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案”

2021-05-21 08:34阚吉峰
新传奇 2021年16期
关键词:责任法倒地要件

阚吉峰

日前,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宣判了“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案”的二审结果:维持一审原判,驳回原告向超市索赔38万余元的请求。这一案件自去年被媒体曝光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原告要求超市对老人死亡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理由是超市工作人员与老人发生肢体接触,直接诱发了老人心肌梗死,此后超市的不当处理延误了急救时间,导致老人死亡。在该案中,超市工作人员的行为与老人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超市员工劝阻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超市是否存在过错,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

2020年6月13日下午,老人谷某进入某超市后挑选鸡蛋放入购物袋,并将个别鸡蛋放入自己裤子口袋中,该行为恰好被超市员工罗某发现。谷某在收银台结账完毕欲离开时,罗某与同事将其叫住并进行了对话。

谷某随后返回超市内,多名超市员工和谷某交谈对话。其间,罗某拉扯了谷某的袖子随后放开,员工周某拉扯着谷某的衣服并跟随谷某行走。谷某行走至冰柜旁時突然倒地不起。周某随后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及120急救电话。

在此期间,有两名路过顾客对谷某进行了胸外按压抢救。120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对谷某进行急救并送至医院抢救但未成功。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显示,谷某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

随后,死者亲属将超市起诉至法院,要求超市承担侵权赔偿责任38万余元。

本案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尽管本案的事实较为简单,双方对此争议不大,但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却比较复杂。

劝阻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超市员工对老人的劝阻行为与老人心梗猝死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这一点应当依照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要求来判断。

本案中,若无超市员工的劝阻行为,应当认为不会有老人情绪激动发生猝死的后果,故可以认为劝阻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条件关系”。但在《侵权责任法》的因果关系上更重要的是“相当性”的认定。“相当性”指若有行为人之行为,通常情况下足以发生此种损害。“相当性”判断的主体为社会一般理性人,而非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医生甚至心外科医生),以免不当拔高损害赔偿的可能性。本案中,超市员工的劝阻行为,由社会上的普通人依社会一般观念判断,尚不足以导致老人心梗猝死。因此,应当认为超市员工的劝阻行为与老人的死亡后果之间不具有“相当性”,也就不具备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二审判决指出,超市员工的劝阻方式、内容和时长均在合理限度内。故从社会一般观念来看,该行为通常不会造成老人突发疾病倒地。根据本案查明情况,老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其倒地原因主要在于自身身体状况。因此,超市员工的劝阻行为与老人倒地之间不具有“相当性”,不能认定为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超市员工劝阻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本案中,超市员工对老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有语言交流和拉扯衣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合法权益受侵害时,通常应当通过公力来救济,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允许当事人进行私力救济,自助行为是其中一个典型。《民法典》第1177条规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本案中,超市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老人做出不当行为后要走出超市,超市若不立即采取措施可能会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救济,故超市员工对老人进行了语言交流和劝阻,并拉扯衣袖以阻止老人走出超市。以上均属于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未超出合理范围。

本案二审判决书在说理部分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第142号指导案例裁判要旨:“行为人为了维护受伤害一方的合法权益,劝阻另一方不要离开现场且没有超过合理限度的,属于合法行为。被劝阻人因自身疾病发生猝死,其近亲属请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二审判决书还指出,只要未超过合理限度,本人以外的其他主体也可以阻拦不当行为人。本案中是权益受损害者自己阻拦不当行为人,更加具有正当性。

超市是否存在过错

那么,本案中,超市是否存在过错呢?

超市监控视频显示,超市员工在实施劝阻行为时,言语交流并未过激,拉扯衣袖的行为也未超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限度,更未出现辱骂、肢体冲突等不当行为,应当认为超市员工劝阻时已对他人尽到必要注意义务,所以超市并不存在《侵权责任法》上的过错。

应当指出的是,侵权行为在构成要件上呈现出三层结构,即:事实要件(加害行为、损害、因果关系)、违法性要件、可责性要件(过错)。以上三层要件层层递进,即我们应当首先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在客观上满足事实要件,若满足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若再满足则进行当事人主观过错的判断。这种三层结构的好处在于,前一层次要件不具备的,不必再作后一层次的判断,从而节省司法判断成本。本案中,当分析得出因“相当性”欠缺而不具备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后,第一层判断事实要件就不具备,也就不必再进行行为违法性及当事人主观过错的判断了。

本案二审判决书先后就过错、违法性、因果关系进行了判断,可能是为了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说服力,但从法律技术而言,前两项论证并无必要。

超市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老人病发倒地后,超市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这是本案中又一个重要问题。

《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超市经营者属于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符合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要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超市必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须承担责任。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有其合理的内涵和边界,而非无边无际,更不是对一切发生在经营场所中的损害担责。确定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应符合社会大众对安全保障的一般期待;既要能为受害者提供及时必要的保护,又要避免对经营者苛求过重的保障义务。

针对审判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超市是在老人倒地后约19分钟才打了120,这一点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二审判决没有回避这一问题,直接回应:“本案中,在老人倒地后,超市员工第一时间拨打了110报警求助。从110接警记录的内容可知,超市员工报警求助时不仅客观描述了纠纷的原因和过程,还如实陈述了老人晕倒的事实。在接警民警提示下,超市员工又迅速拨打了120抢救。因此,从本案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来看,虽然超市拨打120系在老人倒地后近19分钟,但鉴于老人倒地前双方发生纠纷,老人倒地又具有突发性,超市员工难以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判断的情况下,通过拨打110处理纠纷,符合一般公众的社会认知,具有合理性,应认定为超市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不再受“人死为大”等观念的影响

二审判决书指出:“当前社会风险和损害无处不在,《侵权责任法》不能给所有的损害提供救济。《侵权责任法》须权衡和协调两种基本价值:保护合法权益和维护行为自由。相对于特定的受害人而言,行为自由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只有法律保护每个人不被任意要求承担责任时,才能避免动辄得咎,民事主体的行为自由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民事主体的人格才能全面发展。当损害发生后,如果不具有法律规定的理由,受害人不能随意要求他人承担责任,不能将自身应承担的风险转嫁他人承担。”

以上包含了深刻的《侵权责任法》的根本思想,值得高度赞同。在民事责任领域,有责就是有责,无责就是无责。责任是一种法律否定性评价和法律制裁,在责任问题上容不得“和稀泥”。在无责任的情况下,不能再基于任何理由——包括以“公平”为理由——把损害转移出去,而是只能让损害停留于原地。这可能是一个不幸事件,但其不属于违法。不幸事件对具体当事人造成了重大损失而有弥补的必要时,应当通过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来弥补,而不应当由其他无辜的民事主体来弥补。

质言之,不幸损失的救济应当由公法来完成,这不是私法或《侵权责任法》的任务,也不是其他私人主体应当承受的负担。

本案二审判决书进一步显示出,当下司法实践不再一味强调有损害就要有人来填补,也不再受“人死为大”等观念的影响,而是致力于追求权益保护和行为自由之间的平衡,这一点值得肯定和尊重。

(《人民法院报》)

猜你喜欢
责任法倒地要件
蹊跷的倒地者
我国40年来关于犯罪论体系争议的发展史
其实事先已知情
三阶层和四要件理论的对比性考察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争议焦点
动物园动物侵权责任探讨
用人者责任研究
《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及其特色之研究
《侵权责任法草案》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