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唐代穆泰墓出土跪伏俑考论

2021-05-14 01:40邵译萱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周泽鸿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20级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墓葬

文/图:邵译萱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 / 周泽鸿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20级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1年4月23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城北赵子沟开发区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唐高宗及武周时期游击将军、上柱国穆泰。[1]墓中出土各类陶俑、陶器、铜镜、货币等文物共92件,尤以陶俑最为精美,种类也最丰富,有天王俑、镇墓兽、胡人俑、文官俑、武官俑、参军戏俑、牵夫俑、侍女俑等,皆为灰色陶胎,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堪称唐代雕塑中的精品。其中有一跪爬式人物俑,长40厘米、高10厘米,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土黄色长袍,腰间系黑带,双腿弯曲匍匐,双手垫于脸下,侧耳作聆听状,考古工作者将其定名为“跪伏俑”。[2]长期以来,对于该件陶俑的性质与命名,学界少有关注。庆城博物馆收藏该批陶俑后,又将该件“跪伏俑”命名为“跪爬式俑”。[3]笔者认为,将该件人物俑定名为“跪伏俑”与“跪爬式俑”均有待商榷,该“跪伏俑”应当与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镇墓神煞有关。

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些匍匐、跪伏类俑像,其中有一类特殊的人物俑,考古学界多将其命名为跪拜俑、伏拜俑、卧伏俑、匍匐俑等。在以往研究中,一些学者对这些通常成对出现的人物俑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其中仰头的为仰观俑,伏身的为伏听俑,属于镇墓神煞系统,与保卫墓主亡魂的丧葬观念有关。[4][5]

李奕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河南巩义涉村唐墓、芝田唐墓、陕西省唐节愍太子墓、西安李宪墓、山西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长治王深墓、河北南和唐代郭祥墓等唐代墓葬中出土的26件伏听俑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且对唐代墓葬中的跪拜俑和伏听俑进行了区分,认为跪拜俑是从隋代哭丧俑发展而来,体现的是社会等级秩序及生者对于死者的情愫表达,而侧耳贴地匍匐状的伏听俑则是隋代仰观、伏听俑形制的延续,是墓葬中保护死者灵魂的神煞俑。李奕周指出唐代伏听俑分为头部完全贴地、头部侧贴地以及头部不贴地三式,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时间则在唐代早、中期。其中处士或者中下级官吏的墓葬中多头戴幞头,高级官吏与皇家墓葬中则多戴高冠,着宽袖官服。[6]这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唐代的跪伏类人物俑提供了类型学支持。而庆阳穆泰墓出土“跪伏俑”为头戴幞头的文官形象,头部不贴地、作侧耳倾听状,与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唐代伏听俑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

宋代墓葬中也出土过大量“仰观、伏听”俑的实物,如江苏溧阳北宋李彬夫妇墓、江西南丰桑田宋墓、江苏江阴青阳宋墓、陕西汉中陈家营南宋墓、四川华蓥安丙家族南宋墓等。这些陶俑均为男性文官形象,面部朝下,呈侧耳聆听状。其中,伏听俑有站像和匍匐像两种形象,可见对于“伏听”的具体姿态并没有统一标准。而江西南丰古城宋墓出土有类似形象的瓷俑,并有“伏听”题记。[7]广东海康元墓出土阴线刻砖中有一全身匍匐,双腿跪卧,双臂前扑作伏听状的形象,其旁有“覆(伏)听”的题铭。[8]据此可知,唐宋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型人物俑有明确的考古学定名,均为镇墓神煞“伏听”。

早期考古研究中,尽管学者们对于唐宋墓葬中大量出现的并且具有系统性的随葬俑早有关注,但对于这些怪兽俑与人物俑的性质与名称并无切实的把握。1963年,徐苹芳先生根据我国古代地理丧葬文献《大汉原陵秘葬经》的相关记载对部分随葬俑的名称进行了勘定,[9]这为以后学界考察此类随葬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本和文献学基础。

穆泰墓出土跪伏俑 摄于庆城县博物馆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阴阳术数大发展的时期,传统的灵魂不灭、天曹地府等观念与相地择吉的风水堪舆之术被普遍应用于墓葬营造之中。堪舆术在葬式、随葬明器、墓地选择、地面建筑等方面对传统丧葬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汉原陵秘葬经》曰:“大凡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因此随葬“盟器神”即镇墓神煞成为唐宋时期墓葬营造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蒿里老人、当圹当野、祖司祖明、天关地轴、金鸡玉犬、方相、仰观伏听等,这些镇墓神煞担负着沟通天地、镇守墓地、保卫墓主人灵魂安宁的作用。

等级性是古代皇权社会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同样体现在墓葬营造之中。镇墓神煞的设置便具有等级性,《大汉原陵秘葬经》中的《盟器神煞篇》详细地记载了天子、亲王、公侯卿相及大夫以下至庶人墓葬中的各种明器,不但列出了明器的名称、尺寸和位置,井且附有明器排列方位的示意图,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墓葬形制中的神煞等墓仪制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根据《盟器神煞篇》记载,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即天子陵墓中所用的明器为:

十二天官将相,本形,长三尺三寸,合三十三天也。十二元辰,本相,长三尺,合三才,按于十二方位上。五方五呼相将,各着五方衣,长三尺五寸,安五方。二十八宿,本形,长三尺二寸,合三才二仪也。岁星长三尺,安东方。太白星长四尺,安墓西界。荧惑长三尺二寸,安南方。辰星长三尺二寸,安北方。组星长三尺五寸,安墓心。天关两箇,长四尺,安南北;地轴两箇,长四尺,安东西界,各似本相也。仰观伏听,长四尺三寸,安埏道中……[10]

大夫以下至庶人墓葬中放置的明器为:

穆泰墓出土跪伏俑线描图,引自《文物》2008(3):48

十二元辰,长一尺二寸,安十二方位。五呼将长一尺二寸。镇墓五方五精石,镇五方。祖司祖明,长一尺二寸,安棺后。仰观伏听,长一尺二寸,安埏道中。当圹当野长一尺二寸。五谷仓一尺二寸。三浆水高九寸,安棺头。金鸡高一尺二寸,安酉地。玉犬长二尺九寸,高一尺,安戍地。蒿里老公,长一尺五寸,安堂西北角。天关二箇,长一尺二寸,安堂南北界上。地轴二箇,长一尺二寸,安堂东西界上。天丧刑祸一对,长二尺,安墓。墓龙长三尺,高一尺二寸,安辰地。金牛长二尺,高一尺二寸,安丑地。玉马高一尺,安午地。铁猪重三十斤,安亥地。四廉路神,长一尺九寸,安四角。已上皆大夫庶人用之吉。[11]

江苏江阴青阳宋墓仰观伏听俑 引自《考古》2008(3):95

江西南丰桑田宋墓仰观伏听俑 引自《江西历史文物》1986(1):38

《盟器神煞篇》中明确提到“仰观、伏听”组合神煞,并且天子至庶人墓中皆可置“仰观、伏听”,而“仰观、伏听”

在墓中的位置为“埏道”,即墓道中。在宋代文献中也有“仰观、伏听”的相关记载,如《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真宗赵恒所葬永定陵中的明器有“添造 …… 仰观、伏听、清道、蒿里老人、鲵鱼各一”。[12]北宋高承编纂的《事物纪原》卷九“桐人”条云:“今丧葬家于圹中置桐人,有仰视、俯听,乃蒿里老人之类。”[13]此处“仰视、俯听”即墓葬神煞中的仰观、伏听俑。结合文献记载与相关的考古发现,可知“仰观、伏听”神煞俑在宋代丧葬中已经非常流行,不论皇室显贵还是一般士庶在墓葬营造时,大都设置“仰观、俯听”等镇墓神煞俑。

关于“仰观伏听”的内涵与用途学界有多种看法。白彬先生认为,仰观伏听俑的作用可能是在阴间专门替亡者观风望气,卜算吉凶。他还注意到北方地区不出仰观,南方地区少见伏听,可能预示着南北地区在堪舆风水葬方面的一些细微差别。[14]王铭认为仰观伏听俑具有经学源头象征、现实角色隐喻的两重象征功能,是中国古代易道思维下的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制器尚象以治天下的经学观念在唐宋墓葬中的明器化象征,也与这一时期天文占卜吉凶的日官司天监、地理占卜吉凶的日者堪舆家具有某种角色上的对应关系。[15]

陕西西安唐代李宪墓伏听俑 引自《考古与文物》2005(1):62

笔者认为,“伏听”镇墓神煞俑的设置,应当与中国古代的“阴曹”“地府”思想、相地择吉的风水堪舆理论以及保卫墓主亡魂的丧葬观念有关。早期中国对于死后的幽冥世界有过种种想象与描绘,如古代丧葬中对于死后世界的描绘与布置、马王堆帛画升仙图,以及秦汉魏晋以来大量诗文、志怪小说中对“黄泉”“蒿里”“幽都”“泰山”“丰都”的记载与咏叹等无不说明人们幻想死后灵魂会到达一个神秘奇异的彼岸世界,如《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幽禁其母姜氏,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16]《楚辞·招魂》曰:“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17]此处“黄泉”与“幽都”均为传统中国对于幽冥世界的早期想象,而中国幽冥世界的最终形成是本土思想与佛教思想融合后的产物。佛教进入中国后,其六道轮回与“中阴”观念因严密完善的教理而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且影响了中国幽冥世界的最终形成。太史文在论及《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时说:“冥界是更普遍意义上的受佛教影响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指出:“冥界帮助阐明了中国宗教的两个特别方面:即对于死者的安置和对死后世界的行政化。”[18]“对于死者的安置和对死后世界的行政化”即众生死后进入冥界接受十王审判。根据因果报应思想,众生依据生前所作福德与恶业受报入胎,这与中国传统观念中行善者得善报入天界、作恶者得恶报入地狱的观念不谋而合,因此人们幻想通过一定的仪式与布置,可以延续今生的富贵或者摆脱今世的苦难,在死后进入天界或者获得来生的幸福,由此也推动了中国古代风水堪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卜宅、相宅的传统,风水堪舆主要用于阴宅、阳宅等建筑活动。堪舆术主要是通过观察天象与地理判断地域的吉凶,堪言高,舆指下,或言堪为天道,舆为地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一直是堪舆术的主要特征,而营造墓地、相地择吉则是风水堪舆活动的重要内容。《周易·系辞》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19]又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0]因此墓葬中仰观、伏听神煞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风水堪舆理论有关,体现了天人感应与灵魂不灭思想之下,古人企图沟通天地,追寻彼岸幸福的理想和追求。仰观俑与伏听俑在唐宋墓葬中成对出土,一仰一俯,可能正是表达了圣王法象天地、仰观俯察的观念,象征宇宙图式中的人文化成,会通天文地理,沟通神明万物的思想。正如汉代京房《易传》所云:“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21]伏听俑的设置,可能正是为了沟通阴司、倾听地府,祈佑墓主亡魂在地下免于殃咎,永无灾苦,使墓主灵魂获得永久的安宁与幸福。

结语

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形成天界与幽冥的观念,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因此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传统。墓葬神煞是唐宋时期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些镇墓神煞通常组合出现,如“太阴太阳”“金鸡玉犬”“天关地轴”等。庆阳穆泰墓因遭受破坏,部分文物散失,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仰观”俑,但通过与唐宋墓葬中出土的伏听俑形象进行比较并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确定穆泰墓出土跪伏俑正是唐宋以来镇墓神煞中的“伏听”,因此,应该将庆城博物馆所藏穆泰墓出土跪伏俑重新定名为“伏听”俑。作为唐宋时期流行的镇墓神煞之一,穆泰墓中放置“伏听俑”,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阴曹”“地府”思想、相地择吉的风水堪舆理论以及保卫墓主亡魂的丧葬观念,起着帮助墓主人沟通阴司、倾听地府、辟邪挡煞、护卫墓主人灵魂安宁的作用。

四川华蓥安丙家族南宋墓三彩伏听俑 引自《天府皕宝图》2013:185

西安韩森寨伏听俑,引自《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8

注释

[1]庆阳市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甘肃庆城唐代游击将军穆泰墓发掘简报[J].陇右文博,2008(1):11.

[2]庆阳市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甘肃庆城唐代游击将军穆泰墓[J].文物,2008(3):43.

[3]田永强,黄丽宁.走进庆城博物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154.

[4]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J].考古,1963(2):91.

[5]程义,程惠军.汉中宋代镇墓神物释证[J].四川文物,2009(5):44.

[6]李奕周.唐代跪拜俑与伏听俑考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8):14-20.

[7]陈定荣.江西临川县宋墓[J].考古,1988(4):334.

[8]曹腾騑,阮应祺,邓杰昌.广东海康元墓出土的阴线刻砖[M]//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辑刊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76.

[9]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J].考古,1963(2):87-106.

[10][11]佚名.大汉原陵秘葬经[M]//(明)姚广孝,解缙编.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59:3828-3829.

[1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25[M].北京:中华书局,1957:1073.

[13](宋)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480.

[14]白彬,张勋燎.道教考古6[M].北京:线装书局,2006:1683.

[15]王铭.唐宋墓葬中的仰观伏听俑与圣人象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1):81-96.

[1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

[17](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2.

[18][美]太史文.《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M]张煜译,张总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

[19][20](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释文.宋本周易[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46,162.

[21](汉)京房.京氏易精粹1[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66.

猜你喜欢
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江苏常州孟河南杨村墓地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概况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无故不窥中门
内丘西关清代石椁墓
浅论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的釉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