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科技期刊的定位与发展
——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为例

2021-05-13 10:04
天津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办刊观测栏目

高 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100045)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组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但是在我国5 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中文刊占比超过90%,其中仅有100种中文期刊入选该计划获得各项支持,资源优化,出精品刊[1]。在其余的众多期刊里,除却影响指数较高的核心期刊,普通(非核心)科技期刊在当前的大背景如何生存,无疑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受科研机构职称评审导向机制的影响,普通科技期刊,尤其是研究领域小众化的期刊,如何在期刊百家争霸、千家称雄的竞争中寻求一线生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作为普通科技期刊,资源有限,面向地震系统的基层科研工作者,有关地震观测技术的基础研究论文较多,作者多为初级、中级的一线工作者,研究水平有限,工作经验不足,论文立意差强人意,写作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论文缺失,导致本刊影响因子在业界偏低,期刊影响力逐年下降。

笔者意识到,期刊务必寻求变革之路,才能在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为此,通过多次召开编委会,和主办单位沟通,寻求期刊重组方案。编委会和主办单位一致认为,期刊是基层科研工作者发表成果的阵地,要为他们留的一方园地,办刊宗旨不能变,必须坚持、坚守,把期刊保质保量地办下去。基于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期刊办得有声有色,受到业界人士广泛欢迎。本文对《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办刊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普通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

1 办刊实践中的成功举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1980年创刊,双月刊,作为地震系统从事观测技术人员发表成果的平台,多年来受到基层工作者的欢迎。但现实问题是,写作者的研究水平、写作经验均有欠缺,制约了期刊总体质量的提升。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中2016—2018年本刊与地球物理学期刊影响因子及发文量对比指数,期刊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排名靠后,但发文量却较高(图1)。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发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2]。不唯论文、不唯SCI、不唯刊物的观点在学术界流传,普通科技期刊的春天好像就要来了。但是,我们不能等,仍要尽快寻求适合期刊的发展之路。通过多年的办刊摸索,笔者认识到,在坚持办刊宗旨、坚守期刊定位的同时,只有多元化办刊,做特色期刊,才能搞活期刊,提高期刊的生存质量。为此,笔者本着力求期刊发展的理念,依托主办单位,抓定位、抓导向,多次组织专家审读会,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注重新媒体宣传,发推文,加强业内合作,创办五刊联盟,合作共赢。

1.1 依托主办单位,寻找合作契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有3个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我们紧抓主办单位资源,于2016年出版“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2015)专辑”,2020年出版“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专辑”,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并于2020年成功创办“地震总结与短临预报实践” “观察与评述”2个栏目,创办“信息化专栏”,并将“计算机应用”栏目并入该专栏,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此外增加了“快讯”栏目,特约并及时发表图文并茂的短文。2020年11月,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签订“地震科学特色数据集”出版服务协议,拟于2021年刊发数据集相关论文。

1.2 寻求多方支持,加大约稿力度

依托期刊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在办刊宗旨不变的前提下,抓定位、抓导向、抓科研方向,寻求多方支持,加大约稿力度。2015年起,期刊每年召开专家审读会(2020年受新冠肺炎影响,未召开会议),请编委和专家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3-6];2019年推动期刊编委会换届,增加副主编,并于每期封二、封三推出主编、副主编介绍,借助他们的个人影响力,提高期刊关注度;增加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作为协办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期刊投稿范围;成功邀约部分高影响力专家、编委撰写论文,取得较高关注度。近年部分特约论文展示见表1(表中数据信息来源于全球学术快报),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先生,199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期刊发表论文和短文9篇,其中2004年和2007年的论文关注度极高,下载量分别为 1 003、3 992次,被引频次分别为151、13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瑞丰,2016—2020年,在期刊发表论文6篇,下载量和引用频次均较高;山西省地震局研究员张淑亮2017年发表论文一篇,被引5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席继楼2019年发表论文一篇,被引7次;等等。

表1 部分特约稿件关注度统计Tab.1 Statistics on attention of some special manuscripts

由此可见,在坚守办刊宗旨的同时,邀约地震、地球物理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撰写论文,有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1.3 加大宣传力度,多方推广期刊

要让业界了解期刊,就要走出去,加大期刊宣传力度。为此,《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每年参加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在会上努力宣传推广期刊,在观测技术层面,期刊知名度较高。地球科学年会是世界级的大型会议,参会人员和机构众多,我们从2018年起参加该会议期刊展,进行期刊推介。受期刊定位和非核心期刊的制约,成功邀约颇具影响力专家的论文概率较低。但是,对初级和中级科研工作者而言,期刊是一个练习写作的阵地,我们要抓住这部分作者,多多向他们宣传,不只是面向地震系统,还应面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通过为他们服务,打好感情牌,拉住部分作者,增加期刊与作者粘度,为期刊的约稿提供后劲。2020年10月,接受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简称二测)邀约,作了题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推介及论文写作注意事项”的报告,宣传期刊,收效显著。

1.4 利用新媒体优势,推进期刊宣传

新媒体诞生后,媒介传播形态发生变化,传统纸质期刊的传播方式随之多元化。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期刊,是大势所趋。《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注重新媒体宣传,采取的措施如下:利用官网www.dzdczz.com进行全文免费发布;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推文和期刊相关内容介绍,并可在手机终端免费查阅期刊全文;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进一步推广;设立期刊QQ群(330178240),现有成员849名(不包括编辑部人员),并定期发布期刊的最新信息和全文数据;与超星、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数据库合作,免费提供全文数据。

1.5 创办五刊联盟,寻求合作共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停工停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交流也受到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2020年4月1日,《地震研究》《华南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的编辑部主任本着为科研工作者多做点事并借以推广期刊的想法,创办了五刊联盟,争取做到期刊与专家合作共赢。我们通过各自的朋友圈,邀约专家和作者、读者加入五刊联盟微信群,第一天500人的群即告满员,时机成熟,随即创办五刊联盟学术讲坛,邀约地震学科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自2020年4月10日首场学术讲座起,至今我们已成功举办18期学术讲座,受到粉丝的热烈欢迎。部分讲座海报见图2。

2020年云南巧家地震发生后,因出现人员伤亡,社会影响较大,本刊借助五刊联盟平台,紧急约稿并及时发表“巧家地震专栏”6篇学术论文。

2020年7月,五刊策划“地震和地质灾害”专题联合征稿,9月,邀请科学编辑许冲研究员在五刊论坛做专题讲座并进行征稿宣传,关注度较高。本刊将于2021年择期专栏发表4篇征文,含一篇兰州交通大学的投稿。

1.6 提升编辑自身实力,以质量取信于作者

期刊首先要以质量取胜,这里的质量不只是论文的学术水平,还有内文的编校质量。每篇原创论文都有其自身学术价值,只是高低不同而已。作者写作水平不同,编辑的编校水平亦然。一个成熟有责任心的编辑,可以发现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不只是语句修辞,还要对文章结构和立意进行升华,这就需要与作者及时沟通,查缺补漏,进而提升内文质量。为此,笔者设立期刊QQ群,邀请投稿作者和读者、订户加入该群,并每期要求责任编辑设当期作者群,就稿件修改和其他事宜及时沟通。曾有作者和笔者说,经编辑审核的论文,出版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可见我们编辑在用心改稿,在用心办刊。

一流的期刊需要一流的人才,编辑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7]。《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现有编辑人员3名(编审1名,编辑2名),均具有职业资格。我们每年按照规定参加编辑继续教育,与同行进行交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借鉴同行先进办刊经验。每个编辑的编辑加工水平不一,我们随时进行内部交流,互帮互助,有时对一个用词的合理性展开讨论,有时对如何办刊进行讨论。我们随时关注并听取单位举办的学术报告,而且主办单位观测技术委员会召开的会议,编辑必须参加,听取行业新进展,把握约稿新方向,并提升编辑的学术素养。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发展迎来一丝曙光。

2 成效展示

2.1 新栏目新专辑成关注热点,五刊联盟学术论坛有声有色

2020年,期刊推出2个特约栏目“地震总结与短临预报实践” “观察与评述”,分别邀约并发表文章各10篇,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短文,受到广泛关注。我们意识到,邀约热点话题和关系民生的文章,对于提高期刊显示度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如“观察与评述”栏目特约文章《我国地震监测应急服务产品现状》和五刊联盟学术论坛讲座《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推文,关注度较高,见图3。

五刊联盟现在有粉丝1 160人,此前举办的18期学术论坛讲座(腾讯会议)场场爆满。我们在重庆召开的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年会上进行宣传,热度较高(图4)。

通过以上举措,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达1 164人,而2020年3月31日粉丝为494人,近一年来增长670人。

2.2 2020年第6期“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专辑”获得广泛关注

2020年12月16日,“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专辑”后期稿件评审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期刊主编、副主编和该项目总工程师及地震台阵专项负责人、专辑的科学编辑和作者代表、笔者参加了会议。此次期刊与项目组联合召开会议,为项目管理部门与执行部门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工程项目与科学产出搭建桥梁,为基层地震监测人员提供了科学引领与技术支持[8],是国家大项与期刊合作的有益尝试,希望通过这个专辑,开启与专项合作之路。

3 思 考

通过近年来与地震界同行的交流,笔者逐渐认识到,要在当前系统改革中生存下来,期刊在不丢掉传统的同时,需要创新和发展。对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而言,“地震研究”“观测技术”“地磁地电”等传统栏目不能丢,不然就失了其面向地震观测技术、地震研究进展的主旨;同时努力办好“地震总结与短临预报实践”“观察与评述”这2个新栏目,紧跟科研发展动向,进一步开拓特色栏目,并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大力进行期刊的宣传、推广。

笔者2021年正在策划一个接近科普的新栏目,暂定栏目名“走近科学”,现正征集稿件,期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期刊增添活力和关注度。通过与“一带一路”地震台网项目的合作,笔者正在与相关人员沟通,拟推出一个与项目管理、建设及工程有关的栏目,进一步为期刊提供热点话题。

办刊者要不断更新办刊理念,优化办刊思路,在期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期刊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办刊观测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国外智能化对地观测卫星发展研究
重要启事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栏目主持人语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18个值得观测的营销趋势
可观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