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远郊型村庄景观规划探究*

2021-05-17 05:56吴铎权蔡如
广东园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丰景观村庄

吴铎权 蔡如

乡村与城镇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的两种聚集点,二者构成了社会共同体,和而不同,但又相互促进。国家实施的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了二元体制管理的障碍,既打通了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土地、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动通道,同时又保留了彼此的风貌特征。因此乡村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更不是将乡村变为城市,而是要彰显乡村环境的独特性、乡村所具有的人与土地和自然产生的紧密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1]。我国的各个城市对郊区村庄类型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以《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试行)》为例,村庄分为城中村、城边村、远郊村和搬迁村4 种。在广州市1 142 条行政村中,远郊型村庄数量共计889 条,占地面积4 600 km2,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1.8%[2],数量较多且占地面积大。加快其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国内对远郊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因此探究远郊村的村庄发展和景观规划具备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海丰村为研究对象,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为目标导向,尝试提出远郊村景观规划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乡村发展提供参考,间接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远郊村的概念及特点

远郊村是一个介于城镇和乡村的复杂综合体,既受惠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发展红利,又具有传统村庄生产方式和生活气息。本文所研究的远郊村,是指背靠大都市经济圈,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外,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自然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的村庄。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和搬迁村均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红利而具备较大的发展机遇。相比之下,城边村和远郊村在区位交通、人口产业和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可比性。

与城边村相比,远郊村具有如下特点:

1)在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上,城边村多位于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对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大都市发展中心联系紧密。远郊村则远离城市建成区,地处郊区生态区域,对外交通便利性较差。

2)在人口结构和产业发展方面,城边村的城镇化发展机遇改变了传统乡村农耕稻作的生产方式,更多村民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如土地租赁、房屋租赁等服务行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食宿服务,双向促进了城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远郊村不具备吸引企业入驻和外来人口就业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大部分仍然保持着半农半工或全农的破碎化产业发展模式。

3)在生态资源方面,城边村主要为“人工-半自然”景观,高速城镇化建设输入了大量的物质流和信息流,改变了村庄的农业生产风貌和聚落生活面貌,生态系统结构呈现不稳定和依赖性的特点。远郊村建设力度小,开发强度受经济发展限制,因此保留了大面积农田、森林、湖泊等生产和生态景观斑块,表现为“半自然-自然”景观,维系着山、水、农田互融的生态基底,农村生态系统能自我修复和稳固[3]。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占据全市面积61.8%的远郊村拥有大面积“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本底,对调节区域环境气候,提升城市自然景观风貌起到重要作用。

2 远郊村案例研究

2.1 海丰村概况

海丰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西北部、北江中下游的河心岛(图1),东邻花都,南接南海,距离穗佛市中心均为70 km。村域总面积约172.88 hm2,由于常年受水流冲刷和泥土堆积,形成了沿南北走向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整体地势较为平缓。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果园、苗圃、林地、滩涂、坑塘、宅基地、建设用地等,其中生产性用地约占82.3%①数据来自当地村委会。,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符合大都市远郊村的典型特征。

图1 海丰村区位图

2.2 存在问题

基于乡村振兴目标导向及广东省“一村一品”建设要求,对海丰村实行田野调研和走访调查,了解村庄建设现状和村民发展意愿,并从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景观风貌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找出存在问题。

2.2.1 乡村人口结构失衡

海丰村共有8 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共1 028人,其中常住人口608人,在外务工人口420 名,乡村空心率达40.86%。务农人口142 人,生产占比13.5%,村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和村集体分红(表1)。农业生产效益远不能支撑农村家庭开销,迫使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失和生产力水平下降的恶性循环,逐渐“空心化”。

2.2.2 产业优势未最大化,发展模式单一

海丰村主要产业为传统瓜果种植业。在当地政府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依托岛上特殊的气候、土壤和优良北江水质,农民培育了糖度超过18 度的雪梨瓜(甜瓜Cucumis melo),并将海丰村打造成佛山市首个建立在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之上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传统土地管理机制虽然确保了家家户户有田种,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分散化、品质差异化等问题。同时,单纯依靠种植业并不能最大化激活生态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4]。

2.2.3 景观资源无序

海丰村保留着远郊村阡陌纵横、林木青翠的环境。珠江三角洲沿江岛屿的生态资源为候鸟迁徙提供补给和栖息场所。据调研,海丰村村域范围内的生态区包括农田、草地、疏林灌丛、滩涂湿地和人工林,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在不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下生物量逐年增加,适合水鸟和陆鸟的生存、繁衍和栖息。但也因缺少适当的人工管控,林、田、植物等景观资源呈现无序性,影响了乡村自然景观风貌。

表1 佛山市海丰村人口资源及经济来源调查表

3 海丰村村庄产业发展与景观规划探究

3.1 重塑空间景观,整合景观资源

3.1.1 重塑空间结构

村庄的空间肌理与村民生活需求和生产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袭,村落建筑、农田沿中部地势高的平地向四面排列,而高程临近汛期水位的地段则任由自然演变。为了重塑海丰村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规划根据村庄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在维持海丰村生态基底和街巷肌理的前提下,整合空间资源,重塑村庄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两心三片区多节点”的规划布局(图2~3)。

1)“一带”:依托北江流域水资源环境形成的生态景观带,通过在村内设置丰富的游览路线串联各个景点,引导游客在沿线游览时既可以饱览内湾滩涂湿地、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又可以观赏北江河道船只往来的社会景观。

2)“两心”:利用村庄闲置房屋实行土地置换,改造升级成公共服务建筑,设立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农体旅游体验中心。

3)“三片区”:田园休闲片区提供乡村旅居生活体验服务,品尝乡野美食、江边美味,体验民居民宿、民风民情,游览田园风光;农体休闲片区则充分利用林地、滨水资源,开拓运动休闲项目,发展亲子教育、户外科普、草坪婚礼、素质拓展等团体活动;户外露营片区是利用海丰村优越的环境资源,推广户外露营文化,为想要远离城市喧嚣的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乡野气息的场所。

3.1.2 重塑乡土植物景观

乡村的原野和质朴不仅体现在人文社会景观,还包括自然环境景观,其中植物的野趣美展示了地域乡土风貌。基于经济性、乡土性和美观性的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原则,以海丰村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为导向,规划将植物景观划分为水域植物景观、农田植物景观、聚落植物景观和道路植物景观四类(图4)。

图2 海丰村规划结构图

图3 海丰村总体规划图

图4 植物景观分区图

1)水域植物景观:以海丰村东岸的河滩地生态植物景观营造为主。东岸主要为软质驳岸,种植水生、湿生植物如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水土保持,防止雨洪期水流冲刷对驳岸的影响。村域内部的池塘主要种植水竹芋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菖蒲Acorus calamus等挺水植物,增加植物景观多样性和层次性,同时净化水质。

2)农田植物景观:主要种植雪梨瓜等生产作物和多年生乔木、花卉等观赏植物。以大面积标准化种植的雪梨瓜为主,在旅游休闲区小面积种植西瓜Citrullus lanatus、玉米Zea mays、落花生(花生)Arachis hypogaea等作物,丰富农耕体验。观赏乔木以乡土观花树种为主,同时以花海、花带形式营造广袤无垠的花田景观。观花乔木可使用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等,常用的观赏花卉有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也可以用粉黛乱子草Muhlenbergia capillaris、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等观赏草。

3)聚落植物景观:聚落内部绿地具有“面积小、点分散”的特征,多位于街巷边角位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种植乔木、灌木、地被以增加景观空间的层次,且季相景观和空间层次要互相组合。休憩空间如文体活动中心要种植冠幅较大的遮荫树种,如凤凰木Delonix regi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等,也可种植芳香植物来丰富活动空间给人的感官体验,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米仔兰Aglaia odorata等。村民庭院里可栽植柚Citrus maxima、柠檬Citrus limon等岭南果树。

4)道路植物景观:海丰村行道树现状为种类多且种植密度低,规划尽可能保留原有生长情况较好的乡土树种,清除生长较差的植物,按照5 m 的株距补种相同树种。场地没有种植行道树的道路,可引入观赏性较强的常绿树种,如樟Cinnamomum camphora、杧果Mangiferaindic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等。若道路绿化带宽度大于0.8 m,可栽植常绿地被和灌木球,增加道路景观的丰富性。

3.1.3 盘活乡村自然资源

海丰岛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岛上水、田、林、草、滩等自然资源丰富,规划从产业发展和景观塑造的视角,营造了山水休闲景观(图5~6)。

1)水:受河流冲击影响,海丰岛的自然水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泥沙堆积形成的内湾,微风吹拂碧波荡漾,适合开展摩托艇、水上飞行器等极限运动,岛屿西北部向江延伸形成了近百米的浅堤内湾,也为游艇造浪、尾波滑水等活动创造空间。另外一种水体是江岛与内陆驳岸、栈桥围合成的半封闭空间—内陆浅滩,落日余晖下波光粼粼,适合开辟为天然泳场,或为皮划艇、水上自行车等静水项目的活动场地。

2)田:传统的田园活动仅限于采摘类、科普类,规划尝试开辟田园体育项目,在不改变耕地性质的前提下,引入全地形车UTV(Utility Vehicle)、户外拓展项目,“引爆”田园活动。保留农田上原有的芭蕉Musa basjoo林植被和土地结构,串联、拓宽机耕道,形成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越野赛道。

3)林:岛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规划在维持乡村宁静的环境前提下,引入竹林漂移车和极限公园等项目,打造一个游憩、体验、科普的村级公园。

4)草:每年冬春季节,内陆河水干涸,绿油油的野草布满河滩。规划依托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轮回的特征,引入滑翔伞、户外足球等项目。狭长的绿带为滑翔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也为外来游客创造亲近自然、感受水岸空间的条件。

5)滩:9.68 km 的江岸线在凌晨和中午潮落后,迎着暖阳露出金色的沙滩。规划引入沙滩运动项目如沙滩车、沙滩排球等,打造广佛内陆乡村沙滩度假基地。

图5 自然资源分布图

图6 自然景观资源盘活体系图

3.2 产业升级融合,实现多样发展

3.2.1 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乡村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主要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5]。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过程[6]。海丰村的产业振兴,必须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借助雪梨瓜的区域品牌优势,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有机生产,联动二三产业,走“三产”融合道路,发展精致农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图7),实现乡村从生产功能到兼具消费功能的角色转型[7]。

3.2.2 打造乡村主题旅游产品体系

相比于大都市的喧嚣繁华,乡村炊烟袅袅的隐逸生活、阡陌纵横的田园空间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规划依托田园风貌,将文化和旅游引入乡村经济[8],衍生出多种户外主题活动如户外婚礼、户外音乐会、生态露营等,结合海丰村节庆活动如龙舟赛、雪梨瓜风情节、暑期活动嘉年华、定向越野挑战赛、环岛彩色跑等,打造丰富性、趣味性的乡村主题产品体系,并利用热门的比赛活动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宣传,提升海丰村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图7 农业产业体系图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 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且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可以转换为行为动机,而一旦被满足则还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求[9]。传统乡村体验旅游仅仅停留在满足游客浅层需求的层面,如风光游赏、水果采摘、乡野美食等体验。规划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创建体育项目“观赏—体验—培训—参赛”的运营模式,将观赏式视觉体验、参与式互动体验和情景式代入体验串联成体系,提升游客参与融入感和自豪感。

4 结论

产业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乡村经济增长及地域景观风貌建设。文章以广佛地区远郊村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总结了远郊村和城边村的发展差异,并通过佛山市海丰村规划实例研究,挖掘远郊村在人口结构、产业发展和生态景观的现状问题,并基于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目标导向,依托海丰村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提出空间组合、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以此改善村庄景观风貌,提高生态、社会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发展动能,留住、吸引人才,实现“环境优村、产业振村、人才兴村”的最终目标。通过规划实践探索,探讨远郊村景观规划与发展研究思路,以期为区域乃至全国同类型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海丰景观村庄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村庄,你好
《景观平面图》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村庄在哪里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