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本院检验科凝血功能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的主要分析前因素及处理措施

2021-05-17 05:48赵彤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准确性合格标本

赵彤

凝血功能以及D-二聚体(D-D)检测在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效果以及医生的判断产生直接影响。D-D 是一种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分子酶促降解产物,常见于凝固血液中。而分析前质量控制在检验质量控制中是一项极为关键的部分,其会对D-D 检测结果以及凝血三项的准确程度产生直接或者是间接性的影响。对此,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对标本采集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进行重视,了解并熟练掌握对凝血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进而促进检验结果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进一步提高[1],这对于促进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探讨影响本院检验科凝血功能三项和D-D 检验的主要分析前因素及处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2 月~2020年10 月收治的120 例标本不合格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实验研究已经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75 例,女45 例;年龄1~84 岁,平 均年龄(56.20±18.42)岁。所有患者均已经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存在沟通障碍以及无法配合本次研究患者;排除存在严重糖尿病以及肝脏疾病患者;排除近期存在抗凝治疗史患者;排除存在近期血液制品输血史患者。

1.2 检测方法 采用血凝仪ACL-TOP700 使用凝固法(671 nm)、发色底物法(405 nm)、免疫法进行检测(671 nm 或 405 nm)。凝血过程也就是纤维蛋白原朝着纤维蛋白进行转化的过程,如果样本凝固,使光通路上凝血反应前后液体浊度产生显著变化。同时使用光学检验系统开展动态速率扫描,在使用计算机对所测试出的检测曲线进行处理后,可以将凝固瞬间的线性区间分析结果逐渐转化为实验结果。而临床实践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可以对脂血、黄疸、低凝、溶血以及低纤维蛋白标本的影响排除在外,进而使检测结果得到有效保障。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对标本进行采集,抗凝剂为0.109 mol/L 的0.2 ml 枸缘酸钠,抽取1.8 ml静脉血。

1.3 观察指标 对比标本第1 次送检和重新送检的检测结果,同时对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第1 次送检和重新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 重新送检标本APTT、PT 短于第1 次送检,FBG 高于第1 次送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送检标本D-D 水平与第1 次送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分析 在凝血三项以及D-D检测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中,采血量过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且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和未充分混匀、输液中抽血、留置针抽血以及重度脂血等因素有关。见表2。

表1 标本第1 次送检和重新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

表1 标本第1 次送检和重新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

注:与第1 次送检对比,aP<0.05

表2 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分析 (n,%,n=120)

3 讨论

在对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所进行的诊断和检测中,凝血功能以及D-D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其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影响,因此在检验之前需要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进而促进检验准确性的提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采血量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患儿的抽血难度相对较大,再加上一些护理人员没有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所造成的[2]。而留置针处抽血、未充分混匀以及输液中抽血的主要是由于医院相关护理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检验标本的相关要求以及规范或者是由于工作疏忽所造成的,而对于重度脂血,其一般和患者自身血脂代谢异常以及未按照相关要求空腹等因素有关。所以需要按照不同因素以及重点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对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并规划出相应的改进方案。相对而言,标本的不合格并不会对D-D 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但是其会给凝血三项带来一定影响,进而会延长APTT 的结果,少数则会降低纤维蛋白原以及延长PT。由于受到留置针处出血、标本采集量不足以及输液中抽血等因素的影响,标本会受到药物以及抗凝剂的干扰,并且在所释放出的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这些原因都引发纤维蛋白原检测异常以及出凝血时间增加等现象。未充分混合会使标本中形成凝块,同时还会消耗凝血因子,进而产生纤维蛋白原检测异常以及出凝血时间延长等现象。

临床认为[3],检验科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性的作用,并且前质量控制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错误的送检时间以及标本采集是造成结果误差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采血凝血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止血带时间进行控制,最好是一针见血,防止血液混入到组织因子中进而启动凝血机制,对凝血实验的凝固时间产生不利影响,使检验结果产生误差。与此同时,还要对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进行控制,不合理的抗凝剂比例也会造成凝血时间减少或者是增加。在对标本进行采集之前,要对采血管进行合理选择,血液和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为9∶1,注意所加入的血液量不要过高或者是过低,如果比例产生改变,凝血时间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在采血结束之后,要对其进行充分混合,反之标本则很有可能会产生凝血反应,进而激活或者是消耗凝血因子,造成凝血时间降低或者是延长。此外,华法林、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会对凝血酶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对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产生抑制作用,阻碍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提高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含量,同时还会对凝血试验的凝固时间产生严重影响[4]。所以,对药物干扰凝血试验结果相关问题进行关注是极为必要的,在对标本进行采集之前,需要及时了解受检者的药物治疗史以及用药时间、用药浓度等,对于使用以上相关抗凝溶栓药物并且需要对抗凝溶栓药物使用量进行检测的患者来说,送检过程中要对是否使用了以上相关药物进行关注,与此同时,标本采集的过程中不要为了方便而在将静脉输液以及肝素封管中采血作为送检标本,防止给检测结果带来影响,进而产生复查以及重复抽血的现象,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以及痛苦[5]。最后,血液标本待检时间的延长也会对凝血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一般情况下,从标本采集直到完成检测的时间,其应该≤2 h,除急诊之外,通常是由夜班护士对患者的清晨静脉血进行采集,这表明护理人员需要对采血时间进行及时推迟,并且在采血结束后及时送检。总之,影响血凝检测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不仅需要相互医务人员对标本采集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及时了解,还需要掌握对血凝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检测期间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进而使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新送检标本APTT、PT 短于第1 次送检,FBG 高于第1 次送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三项以及D-D检测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中,采血量过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42.50%),且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和未充分混匀(26.67%)、输液中抽血(13.33%)、留置针抽血(10.00%)以及重度脂血(7.50%)等因素有关。这也就说明在凝血三项以及D-D 检验中,药物干扰、标本采集方式、采集量以及标本运输过程等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检验前,对标本采集以及运输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是提高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点所在,对于提高减少影响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三项以及D-D 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量、标本采集方式以及药物因素等,因此临床需要在检验前对标本采集以及运输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进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准确性合格标本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
做合格党员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超声引导在肾组织活检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