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2021-05-14 12:25李昂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优势大学

李昂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不仅属于学生发展基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于此,文章以时代发展脉络为依据,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互联网因素优势为切入点,分析现代信息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育;互联网;优势;路径

在现代互联网信息的深度刺激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现代化发展注入了鲜明活力[1]。即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措施,能让大学生以更佳观念看待自身发展,能让其以更佳状态面向自身技能素养体系的塑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互联网因素优势

教育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政教育同互联网拥有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结合两者发展优势,可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实现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一方面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未来性”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即可助力相关人员理清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路径。具体而言:首先,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即通过互联网的催化作用,可突破思政内容地域的局限性,可提升思政教育的更新速度,进而让汇集的思政教育内容“多、深、广、新”;其次,可深化学生的思政知识。即通过互联网空间和时间属性,能为学生立体展示思政知识的同时,降低思政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其对知识拥有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其三,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过程。即通过互联思政教育路径,可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及合作性的思维,让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预期的情感体系成长;其四,可完善教育教学路径。即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视野过程中,合理使用互联网教育措施,除了能培养学生智力能力,还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素养等能力培养的期望。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再发展路径分析

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特异性,其属于一种动态工具,因此挖掘互联网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时,应不断完善其应用路径,甚至在特定社会教育环境下,还应重构其发展路径框架,具体而言:

(一)依托互联网发展趋势,优化教育形式和内容

由于思政教育形势和内容需要依托互联网发展趋势,因此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适应性调整[2]。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属性,同步发展思政教育内容。即利用互联网多维度信息汇集方式和信息更新模式,串联现代与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并重点凸显思政内容的时代感,提升思政内容感染力,提升思政内容等的鲜活性。需注意,思政内容的更新应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同步发展思政教育内容时,应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以显示思政教育的真实价值。同时,还应充分结合互联网“真实”数据作用,纠正学生部分“新”错误观念;其次,丰富互联网思政教育内涵,以新形式培养学生正向特异属性。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方向,对教育形式进行“互联网”方式改革,以提升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强化其吸引力和亲和力。比如围绕“学生思想素养+”的雨课堂、微课等价形式,均属于教育目标和特征的互联网的产物。特别是这些方式均遵循了学生中心规律,为学生搭建适应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感知的环境,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拉近学生同思政内容之间的距离。

(二)围绕互联网基础属性,搭建大学生现代思政教育校园环境

作为校园的隐形教学资源,校园环境可对学生产生显形和隐形的影响[3]。因此,应理清互联网、校园环境及学生思政素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初始目的。首先,搭建环境框架,赋能校园环境思政素养。即围绕原校园网络,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下,打造思政网络环境前沿阵地,构建网络互联网学习基地。需注意,在建设校园网络基点时,应更新搭建思路。即转变大学生角色地位,赋予其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身份,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保障网站建设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全体的偏好,降低内容枯燥性,提升内容吸引力;其次,需动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強化学生学习效果。尽管互联网思政内容属于“被动学习”模式,但仍应以学生适应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其实际教育意义、指引作用。例如,以思政教育和互联网为依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思政活动,让其定位自身缺陷,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三)以教师为核心,强化思政教育内容效果

互联网思政教育路径,改变了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教学观念,完善自身教学技能体系,优化学生课堂成长环境,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素养,并充分挖掘互联网应用模式,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同学生思政成长需求者之间的契合度,以实现现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的培养。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方向,即由原有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的双循环通道”。同时,教师在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时,应强化学生的思政精神的认同。比如,目前部分学生虽身在校内,却也“心系天下事”,其爱国信念较为强烈但认知不清晰,爱国较为“盲目”,对此教师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观看“爱国”相关的文章、视频,进行知识的提炼分析,同时让学生尽情发言,唯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想法,教师才能更为准确地了解其认知层面,继而针对性进行引导,使得学生更为正确地认识''理性爱国”。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思路,做好学生的伙伴。在此基础上,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规律,开展知识竞赛、朗诵,以渗透思政教育的精神实质。

三、结语

综上,互联网对大学思政教育有直接的现实价值,应对其予以相应重视。当然,该项工具的应用还应遵循相关原则,如学生中心原则、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等,以为学生营造更佳成长环境。于此,笔者在自身学习和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庆松,姚晶晶,刘海彬,卢瑶.互联网背景下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改善效果[J].数码世界,2021(03):148-149.

[2]于佩.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1,35(01):64-67+72.

[3]刘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宿舍思政育人工作的研究[J].才智,2019(34):122.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优势大学
至善
画与话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