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视角探究民族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2021-05-25 16:59李尚伦
南北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李尚伦

【摘    要】旅游扶贫是开发扶贫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从“输血”向“造血”的一种转变,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本保障,民族团结是进行民族工作的基础。民族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少数民族村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文化资源丰富,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远离城市和干道的山区,环境比较恶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离状态。民族旅游开发打破了少数民族村寨的原始封闭状态,增加了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与其他民族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和谐。

【关键词】民族旅游  经济发展  民族和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08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关乎国家大局,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道路,为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中国的民族关系是新型和谐的民族关系。旅游扶贫作为解决贫困落后地区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手段,已经被列入国家扶贫战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国家努力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块拦路石。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国家先后出台了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封闭的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对附源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门十一路,回家泥满屋,摩托不进村,单车扛进屋”,这首民谣是2007年以前附源村的真实写照,交通闭塞,与世隔绝,村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附源村处于黔西、大方、金沙三县的交界处,由于交通落后,地理位置较偏,使得附源村成为一个“三不管”地带,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经济发展落后,是积贫积弱的贫困村。2007年以前,全村人均纯收入仅950元,村民守着“金山富水”却过着穷日子。2007年之后,尤其是在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成立之后,附源村归属“百管委”管辖,政府以百里杜鹃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发掘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附源村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开发基础

旅游要发展,首要问题是解决交通难题。“要致富,先修路”,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动脉”。2010年以来,政府加大对附源村的资金投入,先后建成3km的通村油路、16km的通村公路,2014年又建成3km通村連组水泥路,现在正在修建环库公路,附源村彻底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交通发展起来了,其他基础设施也相继得到发展。为了更加方便群众,增强村干部办事效率,提高村民素质,附源村于2010年耗资3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160m2、使用面积898.9m2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将办公、会议、党员活动、图书阅览、农民多功能信息服务等融为一体,从此解决了干部办公“无阵地”,服务“无窗口”的难题,并率先在全市建成农民网校、远程教育基地。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由村民自评到群众互评再到协会审查,最终在小组审定之后张榜公示,在评定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真正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建有“道德讲堂”、科技服务站、满族文化陈列室、夜校、“积德榜”等,为村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供了方便,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也为附源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文娱活动,提高群众素质

为丰富村民文体活动和精神生活,附源村还修建了文体小广场、生态小公园、生态小广场等,开通了村级广播站,安装路灯,建文化长廊,进行水电改造,牵通电话、宽带等。全村建有生态小公园、文体小广场、大型综合停车场、垃圾填埋场和文化广播站各1个,组建了一支20人村级文艺宣传队,农户通电率达100%,农户通自来水率达到98%以上,80%以上农户通有线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100%,通过旅游业的发展,现在附源村真正实现了“出门沥青路,摩托常过往,小车开进屋,健身娱乐有广场,业余生活更丰富”的目标。

(三)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民族特色

为了打造“满族第一村”的民族特色,附源村对民居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具有满族文化特色。自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达1000多万元,特色民居改造率达95%以上,其中满族特色民居改造339户(其中危改162户),“三改”218户,建成了1座“满族第一村”的牌坊,1条移民新街,“两个硬化”覆盖率达99%以上。全村现有7家农家乐和5家农家旅社挂牌营业,可一次性接待150人住宿,450人用餐。农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1800元增至现在的3800元;旅游开发使得附源村快速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生活。如今步入附源村,再也无法想象到这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

二、附源村民族关系的现状

在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方面,美国著名学者戈登在《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中提出了测量民族关系的7大变量,这7个变量仍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支撑。国内学者马戎在研究西方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衡量民族关系的八个变量。结合附源村的实际情况,在研究附源村民族关系中主要选取居住格局、社会交往、民族通婚三个变量进行分析。

(一)附源村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化

民族居住格局是民族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平台,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化往往能反映一个地方民族关系的变化。在满族到来之前,附源村还生活有其他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汉族,在清朝征服水西之后,满族来到附源村,选择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活,彝族远离满族居住,苗族居住在地势比较崎岖的高山。由于战争的原因,附源村满族在定居下来之后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分,自称“录族”,各民族间相互隔离居住。据村计生主任陈春伦介绍,附源村8个村民组中,四个组是苗族、满族、汉族杂居;其他四个组还存在着隔离居住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满族住坝子,苗族住坡头”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过汉族和满族是相互杂居的。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在民族旅游开发之后,村民在夜校、网络室、图书馆学习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各民族群众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接纳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相互间不存在歧视的情况,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如建新房時村民很少考虑民族成分,在择邻时淡化了原来狭隘的民族意识。民族间相互杂居已经成为附源村居住格局的主流,由隔离到杂居,体现了民族间的信任和谐,是民族关系良好发展的趋势。

(二)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形式,民族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交流直接展现了民族间的关系好坏。民族间的交往本身是民族良好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促进这种关系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当满族来到附源村时,与周边少数民族在生活上、语言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上满族是由于战争才来到此地的,所以最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甚少,随后满族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开始向周边少数民族学习耕种,学习语言,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渐渐地和周边少数民族增强了交往与联系,民族间开始互相往来。在附源村开发民族旅游之后,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了,民族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在旅游业发展以前,附源村还是刀耕火种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各族人民忙着农业生产,很少有闲暇时间进行交往,即使有时间也会选择在家里休息,很少与他人来往。2007年以后,随着“满族第一村”的打造,附源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便利的交通更加方便村民的互相往来,村里举办的“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积德榜、道德讲堂等活动加强了村民间的交流,图书室、农民多功能信息服务让村民更加方便获取外界信息,村民素质提高了,传统的狭隘思想淡化了,民族间更加尊重与信任了。在谈到民族间的交往时,计生主任陈春伦说,旅游开发之前满族与汉族有来往,但是与苗族交往很少,因为不了解苗族的文化与习俗。但在旅游开发之后,满族与苗族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对他们的风俗习惯更加了解,相互之间还会到对方家里做客,红白喜事都会相互帮忙,双方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这也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频繁往来,为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年的农历10月13日是满族的“颁金节”,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在这一天满族人会穿着满族的服装,跳起舞蹈,不仅吸引大量外来游客,村里面各少数民族也会前来参加这一盛大节日,一起感受节日的氛围。每年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满族与苗族都会去景区参加表演,各族青年在表演中互相认识,互相来往,增加了感情,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互动。

(三)民族间的通婚

族际通婚可以更好地反映民族间交往的层次与深度,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有很多,心理、文化、生活习俗、经济地位等方面。满族在最初主要是族内通婚,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与周边少数民族互动往来增多,慢慢出现零星的族际通婚,但还是以族内通婚为主。满族与苗族通婚的现象却很少,满族与苗族的通婚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渐渐增多,尤其是旅游业开发之后。据陈春伦主任介绍,在2000年以前,苗族与满族通婚的只有少数几家,一方面,在语言、风俗习惯、婚姻观上,苗族与满族大不相同,加上苗族居住的环境较为恶劣,经济条件较差,所以满族的长辈基本上不同意与苗族通婚。在旅游开发之后,全村经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苗族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条件转好,年轻人外出打工,接触到了更先进的文化思想,开始突破落后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步发展与其他民族间的互动联系。在谈到“年轻人选择对象时会考虑民族成分吗”这个问题时,陈主任告诉我们,在以前会考虑,比如不和苗族通婚,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自由恋爱,各民族都在互相通婚。他有两个兄弟娶的都是苗族女孩,他们家居住地离苗族很近,从小就和苗族在一起玩,时间久了双方都比较了解对方,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对于满族与苗族很少通婚的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苗族经济发展落后的缘故所导致。正如吴晓萍所说,当前少数民族族际通婚与政治、经济相关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经济尤为重要,经济动力更为根本。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附源村族际通婚呈上升趋势,这不仅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当地的民族团结与民族繁荣。

三、结语

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保障。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是不断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建设是前提和保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都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经济建设,调动各民族积极性,不断解放思想,使民族团结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有效的开发扶贫手段,目前已经被纳入国家的扶贫战略。附源村借助百里杜鹃旅游开发之风,大力挖掘满族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利用旅游平台,整合民族文化,实施旅游扶贫,加速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民族团结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晓萍.现代化背景下贵州高原屯堡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黔西县志编写委员会.黔西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3]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考察[M].人民出版社,2015.

[4]毕节附源村:贵州满族第一村,重新穿满服[N].贵阳日报,2016-7-22.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