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视角下的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美丽乡村设计策略研究

2021-05-17 05:56周龙娟
广东园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赵家村民美丽

周龙娟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们不再一味追求GDP 快速增长,而是意识到一切发展需以生态保护及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前提,更加注重生态、生活、生产三者之间的平衡,形成可持续发展。“三生融合”是指生态、生活、生产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缺一不可,是当前规划学界、生态学界、地理学界、经济学界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其实在规划学界,“三生”已经被运用到多个建设领域,如新城、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说明当下的发展建设已经逐渐从以产业为主导转变到同时重视生活和生态。近些年“三生”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更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这也是对早些年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片面性的批判,比如固有的农林风光遭到侵占毁坏,破坏了乡村的生态格局;又如一些乡村仅仅做了粉刷、拉横幅等“面子工程”,但百姓的生活服务配套并未得到保障,乡村的经济也并未得到带动,这便是忽视了生活及生产。美丽乡村实则是兼顾生态、生活、生产的复合系统,如何兼顾“三生”是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议题。笔者依据近年开展的多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较为系统地分析如何建设“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并通过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的建设实践加以说明,供同行讨论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者参考。

1 三生融合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指出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首次提出了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纲领[1]。“三生融合”实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体现。对于乡村来说,生态即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体、林地、农田等;生活即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物质及非物质媒介,如房屋居住、道路交通、休闲娱乐需求、文化习俗等;生产即产业发展,如农业以及以农业为基础衍生出来的附加产业(二产农产品加工业、三产旅游服务业等)。“三生融合”是将乡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统一,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 三生融合与美丽乡村的关系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理念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3]。可见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可见建设美丽中国是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高度统一。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分支,美丽乡村的“美”也需同时体现在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上。生态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必须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生态是生活的环境保障,生态资源也可转化为资产,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生活美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让其更有获得感,同时也为乡村的生产提供了“栖息地”;生产美则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离开产业,乡村发展无从谈起,产业经济的推动也可反哺提升生态及生活的品质。所以美丽乡村的内涵即是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可持续乡村,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图1)。

图1 三生融合与美丽乡村关系图

3 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美丽乡村实践

3.1 赵家村概况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城镇化率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还存在着中心城区和郊区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海的郊区乡村不同于其他地区,在“三生融合”上具有典型的特色。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来说,乡村最重要的功能是水、田、林网的生态功能,其是上海重要的生态空间;同时,其需具备大都市乡村社区化的生活品质;此外,在生产上,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外,其更需要承接城市的创新、服务等功能,推进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赵家村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最北端,地处闵行、青浦、嘉定三区交界,毗邻大虹桥商务区,距离虹桥枢纽仅10 km,为上海典型的近郊型乡村。其村域面积2.1 km2,管辖13个村民小组及1 个住宅小区,总户数651 户,户籍人口2 155 人。2016—2017 年,经过“五违四必”①五违四必:上海市为了区域综合环境整治而采取的措施,指针对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的“五违”,要做到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的整治,全村13 个村民小组拆除了企业及民房违章建筑,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了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 年赵家村的严家湾、北港两个村民小组被定为闵行区第一批区、镇、村三级联合打造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这两个村民小组位于赵家村最北侧,占地面积共18.83 hm2,总户数79 户,户籍人口269 人。

3.1.1 生态现状

两个村民小组北临苏州河、西界河,周泾港流经其中,小组内还有3个池塘,整体上河浜多,保留着较为完好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风貌。然而村内河道被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且缺乏疏浚,水质较差;水体两岸野草丛生,景观效果差。此外,部分农田呈现细碎化、杂乱化,且有较多村民私搭乱建的窝棚,苗圃林下也是杂草丛生。整体来看,两个村民小组生态本底较好,但受到较严重的人为破坏。

3.1.2 生活现状

村内道路较为狭窄,人车混行,道路通行能力差,且水泥路面损坏严重,裂缝较多,还存在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的问题。许多村宅为水泥立面,屋瓦残缺,面貌破旧,急需修缮,且宅前屋后环境零乱,杂物随意堆放,垃圾随处可见。小组内缺乏健身锻炼及村民茶余饭后可以开展公共交往的空间,难以满足村民日常休闲游憩及进行多样社会活动的需求。整个赵家村公共服务设施仅有村委会、卫生室及邮站,但是村内存量企业建筑较多,现状都为闲置状态,未被充分利用。

3.1.3 生产现状

受基本农田保护区、苏州河生态涵养林等规划控制,赵家村整个村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集体资产(含土地、厂房等)租赁收入,农田、生态林等补偿费用,征地补偿费用和各类财政补贴收入。由于处于近郊位置,外来人口较多,户籍村民收入大多为村宅出租的租金收入及土地流转收入,租住在此处的新村民大多为就近就业。

3.2 美丽乡村设计策略

由于毗邻大虹桥商务区,赵家村北港、严家湾两小组“美丽乡村”项目的定位为商旅型田园综合体,旨在服务虹桥商务区商务旅居办公人士,成为其田园休闲配套。在设计时通过对其生态进行修复,使之成为大虹桥周边的良好生态空间;对乡村生活进行提质,形成社区化乡村;对乡村产业进行谋划,发展会展、民宿、亲子活动等服务,形成服务于大虹桥商务区的生态经济功能区,从而实现一个具有上海近郊特色的“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图2)。

3.2.1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乡村建设发展的前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农田、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布局[5]。而良好的生态可以更好地作用于乡村的生活及生产,使得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赵家村的生态修复措施具体可分为优化农田布局、提升水环境质量、增加林量和优化林相。

1)优化农田布局

农田是乡村的根本所在,在设计时需以保留农田完整性为前提,优化布局,使农田集中连片,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农田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保障和经济来源,同时还具备很高的景观价值,可在现有的农田肌理上种植不同种类、高度及色彩的农作物作为搭配,提升农田的观赏性。在赵家村设计时,对现状疏散农田进行土地流转,规整农田,按季节成片种植蔬菜及柳叶马鞭草Verbena bonariensis,且留出村宅白墙黛瓦的建筑形象界面,在农田边缘使用竹篱笆围合,并点缀水缸农具小品,在形成田园人家风貌的同时,也成为了驻足观赏点(图3)。

2)提升水环境质量

对于水网密布的江南乡村来说,水是其灵魂所在。然而部分乡村由于村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导致水体污染、发黑发臭现象严重。应修建农村雨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并统一接入市政管网,实现控源截污;对河道进行清淤,消除内源污染;整治“断头河”现象,连通水系,提升水体流通性;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建立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尊重水体自然形态,恢复岸坡绿化植被,形成自然岸线,打造良好的水景观。

在赵家村内进行污水纳管,控源截污,并对河道及池塘进行清淤疏浚,以明沟及涵管的形式连通河道及池塘,让水流动起来。驳岸采用了圆木桩护岸及生态置石护岸,且保留了原有的水桥①水桥:江南地区特有称呼,指早年村民为方便在河边洗衣、打水等劳作而搭起的亲水台阶,是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特有的乡土记忆点。,体现乡土氛围。岸边种植 水 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乔木,以及美人蕉Canna indica、 水 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等水生植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形成丰富的岸线植物景观(图4)。

图2 三生融合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设计策略图示

图3 农田风貌

3)增加林量和优化林相

林是体现生态景观的核心要素,包含苗圃林、防护林、果林及“四旁”造林(路旁、宅旁、河旁、公建旁)等。整合林地斑块,合理优化林相及植物群落,保护生态涵养区,创建多样化的林地生境[6];选用乡土树种或具有乡村气息的植物对“四旁”进行造林,“见缝插绿”,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树中”的绿化风貌。对赵家村已有的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地进行梳理,死树换新,空缺处进行补植,新增栾Koelreuteria paniculata、红梅Prunus mumef.alphandii、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等树种丰富植物群落;林下混播野花,丰富层次,并设置了林下木栈道、林下骑行道、休憩亭,形成兼具休闲功能的复合林地系统,激活林下经济。在周泾港东侧的减量化复林用地则种植了杨梅Morella rubra、柑橘Citrus reticulata、甘肃桃(毛桃)Amygdalus kansuensis、枣Ziziphus jujuba等果林。

3.2.2 生活提质

生活提质是乡村发展的保障。对道路交通条件、建筑风貌、公共活动场所、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提升,加入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实现生态环境与村民生活的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赵家村生活提质的措施具体可分为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村宅风貌、增设休闲及文化场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1)改善交通条件

包含道路修建、停车位/场修建、村口形象提升等。需梳理乡村道路体系,合理组织对外交通及村内交通,在不破坏村庄原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可对主要进村通道进行适当的拓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将两个村民小组的道路体系分为村主路、宅间路、临河路、骑行道。村主路采用沥青路面,宅间路及临河路则使用条形小青砖工字铺贴,体现江南乡村韵味,骑行道则采用红色塑胶路面。同时,村口是进入村庄的空间标识,也是乡土记忆的承载点,比如村口的那棵老树、那座古桥、那口水井等,可结合本村特色提升村口形象,避免运用与乡村格格不入的大体量牌坊、雕塑等。如严家湾小组利用进村前的转角空间,以孤植樟及草垛形成村口形象。在停车方面则尝试了一种新做法,即利用减量化复林用地,发挥林下经济形成生态停车场。生态停车场要求以4 m为间距种植樟,形成方格网林地,车位及道路穿插在林下(图5)。

2)提升村宅风貌

包含村宅建筑整治、宅前屋后环境整治、庭院环境整治等。村宅建筑需要挖掘与提炼地方元素,体现地方民居风格,优选具有乡土特色的建筑材料,并且以改造为主,节约成本。宅前屋后及庭院是百姓房屋周围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对其环境进行清理,补植绿化,可鼓励村民自治,建造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赵家村现状村宅建筑外观分成瓷砖外墙及水泥外墙两类。对前者保留现状,对后者进行白色涂料粉刷,并进行勒脚装饰,屋顶黑色瓦片翻修,更换门、窗框、阳台栏杆,并在重要的展示面进行农耕文化主题墙绘,反映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风貌(图6)。在设计时也充分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在风貌协调的基础上,尊重村民自主意愿,比如有些村民的勒脚选择了灰砖,有些则选择了红砖;有些选择了木色窗框,有些则选择了黑色窗框。围墙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设计了漏窗封闭式围墙及木格栅的半封闭式围墙,供村民自主选择。在宅前屋后保留了原有的水井、洗衣台等生活场景,在自留地里有序地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边界用竹篱笆、木桩篱笆进行围合(图7),同时增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小品以及磨盘、石槽等点缀,体现乡土气息。内庭院则鼓励村民自治,形成整洁的内庭环境,可进行“最美庭院”评选。

图4 池塘水景观

图5 生态停车场

图6 村宅建筑墙绘风貌

图7 宅前屋后小花园

3)增设休闲及文化场所

休闲及文化场所是村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提升精神文明生活的地方,也是开展乡风文明活动的阵地保障,分为室外休闲场所及室内休闲场所两部分。室外休闲场所可设计健身点、小广场及其他休憩点;室内休闲场所可盘活农村闲置存量建设用地,改造成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建筑。一些非物质文化以及文明乡风塑造活动也可以在这些场所举行,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北港、严家湾两个小组均设置了村民活动广场(图8)及健身点。村民活动广场为村民开会或平时举办活动的集散及聚会空间,赵家村每年春节都会在严家湾广场上搭舞台,邀请村民及宾客举行“过大年”活动。健身点铺设环保防褪色塑胶,摆放健身器材,丰富村民体育生活。池塘边的环湖步道、亲水平台上的六角景亭(图9)以及西界河、周泾港边的临河步道,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散步的空间。此外,利用北港的存量建筑改造而成的“客堂间”,不仅是赵家村的会客厅,也是村民们进行学习、活动、交流的场所。

4)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包含医疗、教育、环卫、安防、通信等设施,是美丽乡村的后勤保障。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简单体现在整治村宅风貌的“外在美”上,也要提高配套供给水平,提升乡村老百姓的社会保障,体现“内在美”。需合理设置乡村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基本配套服务均等化,使得乡村拥有与城镇相同的现代化生活条件设施[7]。利用严家湾的存量建筑改造成党建服务站,成为了村里党员议事的固定阵地;内含漕运文化展示馆,为村民及外来游客了解华漕的文化提供了窗口;同时也服务于村民,成为赵家村舞蹈团排练舞蹈的地方。对现有厕所进行改造升级,并在每家每户门口设置分类收集垃圾桶,通过各式各样的木制宣传栏,宣传文明乡风。同时还完善了监控、照明等基础配套,提高村民生活的安全性及便利性。

图8 村民活动广场改造

图9 亲水休闲平台改造

3.2.3 生产谋划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可以反哺生态的修复及生活的提质。需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品牌效应;加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资源较好的乡村也可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乡村体验等产品,发展服务业。赵家村项目定位为田园综合体,以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服务于虹桥商务区,因此配套了游客服务中心、漕运文化馆、民宿、儿童无动力游玩区、花田、森林氧吧、骑行道、停车场等旅游产品及设施,激活了农田经济、林下经济,也吸引了投资者的青睐。

通过本次美丽乡村的建设,赵家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呈现出一片闲适自在的水乡风光(图10)。村民房屋的出租价格也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翻倍增长。2018 年北港、严家湾村民小组委托相关运营公司打造苏河原舍民宿项目。2019 年,赵家村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其产业将在之前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图10 整体鸟瞰风貌

4 结语

在美丽乡村设计时,以“三生融合”为视角,同时考虑到生态、生活、生产,修复乡村生态、提质乡村生活、谋划乡村生产,进行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平衡发展“三生”要素,形成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充分体现美丽乡村的内涵。然而这仅仅是风貌设计维度的“三生融合”。 2018 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8],2019 年《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9]。随着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三生融合”也体现在了在国土层面的“三生空间”的融合及生态、生活、生产三者之间的良好配比。如何从法定的国土规划到非法定的三维风貌设计,自上而下的落实“三生空间”,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赵家村民美丽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赵家祥教授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虱子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