奖励政策。对以创业为目的的农地抵押贷款采取双重优惠政策,既能够享受低息农地抵押贷款利率,又能够享受创业方面的贷款优惠政策。

最后,优化农民创业环境。打好创业政策支持和环境优化的组合拳,各地乡镇应该依托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和优质企业,将有创业培训需求的农民纳入到创业培训的范围。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农民的创业意向,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让有意向的创业农民能够真正掌握技术、工商、法律、税务等创业知识。做好创新创业培训讲师团队或专家志愿团队的相关工作,为农民创业者诊断创业问题,排忧解难。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创业的贷款担保新政策,将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农民作为扶持范围,针对个人、合伙企业、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补贴和免息政策,简化贷款发放流程,尤其是农地抵押贷款流程。

猜你喜欢
持久性农地融通
家庭非农收入、养老保障与农地流转参与
——基于农地福利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什么是绥芬河
美媒:1200万公顷农地被外资买走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钢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研究
浅议城市照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身份:概念、测量及研究视角
农地三权分置的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