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民间艺术推介中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应用

2021-05-13 09:46戴永冰许晓岸张小浩覃晓宁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交互技术欣赏者瑶族

戴永冰 许晓岸 张小浩 覃晓宁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来宾 546100

新媒体交互艺术最近几年一直是热门话题,也是艺术应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将以往人们被动欣赏艺术的方式变成了互动式的方式,它是未来艺术的重要探索方向。简单而言,交互艺术它是一种通过科技技术实现艺术作品与参与者或者欣赏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艺术形式,涉及的技术包括虚拟现实、装置互动艺术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换言之,即在作品中本身融入了参与者或者欣赏者的互动成份。典型的例子有希腊著名现代艺术家Georges Aperghis[1]Georges Aperghis:乔治·阿伯吉斯(1945-),希腊实验艺术家,代表作品Luna park。将音乐、舞台、肢体动作、灯光等多重元素通过装置艺术、行为表演以及交互技术立体化的展现。乔治·阿伯吉斯的交互艺术代表作-Luna park,该作品有多位表演者参与其中,通过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设备捕捉表演者的动作、声音与现场的灯光和音乐产生交互作用,从而使作品呈现一种欣赏者与作品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双互动状态。

笔者工作地身处桂中的来宾市,管辖有武宣、金秀、象州、忻城、合山几个县,其中金秀瑶族自治县是瑶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每年年底定期举办瑶族盘王节的大型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笔者一直思考是否可以将这种瑶族文化与交互艺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因为本人专业跟交互艺术密切相关,又从Luna Park这个作品得到启示,本人思索如何将来宾地区的少数民族元素通过这种交互技术呈现。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花费巨资打造景点的大型实景剧,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金秀也有类似的盘王节活动,这些剧都是利用精致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古老的传说故事,使整个实景剧的内涵立体化呈现。但是有一点与传统艺术欣赏是没有本质的区别,即欣赏的主要方式还是以欣赏者被动接收表演者的所有信息,偶有也只是传统方式上演员与观众的一种舞台互动,但实际的参与性值得商榷,更谈不上与实景剧交互作用融为一体。而交互技术,也称沉浸式技术(即虚拟现实AR技术),也可以是增强现实方式,利用这种技术,观众可以与实景剧、其他艺术作品的表演融为一体并相互影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人利用立项课题,创作作品Dot-Sky(见图1)。该作品是交互装置的演出形式,于2018年在韩国大邱举办的ICMC(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上展演,另外一个版本则是单纯的美术装置展览形式,作品取名《瑶山恋》(见图2),获得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奖。

图1 DotSky 2018ICMC演出

图2 陶艺交互装置作品《瑶山恋》

1、广西来宾的民间艺术的特点

此作品的两种呈现形式是本人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实践成果,也证明了新媒体交互艺术与民间艺术结合的可行性。为了清楚说明来宾民间艺术与交互艺术的紧密结合,笔者作出以下详细阐述:

广西来宾位于广西的中部地区,北接柳州,南靠南宁,俗称“桂中地区”。它管辖的金秀瑶族自治县作为瑶族文化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所以本人重点对该地区展开研究。本地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中国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专家费孝通[2]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先生深入金秀的瑶寨开展民族学研究,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瑶族文化资料。同时,本人工作于此地区,所以能够积极参加当地的活动,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两次参加当地的盘王节庆典活动,以及一次完整的瑶族传统婚礼。从资料来看瑶族主要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5个支系,其主要的民间艺术有以下几点特点:

1.1 音乐特点

根据覃晓宁教授发表于《音乐创作》上的论文《广西金秀瑶族民歌中的文化内涵》可以知道,主要包括“生孩子歌”、“送嫁歌”、“丧事歌”这种与人的生老病死和重大事件紧密相关的瑶族婚丧歌曲,也有一些生活与劳作时演唱的歌曲,如“气节歌”、“知识歌“等。本人2017-2018年有幸邀请金秀瑶族的部分支系录制歌曲,发现瑶族歌曲旋律平缓,强调歌词的表达,可以根据当时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歌词,但是旋律不变。很有一些西方“音乐剧”的感觉,即通过相同旋律,不通的歌词,叙说式地表达歌者的心意。瑶族音乐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传统婚丧仪式都要使用唢呐队,在候道辉教授发表于《中国音乐》的一篇论文《广西金秀县十八家瑶族唢呐婚庆音乐研究》,详细分析了金秀传统瑶族婚礼唢呐乐队表演的乐曲,包括《开音曲》、《拜堂曲》、《唱茶烟》、《围桌》等将近20首曲目,内容丰富,形式讲究,体现了瑶族传统婚礼的独特特点。可见瑶族音乐具有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式,如果与交互艺术结合能够有更多的呈现方式,亦或可以借鉴世界音乐(New age)大师团队-英格玛的表现手法。

1.2 服饰特点

瑶族的五个支系服装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图案的设计都各具特色,其中最具特点是他们头饰的不同设计。在沈艳、徐云发表于《工业设计》的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金秀瑶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路径》一文说到尖头盘瑶、坳瑶(用竹壳做头饰)、茶山瑶(用银板头饰)等,这都体现了瑶族不同支系对不同文化图腾崇拜的表现。同样,这些服饰的图腾文化,可以结合交互艺术使它影像化,互动化,或者是增强现实技术,使这种服饰文化得到更多维度的展示。

1.3 宗教文化特点

金秀瑶族深处大山,崇尚自然的力量。对山神的崇拜,衍生了很多祭祀神的文化,诸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等,每年盘王节,三天三夜连续地祭祀盘王以及其他诸神,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活动,给予艺术创作者丰富的灵感。艺术早期起源其实就是跟祭祀文化紧密相连,在彭吉象的《艺术概论》一书中,提到的艺术起源的巫术说,其实就是祭祀文化的原始面貌,然后逐渐形成宗教派别,进而走进统治阶级国礼的祭祀文化。金秀瑶族深处我国的西部山区,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当地早期的宗教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如果通过交互艺术的新形式呈现,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起到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2、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技术特点

2.1 沉浸式的体验

沉浸式体验,即人的感觉进入一种虚拟现实(VR)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与人类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交互技术就是沉浸体验实现的重要方式,它涉及多种传感器,包括语音传感器、红外线影像捕捉的摄像头、压力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热能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模块,就类似装上人类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系统,让机器具有了人类的判断能力,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运算,并按照创作者设计的程序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产生交互式作用。正是这种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使交互技术具备了沉浸式的特点。

2.2 互动式的实践

互动式与交互技术是紧密相连的技术概念,通过交互技术的各种传感器,表演者或欣赏者做的任何动作、语音以及其他身体数据变化都会被收集,从而使交互设备做出反馈。这种反馈通过声音和影像或其他方式呈现给表演者或欣赏者,如此表演者和欣赏者又会做出进一步反应。形式很像两位恋人之间的互动,人类与机器(交互技术的设备)形成一种亲密的互动关系。

2.3 智能化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5G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交互技术作为一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形式。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快速的分析,甚至具备人类的思辨能力,就像2016年3月google公司的人工智能围棋选手AlphaGO战胜人类九段围棋高手李世石的热门事件,次年又连下三场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由此可见,交互技术设备能够进行智能化判断与处理,从而实现各种超乎想象的智能化结果。

3、交互艺术与民间艺术的结合

图3 Lunapark 法国蓬皮杜国家声学艺术中心IRCAM的演出照片

该作品是将欣赏者放置在不同的空间中,通所谓交互艺术就是通过交互技术实现它的艺术性,后文本人直接称作交互技术。因为交互技术的中控设备-电脑,具备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与处理能力,所以可以把民间艺术的语汇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做出各种实时的判断与处理。具体本人重点关注民间艺术舞台的交互式呈现,当然也可以在其他领域,诸如:美术领域的装置艺术、服饰的成品展示、文化的智能化分类等。

3.1 交互艺术与民间艺术舞台表演的结合

利用交互技术数据的捕捉能力,进行舞台艺术的表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合作方式。前文提到的舞台交互作品LunaPark (见图3)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过智能摄像头,声音传感器,穿戴压力传感器等设备捕捉表演者的声音、动作、表情等数据,与智能设备实现声音、灯光、舞台的互动,使表演者产生强烈的沉浸体验。创作者想通过此作品表达当今人类生活在狭小空间中的孤单与偷窥的压抑心态。这种交互艺术的形式,使表演者也成为了作品的核心结构组成部分。他们的动作与声音都会改变作品的呈现结果,因此这个作品的每次演出都会因表演者的一些变化产生相应改变。

同样笔者思考如何借助交互技术的革新创作金秀瑶族的民歌、舞蹈、甚至服饰艺术。首先本人通过Max/MSP[3]Max/MSP由美国Cycling74公司出品的音视频交互软件。官网链接:https://cycling74.com/products/max/交互软件编写了一段交互技术的代码。总程序如图(见图4),然后外加动画编程软件Processing[4]Processing一个动画编程开源编程软件 官网链接:https://processing.org(见图5)实现画面的互动。因为这两个软件能够完美兼容音频与视频的交互技术,两者又支持外接的各种传感器设备,诸如Kinect、Leap Motion、Arduino单片机、各种小的传感器。从技术层面解决交互技术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所有外部条件,然后笔者利用这个工具构思与设计这部交互技术与民间艺术结合的作品。

图4 Max/MSP音频交互系统设计

图5 Processing动画交互系统设计

因为通过声音、肢体动作和色彩变化的数据捕捉,分析做出互动性的作品是本人重点探索的方向。所以本人以作品Dot-Sky为例说明,该作品首先采用瑶族的图腾文化设计了一对陶瓷瓷罐(见图2),分别代表瑶族的一位男青年与一位女青年,采样两者的声音编入代码程序Max/MSP,将陶瓷的图片进行艺术处理编入代码程序Processing(见图6)。声音素材与图像素材作为原始数据编入代码,实现了民间艺术的元素与交互程序的结合。作品实际上演中,红外传感器Kinect与麦克风会捕捉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与声音,产生数据的交互,编程代码程序会自动实现动画影像和音频的实时交互变化,处理程序(见表1)。

图6 陶瓷作品《瑶山恋》艺术处理后的图片

表1 Dot-Sky作品设计与实现流程

因此,通过这个作品的设计,笔者实现了金秀瑶族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与交互性再现。是人工智能大背景下,对民间艺术的一种变革性的推动与发展。

3.2 交互艺术与装置艺术、服饰文化的结合

装置艺术是可以实现静态作品展示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适合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在高级购物商城门前文化艺术展示的方式。如此金秀的各种视觉艺术可以通过装置交互的技术展现,包括美术、服饰、针绣等。比如本人参与的作品《瑶山恋》,那对瑶族人物图式的瓷罐,通过安装在瓷罐中的传感器,可以促成声音与影像的交互变化,从而使欣赏者与展品之间产生直接的互动效应。

3.3 交互艺术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民俗文化实际涵盖了前面的所有元素,笔者只是想强调交互艺术拓展的宽广性。民族文化的传统美食、室内装饰等都可以利用交互技术的智能分析实现互动性。此点类似小米智能家用电器,可以实时捕捉主人的生活习惯,通过交互技术,设计者可以使智能设备分析食者的口味习惯,做出相应的恰当判断,从而实现美食的交互特点,包括具备人工智能特点的艺术美食。同样室内装饰也可以通过交互技术使瑶族民间元素融入人类的生活中。这点很适合喜爱瑶族文化或者旅住他乡的瑶族人使用。

4、结 语

来宾民间艺术不仅有瑶族文化,也有壮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还包括汉族等民族组成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群体。而交互艺术应用是一种技术的应用和新时代审美形式的尝试,在瑶族文化上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借鉴到其他民间艺术中,只需根据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特点设计不同的具体方案,从而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面貌。如此顺应时代进行一些现代审美方式的变化,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追求,也符合5G大背景下艺术形式的变革,只要保留民间艺术的精华所在,形式改变只会使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极端保守地只使用“旧”的形式,形成文化的自我封闭。尝试新的方式,也许广西来宾的民间艺术能多一个全新的外部形态,吸引更多的民间艺术传承者。

猜你喜欢
交互技术欣赏者瑶族
瑶族织锦
留出想象的空白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虚拟交互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应用分析
AR 交互技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交互技术在微课视频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