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护理临床路径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1-05-21 06:54孙丽群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患肢踝关节有效率

孙丽群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 , 辽宁 建平 122400 )

在骨科疾病分类中,踝关节骨折是其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大部分该骨折类型的患者通常都是由于暴力所致,骨折后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有学者指出[1],如果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期间,护理效果不理想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后期的行走功能[2]。为此,本次研究对我院在2017年-2019时间段中确诊为踝关节骨折的98例患者安排了49例患者护理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收获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2019时间段中确诊为踝关节骨折的98例患者,其中有49例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将其作为对照组,剩下49例患者选择护理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将其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占据23例,女性占据26例;患者年龄中位值53.78岁;49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观察组中男性占据25例,女性占据24例;患者年龄中位值53.80岁;49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参与本次研究的2组患者均排除合并脏器疾病患者、孕妇患者、哺乳期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以及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分析上述98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2组患者均安排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主要做好患者的病情监测工作、用药指导工作以及基础性的健康教育工作等等。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护理方式为护理临床路径,详细护理方法为:(1)入院当天。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积极迎接患者,热情为患者介绍医院四周环境设施以及主治医师等等;同时将手术治疗流程以及方法详细告知患者;针对过于担心手术治疗效果的患者,可以分享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给患者,以消除患者的顾虑。(2)入院第2天。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心理疏通工作,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文化水平,选择恰当的方式将相关的疾病知识普及给患者,同时将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同时对于情绪低落紧张的患者,需要多鼓励患者,通过有效沟通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3)术前1天。辅助患者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以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同时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根据饮食方案进食。(4)手术当天。配合术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术中的体征指标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处理。(5)术后1-3天。将患者患肢适当抬高,每次间隔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并且适当对其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加快局部血运,防止压疮;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安排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6)术后4-7天。做好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根据其康复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屈伸锻炼,锻炼强度注意循序渐进,切忌不可操之过急,待患者进一步康复后,可以指导其慢慢下床锻炼。(7)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出院后需要坚持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锻炼,同时定时回院进行复查。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经过2种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估标准主要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显效标准为: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通过X线检查后,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有效标准为:患者患肢功能基本上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通过X线检查后,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无效标准为:患者患肢功能没有恢复,各种临床症状依旧存在,通过X线检查后,检查结果显示骨折畸形愈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率+有效有效率。

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一一录入自SPSSl7.0统计学软件中予以分析处理,治疗有效率通过百分比率(%)表示,检验方式为x2检验,若P<0.05,即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2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对照组共计有39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治疗有效率为79.59%,观察组共计有47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对比(n,%)

讨 论

踝关节主要由3部分结构构成的,一是胫骨远端,二是腓骨远端,三是距骨体[3-4]。有相关统计资料指出,近几年我国踝关节骨折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在全身骨折中,踝关节骨折占比大概为4.12%。由于踝关节需要承受较大的负荷,为身体的主要负重关节,因此如果一旦受到意外暴力袭击,极易发生骨折[5-6]。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如果其治疗后的恢复效果不理想,那么极有可能会影响患者后期的正常行走功能,进而严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做好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期间的康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7-8]。目前有较多学者均指出,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期间,施以相应的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中的49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通过临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之后,仅有39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治疗有效率为79.59%,而观察组中的49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通过护理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护理之后,有47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5.92%,差异显著(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护理临床路径相比于常规护理,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路径表实施相应的护理,使其护理能够有制度可以遵循,进而不仅可以避免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盲目性,还可以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重复护理行为或者遗漏护理项目等情况,使得整个护理流程更加完整清晰,因此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11-12]。

综上所述,在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临床路径的护理应用价值显著,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显著的提升作用,建议在当下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以为过多患者康复带来获益。

猜你喜欢
患肢踝关节有效率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很有效率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