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5-24 05:41王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针组间康复训练

王寅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中山 528400)

脑卒中是中老年患者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较大, 多数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后遗症,而肩手综合征就是其中一种。临床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患者交感神经受刺激等相关,受到影响后患者末梢神经血管出现功能障碍, 进而影响肢体功能,表现为手部肿胀、手部颜色异常以及肩手疼痛等,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现阶段,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但不同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明显差异,为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中应加强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探讨[1]。该次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对象,重点分析肩三针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 例)与研究组(30 例)。

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56~85 岁,平均(70.32±3.63)岁;病程 5~60 d,平均(31.3±2.6)d;疾病类型:脑梗死17 例,脑出血13 例;疼痛位置:左肩痛14 例,右肩痛 11 例,双肩痛 5 例。

研究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龄 56~81 岁,平均(68.5±2.4)岁;病程 4~59 d,平均(35.2±2.7)d;疾病类型:脑梗死16 例,脑出血14 例;疼痛位置:左肩痛14例,右肩痛12 例,双肩痛4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具体措施:(1)早期卧位训练:患者维持健侧卧位,前伸上肢,进行肘、腕和指各关节伸展, 辅助患者进行肩关节弯曲练习,角度维持在90°。 (2)肩关节运动:协助患者进行肩关节被动运动,握持其手指成悬吊位,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内收、上举和下压等运动,控制好屈曲幅度。 (3)手部运动:实施腕关节背屈运动,在医护人员辅助下主被动左右扭动各指关节,加强对扭动力度、时间和角度的控制,防止训练过度,20 min/次,1 次/d。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停止并进行相应处理。(4)肘关节训练: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实施肩关节屈曲与伸展训练,保证前臂旋前和旋后幅度适宜,反复多次进行活动。 (5)坐位训练:辅助患者开展坐位训练, 将其患侧上肢放置于体前支架上,稳定并固定支撑,辅助其缓慢前伸肩胛骨,预防患肢向下脱垂。

研究组:采取康复训练与肩三针联合治疗,肩三针治疗:于患肩取肩髎、肩前和肩贞三穴,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对肩前侧疼痛明显患者增加手三里、合谷,肩后侧疼痛明显患者加后溪、天宗,肩内侧疼痛明显患者加曲泽、尺泽,肩外侧疼痛明显患者加外关。取坐位,使用75%酒精对选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以 0.25×40 mm 毫针或 0.30×25 mm 毫针(环球牌无菌针灸针,苏械注准20162270588),维持与皮肤表面90°直刺,深度控制在1 寸,得气后使用电针仪[华佗牌SDZ-II 电针仪治疗仪,粤食药监械(准)字2013 第2260499 号]连接针灸针,适当调整电流强度,以患者肌肉跳动为佳,同时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蜀轩医疗,CQX-23D 型,渝械注准 20152260073)照射肩三针位置,治疗 1 次/d,6 d/周。 两组均治疗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患手肿胀程度、上肢运动功能以及临床疗效。 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2],总分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采用 Fugl-Meyer 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3]。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病情好转程度为判定标准[4],痊愈:患者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主要检测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率(FMA 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治疗前得分比例)≥90%;显效:患者多数疾病体征和症状基本消失,相关检测指标改善明显,67%≤好转率<90%;有效:患者部分体征和症状消失, 检测指标有所改善,33%≤好转率<67%;无效:与上述不符。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 t 检验和 χ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VAS 评分和患手肿胀程度评分

治疗前, 两组VAS 评分和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和患手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 评分和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VAS 评分和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7.98±1.36 7.99±1.27 0.029 0.977 1.21±0.50 2.95±0.64 11.735 0.000 25.591 19.411 0.000 0.000 26.71±4.15 26.69±4.13 0.019 0.985 11.90±3.30 15.97±3.47 4.655 0.000 15.299 10.855 0.000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FMA 评分

治疗前,研究组FMA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值 P 值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16.30±3.18 16.31±3.26 0.014 0.989 35.57±2.97 27.68±2.50 13.124 0.000 28.719 17.925 0.000 0.000

2.3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 论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肢体功能和身体舒适性影响较大,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应及早采用适合的应对方式,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减轻疾病对患者的负面影响[5]。以往临床中主要采用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通过补充患者恢复期间所需营养成分, 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速度,起到一定改善效果,但作用效果不理想,需要进行改进[6]。 现阶段,为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在治疗期间通常会结合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考虑到患者疾病类型,通常进行早期卧位训练、肩关节运动、手部运动、肘关节训练以及坐位训练等,训练时间一般控制在30 min[7]。 目前,肩三针成为临床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期间将肩三针作为主穴,并结合不同症状配合手三里、合谷、天宗、曲泽等穴位,有利于激活肌肉细胞、疏通肩手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8]。有研究表示,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手部肿胀程度,改善其肩手整体情况,但该方式作用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在联合使用康复训练与肩三针进行治疗后,可提升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加快体征和临床症状消失[9]。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FM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FMA 评分明显升高,VAS 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 并与肩三针联合使用,既可提升疼痛控制水平, 又可增强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改善患者肩手综合征情况,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此次结果与刘耀剑[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肩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减轻疼痛、肿胀症状,加快运动功能、肢体能力恢复,且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三针组间康复训练
基于Visual Basic开发三针测量外螺纹中径程序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初探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