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材料的更多可能性
——基于创新设计语境下材质语义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1-05-21 01:59施徐华
流行色 2021年3期
关键词:质感材质语义

施徐华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2

引 言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在人类的物质世界掀起一场彻底的革命,毫无疑问一定是材料。今天的时代是充满各种挑战的时代,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与迅速老化相伴而至,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气候恶化互生,同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变迁和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3]……自然环境的变化时时警醒着人类,人工造物不能与自然相背离。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从事设计研究和培育设计人才教学机构,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材料语汇的认知与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形态语言三/材质语义》依据综合设计专业特征展开媒介材质创新实验,打破传统常规材质的观念束缚,以空间饰面材质、空间建构材质、空间装饰材质的创新为特征,以可持续化、可降解的再生性材质为实验主体。

本次材质语义的教学试验尝试依托材料语汇这一媒介,以实现终端设计语境的深层次表达。通过不同材质的研究和应用,掌握不同材质独有的特点和特性,充分掌握材质对载体影响,将不同的材质运用到不同的设计组合中,充分发挥材质的特性与设计相结合,以此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和空间感受。

一、材质语义的教学实践与过程

因授课对象为综合设计系会展设计专业,对材料语义研究的范围侧重于空间界面、空间饰面以及空间装饰。实验研究方向从新智能和新材料、生态循环新材料、旧材料创新这三个方向进行探索,来表达永续新材料的无限可能。课程设置分成四个阶段:认知——探析——重构——应用。

1、材质语义认知——基于材料认知理论教学

(1)材质语义与形态语言课程链

“形态语言”课程群通过最基础的艺术设计手段——图像、媒介和空间对设计内容进行叙事,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具有特色的基础训练课程群。是在不断总结终端设计所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设计能力,而整合现有的教学链与创新的教学体系[1]。 “形态语言”课程群教学链中三大子课程:形态语言一/形色语意、形态语言二/材质语义、形态语言三/空间语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链接。同时也是综合设计专业在学脉贯通、系统化与一体化思考的基础上,实施从“造图——造物——造境”教学中,解决“造物”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该环节既是独立版块,同时又是承接前段二维平面造图和启后后续三维空间造境的综合设计专业形态语言课程链专业基础设计课程的作用。

(2)材质语义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方式

材质语义课程,以艺术设计中的材质问题为研究点,依据综合设计专业特征展开媒介材质创新实验,通过研究包括材料属性、材料美学、新材料新技术、材料与形态、材料与色彩、材料与感官等,发现材料与设计的关系,并以此为线索,探索东方设计中的材料特色,寻找属于具有东方设计特征的材料语系,通过材料自身及其与设计其他要素的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打破传统常规材料的观念束缚,掌握以可持续、可降解的再生性创新材料构成语法和美学语义。

材质语义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通过理论研究与市场调研对材料自身的认知、梳理和应用,通过对传统、当下和未来的材料研究。二是通过动手实验对设计中的材质语义研究,分别研究材料与功能、质感、色彩、形态的关系,并通过同材异感、同感异材、同材异彩、同彩异材等内容的研习,掌握材料在设计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原理。

2、材质语义探析——基于材料调研探析教学

(1)前期调研——在场体验

调研在设计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步骤,李立新教授在《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中强调了要研究一种设计现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到设计者那里去观察,到生产的地方去看看,与需要和使用设计的人交谈,也要触摸那些物品,甚至体验一番。[2]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领学生到设计活动发生的实地去体验或者直接接触设计活动,这种方式的学习能促使学生以一种更主动的深入方式观察和思考设计问题。这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会展专业二年级学生,在未来的课程和设计内容是以综合性较强的展览展示空间(如博物馆空间、会展空间、商业展示空间等)。课程安排学生以学校所在杭州地区为主深入博物馆(体悟博物馆空间中所运用材料所体现设计效果);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以及收集材料小样等方式记录考察的内容和感受,通过展览空间的所运用的材质在灯光、色彩、组合排列形式等因素的观察和分析,结合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知识体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对基础材料的基础实验切入口。

(2)构思探析—— 收集材料

“追逐绿色设计材料实验”是这次课程的大主题。在自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在“人类制造”的各个领域,人们都在探寻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在材料“绿色化”的方向上,设计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天然的材料,通过不同工艺打造不同的气质;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前期的考察给自己设立一个和终端展览空间设计相关的主题。围绕展览主题,构思所需材料的实验方向、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手段等。通常建议学生从以下方向去收集:① 材料市场:主要是面向建筑装饰市场,后期的设计运用主要针对的是展览展示空间,因此对于常用的五大主材(金属、石材、玻璃、木、皮革等)以及新出现装饰材料的收集;②自然界:走出教室,融入到自然界,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界中找寻所需的材料。③ 生活中:废物利用(如厨余垃圾再造等)。有的同学把目光投射在废弃材料,将生活中被丢弃的材料经过二次实验加工赋予新的生命,完美运用到设计中。同时也将设计返回真正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中这些都只是普通的废弃材料而已,实验的重心在于通过动手实验把这些普通材料编织成一种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3) 动手劳作——基础实验

动手实验阶段主要是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分类,然后针对某一种类进行一些基础实验。通过基础材料自身的叠加组合以及配合简单的化学手段改变材质表面的肌理、形态、色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而自觉自证、深品个中三昧,其目的在于激发锻炼学生观察思考及动手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慢慢熟悉和逐步掌握材料特性,为进一步深入实验创作做前期准备。

3、材料语义重构——基于材料主题性实验创作

通过实验来理解设计中的材料语义研究,分别研究材料与质感、色彩、形态的关系,并通过同材异感(同一种材质所表现出的不同质感)、同感异材(不同的材质所表现出来给人同一种感觉)、同材异彩(同一种材质所体现不同的色彩)、同彩异材(同一色彩体系中不同材质)等内容的研习,掌握材料在设计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原理,然后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有机整合收集的资料,形成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和材料实验小样。以下是同学按照不同的主题展开实验探索:

(1)以材料质感为主题的实验

材质美本身就是设计形式美感的来源之一。材料通过它自身的质感来展现它的美,不同的材料,或通过不同工艺加工的同一材料,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和联想来体验材质的美感。不同质感的材料都会给人以不同的触感、联想、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不同的质感语义。

①同材异感:所谓同材异感,是指通过实验对原材料的固有质感作改造性的物理加工处理,使其既保留了原材料固有的自然肌理质感,同时又产生了人为质感的系列变化。在空间界面质感设计中采用这一手法的作用是在统一中求变化,使装饰界面具有明显的装饰性效果。如学生作品《瓷花——碎瓷片的马赛克》(图1),学生在装修现场将切割下来的瓷砖废料进行收集,根据切割破碎后的不同形状分类重新组合成新的肌理纹样。使残缺的陶瓷拥有第二次生命,在不规则中又有了新的美学规律。陶瓷与其他的材质配合使用,形成一种全新的别具一格的装饰表皮。同一种材质因表皮形状、色彩和组合形式不同,运用到空间就会产生不一样装饰效果。

②同感异材:所谓同感异材,是指对材料固有质感作破坏性的化学加工处理,赋予它新的非固有质感或其它材质的质感,使不同的质材有统一的质感表现。在空间设计中采用异材同质感的处理手法是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如《红色的皮-蜂蜡与布面结合的视感实验研究》(图2),通过选取不同肌理的布料倒入红色融蜡于其中慢慢凝固,通过拉扯、刮、揉等手法,让表面凝固的蜡呈现出类似艺术皮革的肌理效果。“皮”和皮革经过不同手法的表面处理,使两种不同的材料具备了相同的表面质感,从而达到了变化中求得统一。这种“皮”材质在很多临展空间中可以运用,一则减少临展短期使用所带来的定制周期,二则这种材质可降解。在保证这种皮革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设计成本。

图1:《瓷花》

图2:《红色的皮》

图3:《静音》

(2)以材料色彩为主题的实验

材料是色彩的载体,色彩不可能独立于材料而存在。色彩有衬托材料质感的作用。色彩对人可以产生各种影响,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同时根据色彩的属性及情感体验,人们还可赋予色彩不同的象征意义。

①同材异彩:材料的同材异色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材料的固有色彩具有广泛的色相,如木材、玻璃。另外一种则是因为设计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主题展示空间,为空间界面赋予不同的色彩,以满足不同参观者在不同空间中所具有的色彩心理感受。所以在展示空间中,需要营造怎么样的意境体验,色彩是很好的一种设计手法,如学生作品《静音》(图3)在隔音板材上赋予不同的色彩,可运用不同场景的音效空间。

②同彩异材:在实验中选用不同的材质赋予同一种色彩,但由于材料的肌理、光泽等属性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如分别用金属、玻璃、塑料、木材赋予同一种黄色所反映出来的质感给人是从冷至暖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4、材料语义应用——基于创新材料的设计多维表现运用

我们认为只有当新材料与设计真正融合,投入到实际使用中后,材料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创作,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实验学习的积淀,各组成员围绕自己的构思的主题和预设的方向开始出成品小样,各组将各自研究的成果在终端设计空间中方案的概念优化、深化设计、系统表现。从前期的材料选择、基础实验、主题性创作、再到后期声光电的配合在空间中展示运用,同学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基于材质探索材质与艺术设计的真正魅力和价值。

二、课程实践的反思

1、反映社会问题,体现创新设计教育价值

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艺术与人类生活的不断深化,创新艺术设计不单单承载城市美化,艺术点缀的作用,还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设计的突破口,以艺术载体为媒介,体现创新艺术设计的社会责任。目前社会上围绕着设计学热点问题:可持续环境和资源问题、人口老龄化伦理问题、消费主义盛行的经济转型等问题层出不穷,由此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提出“危机设计、设计危机”。“危机设计”中所谓设计便不仅是指应对当今各种危机的设计,而更多是对设计危机的思考,并唤醒每一位从事或与设计事业发展相关的人。[3]

设计师通过材料的形态、质感和色彩等创新组合等将空间所要表达的文化精神传递给受众,由此来体现创新设计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课程中材料实验主要选题之一是采用自然界“生态循环新材料”展开实验创新,在“自然材料的再造”课题中,学生作品《皓雪芳颜》(图4),学生将收集来的枯萎花草、枯树枝、坚果壳、废弃果皮等自然材料,经过晒干、防腐、搅碎与白色石膏等用现代工艺来重新“造物”。如主题为《陌上花谷》(图5)的学生作品,利用废弃的五谷杂粮的壳的多样形态和丰富的色彩,将其与树脂等相结合来探索东方设计中材料美学,赋予谷壳新的生命。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是对自然界中废弃材料存在意义和再次使用的提问。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材料、触觉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探索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图4:《皓雪芳颜》

图5:《陌上花谷》

图6:《荧惑》

2、加强学科跨界融合,拓展新材料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成熟,设计领域中多种形态和功能的新材料得以呈现。随着设计手段不断创新,拓展新智能与新材料势在必行。如学生作品主题为《荧惑——光纤的斑斓踪迹》(图6)运用光纤材料进行实验拓展,所运用的综合材料包括石膏、水泥、滴胶、麻绳、玻璃彩纸等,并且将其作为载体与光纤相结合。光纤不只是用于光的传输,更是一种新型的导光性肌理材料,赋予载体秩序上的美感且与原有肌理的碰撞所带来萤萤丛丛的光色纹样全新的视觉体验。这一系列的实验创作将更现代的材料和色彩配色融入到传统水泥工艺中,光导纤维的使用更增加了普通水泥材质的未来感。这个系列设计的意义是赋予传统装饰材料以新的生命, 特别是在材料和光色上进行创新尝试,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装饰材料的新的魅力,拓展新材料的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欢
质感材质语义
语言与语义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
打造上乘质感肌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