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照射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1-05-17 05:48汪明华郑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光湿疹病灶

汪明华 郑伟

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中,主要的防治原则是找到过敏原,内用抗组胺药物减轻瘙痒症状,通常不建议内服糖皮质激素,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外敷患处,必要时增加使用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药物增强临床药效[1]。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慢性湿疹临床治疗中接受红光照射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 月~2020年6 月本院接收的慢性湿疹患者96 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红光组,每组48 例。常规组患者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龄最大64 岁,最小29 岁,平均年龄(45.85±6.05)岁;病程最长90 d,最短20 d,平均病程(55.12±11.71)d。红光组患者中男24 例,女24 例;年龄最大66 岁,最小28 岁,平均年龄(45.72±6.76)岁;病程最长88 d,最短19 d,平均病程(56.12±12.38)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患者均系自愿参与,入组前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治疗措施,并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签署调研意愿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本次医学调研;临床症状表现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且经医生确诊;遵医行为良好、依从性高。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重症疾病者;合并肝、肾、心、肺脏器器质性病变且病情危急者;合并晚期恶性肿瘤者;合并神经功能认知障碍、交流表达能力障碍者;遵医嘱行为差、临床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药物选择内服酮替芬片(常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643,规格:1 mg×60 片),2 次/d,1 mg/次;外敷卤米松软膏(香港澳美制药厂,注册证号 HC20181019,规格:15 g),在病灶皮肤清理干净后,将本品涂抹于患处,保证每处病灶上的药物均匀涂抹,2 次/d,共治疗30 d[2,3]。红光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红光照射治疗。选择武汉高科恒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光治疗仪,型号为CHX-630E,病灶局部照射红光,光源与病灶直线距离≥20 cm,照射治疗时间为15 min/次,2 次/d,共治疗30 d[4,5]。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疗效 根据治疗30 d 后患者疗效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痊愈:疗效指数>89%,临床症状消失;显效:疗效指数处于60%~89%,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有效:疗效指数处于20%~59%,临床症状改善;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EASI 评分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共4 项,分别为红斑、硬肿、表皮脱落、苔藓化,每项依据症状严重程度定为0~3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4.3 瘙痒指数 依据患病部位的皮肤瘙痒程度进行判定,分值0~3 分,0 分表示无瘙痒症状,3 分表示严重瘙痒症状。

1.4.4 症状评分 收集患者皮损症状、主观症状、浸润情况、瘙痒程度等各项症状方面的评分,每项评分0~30 分,症状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红光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46/4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1.25%(39/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 评分、瘙痒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EASI 评分、瘙痒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光组EASI 评分(3.54±0.35)分、瘙痒指数(0.64±0.13)分均低于常规组的(6.25±0.62)、(1.52±0.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红光组患者皮损症状、主观症状、浸润情况、瘙痒程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 评分、瘙痒指数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 评分、瘙痒指数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湿疹是患者机体内外激素分泌失调诱发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病因复杂,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且致病因素的影响常常是多方面的。湿疹是常见皮肤科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与患者的过敏体质、遗传因素有很大联系,临床症状表达中,病灶部位多呈对称性分布,伴有皮损处瘙痒症状,病情反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机体美观性影响严重。大多数湿疹为急性发病,部分病症也会以慢性发展状态存在[6]。患肤病灶处皮肤浸润增厚,暗色素沉积;病程较长且持久不愈时,皮损纹会变得粗大且干燥,易发生皲裂。四肢、肘窝、外阴、肛门位置病灶较多。慢性湿疹发病期间,患者自觉瘙痒、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表现,病情进展期间伴随病灶糜烂、结痂,存在继发性感染风险,临床病情反复,在2~3 周消退后反复发作[7]。

湿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在临床研究中,以超敏反应学说为基础,拓展至皮肤屏障损伤、微生物感染、基因变异、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理论,从而在治疗方面的方法也较多,常见的有西医药物控制、中医药物调理、中西医结合治疗、物理激光治疗、心理辅助治疗等。临床治疗中多采用以抗组胺药物内服+糖皮质激素外敷为主的治疗方案。红光照射治疗是通过特殊的滤光片,滤过其他波段的光波,透过600~700 nm 的红色可见光波,“红光”的穿透力强、光斑大,在人体皮肤病的治疗中发挥着极高的应用价值。红光治疗能够促进机体细胞新陈代谢、增加有氧呼吸功能、激活酶功能,调节免疫机制,平衡机体免疫功能。将其用于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中,湿疹病灶皮损修复明显,临床症状控制好,治疗安全性高且患者接受度高[8]。

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红光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EASI 评分、瘙痒指数均低于常规组,皮损症状、主观症状、浸润情况、瘙痒程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红光治疗用于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新陈代谢,有效控制病情,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在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红光照射治疗,可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相关症状改善,临床使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红光湿疹病灶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发红光的蔬菜
先锋引领致富路
——记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党支部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