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施

2021-05-24 01:02王倩
南北桥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

王倩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在2020年线上教学大规模铺开的基础上,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常态化推进的有效落实。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颠覆传统课堂课内外学习时间的分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教学形式的改革,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改进。本文以《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详细阐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和开展。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中交互  课下翻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12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混合式教学从初期的“新鲜感”逐步转向“新常态”,从号召性的建设方向逐步转向教学实践实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指出中国教育正在发生格局性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在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

大学语文虽为传统文化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但是教学形式必须紧密跟随时代脚步和社会实需,在新时代的召唤和要求之下,以教学形式的改革积极做出回应。值此契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以在线课程开发为着力点,以混合式教学形式为改革突破口,将传统课程融入新时代元素,力争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有效融合,课上领学与课下自学同频共振,最终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混合式教学将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自学充分融合,以全角度、全覆盖、全过程为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做好总指挥,学生才是“主角”,践行关于学习的要求,同时自我拓展学习范围和路径,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颠覆以教师讲为主,而以学生学为主,教学从学生课前预习就已经开始,课上的理论教学仅作为课前学习与课后学习的桥梁,是衔接、是导引、是提炼,但绝不是初始和终结。

混合式教学是对在线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以在线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广度、维度和效度。在线教学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应疫情的挑战而全面铺开,其优势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管理,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网络留痕展现在教师面前。作为传统文化课程,大学语文不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开展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延伸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课内外影响,依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全员、全程的关注,针对所欠缺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态度点进行捕捉,随时开展思政教育,及时纠偏、纠错,从而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入开发大学语文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落在教育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文章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探索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教学未动,预习先行

传统教学基本从上课铃声响起开始,学生进入角色需要时间,接受文本也需要时间;混合式教学从下课铃声响起开始,学生带着新课任务进行预习,本着汇报的目的进入新课课堂,比传统课堂先行一步。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之前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最初的感知和理解,最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也最利于进行思维的碰撞。因此,预习任务的布置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可以主观能动地完成任务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以《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这是词人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词中勾勒的是一位妙龄少女清晨荡秋千,刚刚走下秋千架还未整理被香汗沾湿的罗衣,就在此时突然撞见心上人后慌乱、羞涩、欲逃还留的情景,画面感极强,少女的含羞之美跃然纸上。

针对该文布置预习任务,应兼顾作者、创作背景和文本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在任务的难度上形成梯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学会赏析作品。可以安排如下内容:

1.基础性预习任务;

2.疏通文意,解决生僻的字词障碍;

3.汇总整理关于词人李清照的文学常识类知识;

4.查找李清照人生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列举相应时期的词作作品;

5.提升性预习任务:

6.思考本文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7.尝试归纳李清照作品的创作风格;

8.思考作品创作风格与作者人生经历的内在关联。

可以看到,在预习安排中,基础性任务是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并汇总完成的,一般不需要深入思考;提升性任務是建立在学生查找资料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思考并总结的。通过预习任务的设置,一方面引导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和文本,熟悉新课内容,省却适应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深刻思考整理答案,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获得更优质的学习效果。

二、课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一)融合网络教学资源

从教师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课程与大学里专业详细划分的其他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就单以学习内容来看,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方面的内容,能够全面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师凤毛麟角,大学的学科专业分得过于精细,一个博士毕业生也只研究文学的某一个方向,如果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也是精力不济,不能得心应手[1]。采取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在线下授课与线上资源之间交互切换,既可以弥补教师力不从心的尴尬,又可以将最好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线教学出现以后,许多优秀的线上教学资源也同步出现,学习通、智慧树、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将优质资源囊括进来,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的单一、局限等问题,跨越了距离障碍,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需要及时获取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与教师互动沟通,甚至及时捕捉一闪即逝的灵感、火花,进而发布在网络平台,求取共鸣。

学生的预习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晒一晒”的方式,在课前就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在交互中推动学生课前不断深入思考。

(二)课上汇报

在传统的课堂上,文本课的赏析其实是以教师“赏”为主,学生在教师赏析的基础上再进行赏析,教师灌输得多,学生深入思考得少,导致学生比较被动,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课上即开始汇报。可以通过问答、比赛、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关于文本解读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迪、引导,用智慧点燃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关于文本的理解和认知。这种探讨式学习获取的知识要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影响更加深远。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最优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学生学習力、理解力、思考力、研究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师生共评

课程考核评价需要遵循全面、客观、方便和动态的原则,评价学习发生的各个环节,真实反映学习发生的质量,科学选取指标和设定权重[2]。

在传统课堂上,关于学生的评价基本是以教师作为平时成绩厘定的主体,和期末试卷成绩共同构成课程成绩。

而混合式课堂则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变为师生共评,使得教师给分走下神坛,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课上汇报展示是一部分,学生还需要通过教学平台参与语文教学各项活动。线上活动摆脱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通过开放式的平台,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会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与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分数的累积。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找到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相互分享;在课上汇报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汇报效果进行在线投票,投票结果作为评定分数的标准之一;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线上讨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交流中。

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预习环节中的提升性任务“思考本文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学生可以先于课堂教学在网络平台上传相关的文档、课件或者视频及个人的思考结果,在课堂教学以前就开始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课上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一步明确较优的答案。《点绛唇·蹴罢秋千》风格清丽、明快,词中以花喻人,以行动展现心理,少女的娇媚、纠结、爱恋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同时生动地展现出该阶段的李清照内心明媚、灵动,渴望爱情,对未来充满希冀和期待,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美”的理解与认知,抓住时机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课后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在教师的启发下深化理解,甚至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优化完善的建议。学生通过平台完成的思考活动在网络平台会自动留痕,作为平时成绩的积累。

三、课后:教学未止,互动伊始

在混合式教学之下,下课铃声不再是教学结束的信号,教师点燃了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将课上学习延续至课下,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化学习和思考。学生也将逐渐改变铃声响起即终止思考的传统意识,而是以真正掌握知识为目的,以学习兴趣为引导,完成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大学语文作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主阵地,从教学目的来看,不仅是为了传授显性的语文知识,提升综合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完善的个人品行,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输送合格的社会人才。混合式教学方式则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拓展到课外,充分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探索与探究式学习提供可能[3]。

课下的延伸式学习,可以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场所。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教学平台百花齐放。在教学资源上,如“超星尔雅”“智慧树”“学习强国”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文化和学生需求录制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视频,除了满足课堂教学之外,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学习途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综合微信、QQ等方式,为在线交流提供便利,使及时交流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课外的语文活动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在汉语的语境下,语文学科对于学生产生的是持续性影响,尤其是对主观世界的塑造,落实在语文活动中更加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语文活动关于时间、空间、覆盖范围等具有一定的要求,网络平台有利于消除时间、空间等障碍,推动语文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读书汇报交流活动为例。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充实精神世界,用经典阅读点亮心灵,实现“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以书为友,与智慧同行对于学生的终身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常态化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读书热情,引导学生养成想读书、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在线下形式的读书活动中,会有各种限制因素而产生束缚,而采用线上形式则会使限制因素降到最低。定期召开读书活动,学生自选汇报书目或者文章,内容积极向上、能够传递正能力即可;让学生制作PPT,通过再现作品背景、介绍作品梗概并加之自己原创的理解与感悟,用优美的语言、流畅的表达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录制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发动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读书视频,作为大众评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投票,一方面突破参加活动的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扩大读书活动的影响范围和覆盖面,通过读书氛围的营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书的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实现举办读书活动的目的。在文学作品讲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将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引领学生成长,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彰显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关怀,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JGY20190743)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项目《大学语文课程发挥隐性育人功能的途径研究》(编号GJB132039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彩萍.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策略[J].汉字文化,2018,000(005):34-37.

[2]张颖,冯从经.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401(02):142-143.

[3]陈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119(01):137-141.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探究
如何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探讨如何利用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素养的现状与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前预习实践性研究
让课前预习成为语文课的精彩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