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描述统计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021-05-19 01:16何智娟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

何智娟

一、前言

本文利用描述统计方法,通过天眼查网站搜集2015-2020 年公布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息,对企业数量、产业分布、空间分布、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研究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并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发展建议。以期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11 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桂政发〔2011〕17号),从政策层面上推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6 年,广西自治区政府印发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政办发〔2016〕108 号)中明确规定,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等六大类产业。与国家划定的范围相比,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划分结合了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位于智能装备制造业,增加了大健康产业。2018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桂政办发〔2018〕30 号),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行动。同时,设立了自治区新兴产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开展调研,制定相关领域发展指导目录,建立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工作。自2015 年,自治区新兴产业发展办公室一直在持续开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定工作。本文从自开展认定工作以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变化发展着手,研究分析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分析选择了2015-2020 年自治区新兴产业发展办公室认定或公布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名单,通过天眼查官网查询企业情况,进行数量变化、空间分布、产业分布、企业成立时间、注册资本、企业人员规模、融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一)数量变化

广西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2015-2020 年自治区新兴产业发展办公室认定或公布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名单共有1024 家,其中2015 年自治区新兴产业发展办公室认定505 家,2016 年自治区工信厅公布新增97 家,2017 年未公布新增名单,2018年新增110 家,2019 年新增103 家,2020 年公布名单共258 家企业。在天眼查官网中查询到有1 家公司未查到相关企业信息,1 家企业被吊销营业资格,22 家企业进行了注销。部分企业在不同年度被认定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本文分析将重复认定的企业、吊销或注销企业、未查询到企业进行了剔除,到2020 年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存续企业1000 家。5 年来,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增长了98.01%,平均每年增加14.64%。

从地区企业数量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桂林、南宁、柳州。2015 年桂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120 家,柳州市72 家,南宁市57 家。到2020 年,南宁市发展为183 家,增长了221.05%;桂林市发展为180 家,增长了50%;柳州市发展为160 家,增长了122.22%。

从产业企业数量来看,2015 年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大类为大健康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分别有162 家、97 家和92 家。2020 年,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中于大健康产业245 家,节能环保产业196 家,新材料产业191 家[1]。

(二)空间分布

从空间位置来看,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由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配套措施等因素主要集中于区内经济强市。各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如表1。

表1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城市分布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呈现出集中于交通枢纽城市的特点。西江经济带凸显出了对新兴产业的集聚能力,有567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位于西江经济带7 大城市,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半数以上。除了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这三大城市以外,梧州接近珠江三角洲,且为西江经济带的主要枢纽城市,吸引了73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驻。贵港作为西江重要内河港口,拥有68 家企业。而北部湾经济区聚集了343 家战略性新兴企业,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3以上。

从各大城市产业布局上看,南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57 家,大健康企业47 家,节能环保企业45 家。桂林市大健康企业59 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6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26 家。柳州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51 家,节能环保企业30 家,新材料企业28 家。梧州大健康企业19 家,新材料企业16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5 家。贵港大健康企业18 家,节能环保企业16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4 家。可见不同城市已经逐步形成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

从企业规模和技术性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聚集的3 大城市中,南宁市小微企业144 家,占78.69%,高新技术企业112 家,占61.2%;桂林市小微企业124家,占68.89%,高新技术企业85 家,占47.22%;柳州市小微企业113 家,占70.63%,高新技术企业99 家,占61.88%。可见,南宁市小微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重较大,而柳州市高新技术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较大。

从企业性质来看,梧州市港澳台资企业10 家,是港澳台投资企业最多的城市。南宁市港澳台资企业8 家,外商投资企业6 家;桂林市港澳台资企业7 家,外商投资企业8 家;柳州市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企业4 家,港澳台资企业4 家,外商投资企业16 家,是外商投资企业最多的城市[2]。

(三)产业分布

以广西划分的6 大类产业来分析,至2020 年广西拥有大健康产业企业245 家,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96 家,新材料产业企业191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173家,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159 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36 家。

图1:2020 年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企业分布图

广西各主要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一定聚集优势。例如,大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桂林、南宁、钦州,分布有59 家、47 家、23 家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主,分布有45 家、30 家、24 家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在贺州、柳州、桂林,分别有36 家、28 家、23 家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在南宁、桂林、北海,分别有57 家、26 家、22 家;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分布于柳州、桂林、玉林,分别有51 家、46 家、22 家;新能源汽车主要在柳州25 家,南宁5 家,来宾、贵港、桂林分别有2 家。

广西这个地区山青水秀,为亚热带气候及具备较高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适合中草药种植以及开发旅游业。因此,大健康产业是广西优势传统产业之一。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A 股上市企业、新三板及新四板企业最多的都是大健康企业,分别有15家、5 家和11 家。已经进行了AB 轮融资最多的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有5 家企业。在北部湾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最多的是节能环保产业企业25 家。港澳台投资最多的在新材料产业企业15 家。

(四)企业成立时间

企业存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和发展能力。成立时间越早说明企业存续时间越长,说明企业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说明企业属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市场、金融等风险较大。在认定的1000 家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在2000年之前(含2000 年)成立的企业有168 家,这些企业具有20 年以上的经营经验。其中,30 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有31 家。在2001-2010 年之间成立的企业有445 家,在2010 年之后成立的企业有387 家。具体企业存续时间统计如下图。

图2 企业存续时间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成立时间在5-15年间。说明大多数企业较为年轻,主要处于发展初期。其次是5 年以下的萌芽阶段的企业,这部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成立时间5 年以下的220 家企业中,167 家企业为小微企业,占到75.91%,小微企业比重最大。5-15 年左右的企业447 家,其中316 家企业为小微企业,占比70.69%。

从产业大类来看,最年轻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在成立时间5 年以下的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多数,有75 家,占34.09%。在5-15 年的企业中,节能环保企业占多数,有107 家,占23.94%,其次是新材料产业有103 家,占23.04%。15 年以上的企业中大健康企业占多数,有136 家,占40.84%[3]。

(五)企业规模

根据天眼查公开公布的数据来看,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属于小微企业的有710 家,占总企业数的69.33%。除去注册资本为外资的企业,注册资本在5000 万元及以下的企业有666 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就有310 家。注册资本在0.5 亿元-1 亿元有120 家,1 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22 家。可见,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册资产主要集中在5000 万元以下,自有资本较少。

从产业规模来看,注册资本在5000 万元以下的大健康产业企业有187 家,新材料产业企业有130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19 家,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有115 家。注册资本在0.5 亿元-1 亿元之间企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有33 家,智能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都有23家。注册资本在1 亿元以上的企业中节能环保企业45 家,新材料产业企业42 家,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40 家。由于其行业的性质,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固定资产,所以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注册资本更多。而大健康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属于轻资产型企业,注册资本较少。

(六)企业资本结构及融资方式

在公布的1024 家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大部分还是民营企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仅有11 家。外资企业(含外资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共有55 家,其中大健康产业15 家,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14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9 家。柳州16 家,桂林8 家,南宁6 家。说明广西重工业基地柳州市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桂林的大健康产业比较吸引外国资本。港澳台资企业(包括投资企业和合资企业)51 家。其中,新材料产业15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4 家,大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企业都是8 家。港澳台资企业在梧州有10 家,南宁8 家,桂林7 家。梧州接近港澳地区有一定文化与地缘优势,同时传统的优势企业也是吸引港澳台资本的重要因素。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仅有11 家上市公司,占1.07%。在北部湾股权市场上挂牌或托管的企业有80 家,其中节能环保产业企业24 家,新材料产业企业18 家,大健康产业企业15 家。由于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对资本需要更多,但是其规模不大,受限于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条件,更愿意通过地方股权市场进行融资。在新三板上市企业有24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9 家,大健康产业企业5 家,智能装备制造4 家。新四板企业11 家,其中有3 家企业是已发行但未上市。在新四板企业中,大健康产业企业6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3 家。可见,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新一代信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企业更喜欢通过新兴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通过A 轮融资的企业有5 家,B 轮融资的企业有3 家,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有38 家企业,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业有10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9 家,新材料产业企业8 家。进行战略融资企业11 家,其中节能环保产业企业3 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健康产业企业均为2 家。进行战略融资的企业都是成立时间10 年以上的企业。

三、结语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逐年递增,并且呈现出一定区域聚集性。南宁、柳州、桂林这三大城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首选城市,桂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原来数量较多,而南宁、柳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多集中于交通枢纽城市,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凸显出了较大的集聚吸引能力。梧州市是港澳台投资企业最多的城市,柳州市是吸引外资企业最多的城市。

从广西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分析,至2020 年广西拥有类别中大健康产业企业最多,其次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数量最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大多数比较年轻,成立时间集中在5-15年间。从产业大类来看,最年轻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企业存续时间较久的是大健康产业。

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占一半以上,注册资本多数在5000 万以下。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渠道较窄,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企业不多。股票上市企业仅有11 家,地方股权市场挂牌和托管企业占比也不大。新三板、新四板上市企业也仅有35 家,进行融资的企业57 家。

(一)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差异化地区特色

广西各主要城市形成了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聚集特点,大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桂林,节能环保产业在南宁、柳州、桂林,新材料产业集中在贺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在南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在柳州。但是,其他各地市的产业特色还不是很明显。而且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外,其他产业未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特征。各地市根据传统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可以形成一定的全产业链规模经济,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驱动。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公布绿色名单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或具有较好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通过优惠的税收或资本利息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企业经营成本,为形成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供保障。

(二)积极引进外资,充实企业发展资本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广西有10.6%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具有外资或港澳台资成分,外资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来源。因此,充分发挥外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对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积极利用广西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粤港澳地区金融合作与开放,引导外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实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本。

另一方面,有学者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越高,这种提升作用越显著。扩大实际利用外资水平能够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外资激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产品附加值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三)扩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上述统计数据显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较窄,企业主要依赖自有资本及传统银行贷款为主,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率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广西资本市场欠发达,也有企业自身资本吸引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广西资本市场需要持续提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优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为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多渠道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其次,鼓励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创投+担保+贷款”、“政府推荐+担保+贷款”等模式根据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和产业特点研究开发新产品。最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措施,进一步细化信贷投放、融资模式、金融服务、融资渠道、配套措施和协调机制等的系统化支持体系。搭建银行、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对接平台,加强信息沟通,解决资金供给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

引用

[1]刘向丽.贸易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J].对外经贸,2020(07):22-30.

[2]黄海清,刘稆源.金融支持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9(03):83-88.

[3]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广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十九[E/O]http://tjj.gxzf.gov.cn/tjsj/yjbg/qq_267/t4385089.shtml,2020-04-06.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
广西贵港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