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05-19 08:17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耐多药西沙氧氟沙星

张 会

(聊城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肺结核也称“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类疾病中,肺结核发病率和病死率排第二[1]。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扩散性极强、传染率高、治愈率低、致死率高等特点[2]。耐多药肺结核是指结核病人体内的结核菌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主要抗结核药或以上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病[3]。治疗方案不合理、用药剂量不足、服药方法不对、治疗依从性差、对结核不了解等等都是导致长期不愈,反反复复,治疗失败的原因[4]。目前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抗菌作用,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临床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治疗[5]。本次将分析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5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130 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 例。观察组男性35 例,女性30 例,年龄26 ~73 岁,平均年龄为(44.06±5.25)岁,病程为0.7 ~4 年,平均(1.95±0.61)年;对照组男性40 例,女性25 例,年龄26 ~74 岁,平均年龄为(44.02±5.45)岁,病程为0.5~4 年,平均(1.75±0.5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自愿并积极配合治疗;经过胸片、基因型检查或痰核结核菌培养检查确诊为多耐药肺结核的患者;符合《肺结核规范(2012 年版)》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对药物过敏;存在语言、认知障碍;严重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精神异常;伴有其他肺部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对两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常规用药,治疗周期为12 个月,1 ~3 个月进行强化治疗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克里肺疾、丙硫异烟胺,4 ~12 个月进行吡嗪酰胺、克里肺疾、丙硫异烟胺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国药准字:H20040091,规格:0.5 g×4 s)每日口服1次,1片/次。观察组患者进行莫西沙星治疗(国药准字:J20100158,规格:0.4 g×3 s)每日1 次,1 次1 片。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①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痰结核杆菌培养,根据记录最后结果计算痰结核杆菌转阴率;②两组患者进行胸部X 影像检查,记录病变吸收例数(病变吸收1/3 以上)和空洞缩小例数(空洞消失或空洞平均直径缩小1/2 及以上),计算病变吸收率和空洞缩小率[6]。(2)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10 min 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测量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及 白细胞介素 6(IL-6)等常见血清炎性因子水平[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痰结核杆菌转阴率、病变吸收率、空洞缩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IL-6 与TFN-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 与TFN-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mg/mL,±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mg/mL,± s)

组别 例数 TFN-α IL-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5 172.45±23.05 82.7±15.67 251.06±37.34 137.32±28.69对照组 65 172.01±23.25 115.52±18.57 246.03±36.71 175.57±30.61 t 0.108 10.890 0.775 7.351 P 0.914 <0.001 0.440 <0.001

3.讨论

结核病是因为人体感染被结核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大多主要集中于肺部[8],引起咳嗽、咳痰、咯血、发热、消瘦等症状,还会引起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等肠胃疾病[9]。耐多药肺结核是一种更严重的结核病,治疗难度更大,治疗周期更长[10]。耐多药肺结核具有诊断复杂、治疗周期长、治疗药物多,不良反应高、治愈率低以及药品费用等特点,一般患有肺结核的人,都会对工作、生活失去信心,极大的降低生活质量[11]。

目前临床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抗菌药物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的DNA 回旋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合成,对细菌造成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而达到抗菌的效果。但是左氧氟沙星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会导致细菌的DNA 回旋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耐药性,影响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效果。莫西沙星是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新品种,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等都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组织穿透力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主要治疗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治疗疗效。莫西沙星作用机制是干扰拓扑异构酶抑制细菌DH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发挥抗菌的功效。莫西沙星药物口服吸收迅速,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到91%,吸收后迅速分布于体液及组织中,在血浆、支气管黏膜、肺泡巨噬细胞中均有较高浓度,药效时间更长。

结果显示,经过一年治疗后,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治疗患者的痰结核杆菌转阴率为93.85%、病变吸收率为92.31%为和空洞缩小率为89.23%,对照组痰结核杆菌转阴率为80.00%、病变吸收率78.46%、空洞缩小率为72.31%,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比较发现,观察组IL-6 和TFN-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效果优于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效果,莫西沙星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莫西沙星用于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耐多药西沙氧氟沙星
Ibalizumab治疗耐多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经济学评价
“鹰击”护西沙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加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管理
耐多药肺结核化学治疗不良反应及处理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清肺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部感染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