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25 08:37刘桂伶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于漪应用研究阅读教学

刘桂伶

【摘要】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部分,但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满堂问和满堂灌的矛盾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必须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两头偏的现状。于漪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在阅读教学方面总结了大量的思想经验。于漪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文育人,阅读教学的主体是情美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寓道于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言和思维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于漪讲求趣讲、美读、互动,这对于指导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与加快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育思想,阅读教学,应用研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文本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思维、拓展阅读视野的教学活动[1]。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涉及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2]。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重头戏。但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却面临一系列棘手问题,主要体现在满堂灌和满堂问的矛盾对立上。满堂灌,即教师在课堂上一刀切,内容死扣教材,不顾学情一股脑儿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满堂问,即教师在课堂上全程提问,通过抛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这种热热闹闹的提问与讨论抑制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漪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中,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阅读教学成果。利用于漪的教育思想,对于推进如今的教育改革与指导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改变现今语文阅读教学两头偏的现状,有必要学习于漪的語文阅读教学观,并深入研究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二、于漪语文阅读教学观

于漪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又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因此,于漪结合自身语文教育思想,对阅读教学的目的、方式、内容、训练都做了具体阐述。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教文育人

于漪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以此来学生的智力、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成长。对“教文”而言,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且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师需牢牢把握听说读写四方面的任务,理清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对“育人”而言,教师需内化语言文字训练,将其表现为学生道德情操、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提高[3]。对于漪而言,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又要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并塑造其思想灵魂[4]。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育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因此,于漪始终坚持教文育人、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坚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现代文明人”[5],培养具有学习力、创造力、审美力、文化理解力的人[6]。

(二)阅读教学的主体:情美教学

于漪作为“情感派”教学代表人物,具有春风拂面、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总能给学生智慧和启迪。在她的课堂上,始终充满着人性关怀,每个环节都不断强调人的在场,情感的回溯。于漪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达到共情,在和文本联系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及美学享受。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要有情。语文课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先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将他们的心粘住,从而产生“感” [7]。所谓“情”的教学,就是指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掌握知识、获得认知发展的同时,以情动人、用情感人,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是语文教育的根基与灵魂。为了实现“情”的教学,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声情并茂,熏陶感染;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深挖人文素材,合理组织,适当拓展。此外,阅读教学必须要有美。于漪认为,阅读中的精品佳作既包含睿智深刻的思想,又包含丰富灵动的情感。教师必须发挥教育机智,积极组织各项审美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地进入教室学习,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智慧和经验去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第一,教师应培养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感情、读出节奏。“不管读哪些文章、哪种体裁的文章,要学会读出文章的个性。” [8]第二,教师需担当“美的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3]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寓道于文

阅读指以文本为基础,从词、句、篇、章的表达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会,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对于阅读教学,“文”具有基础作用。于漪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打牢词、句、篇、章的基础,之后结合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讲解分析。在教学中,于漪强调课内听说读写训练,同时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落实对学生知识信息的传授。其次,于漪认为教师要兼顾“道”的部分。所谓“道”,就是指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美德、思想、精神气韵等。作者在创作文章时,往往融合了自身的独特经历,灌注了其特有的精神气概,情感真挚、情动于中。在教学时,于漪重视对文本进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精到之处,从而把握文章内在感情和意义,体会其深刻思想。总之,要深刻剖析文本,就必须从“文”入手,通过词句篇章的把握理解,甚至是字字落实,最终抓住文章的“道”。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是能够传情达意、振奋人心,提升学生审美、道德、思想素质的文章。于漪认为授文与传道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起来,只有“缘文释道”与“因道解文”二者结合时,才能将语言文字教“活”。[7]

(四)阅读教学训练:语言+思维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是交往的工具,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字具有基础性。而阅读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具有复杂性,需要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参与。从智力发展的角度而言,学生识字断句、领悟思想、鉴赏文章、获得审美体验都离不开思维。于漪认为语言与思维二者互为补充,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应同时进行,不可偏颇。通过实践,于漪总结出一套阅读教学理论,强调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于漪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于漪作为语文教育界名师,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具有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她重视课文诵读,重视情境创设,语言优雅、思路清晰、教态端正、教法灵活。在阅读教学中,于漪认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种因素具有积极相互作用。她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指导了一批批年轻教师投身教育事业。

(一)趣讲

于漪的课堂上充满着浓郁的学习氛围,教师热情洋溢,学生忘情投入。一场语文课下来,二者皆是酣畅淋漓。

1、有效导入

于漪在讲读每篇课文之前都要精心设计导语,她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认为一个有效的导入能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无我之境”。所谓导入,指在教学起始环节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引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知识学习状态的教学方式[9]。根据于漪的语文阅读教案,她导入新课时常采用如下导入方式:第一,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教师在教读课中或以两三个大问题或用一系列小问题或循序渐进或抽丝剥茧做到精心设计[10]。第二,激发感情,引入课文,强调“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情”的熏陶中,身臨其境。同时,可结合诗文渲染,动情入境,在教学情境中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触碰作者深处的灵魂。第三,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增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对《孔乙己》《最后一次讲演》的导入。此外,导入还包括运用道具,直观演示;故事引入,触类旁通;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等[11]。

2、创设情境

于漪强调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热情”,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持续唤醒的效果[11]。她创设情境的方式包括:第一,想象体验。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相关的生活经验,进入到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去。第二,语言渲染。教师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创造课文 “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其中。注重抓住文中重要词句,利用充满文采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和充沛真实的情感等渲染课堂气氛。第三,视觉冲击,比如录音、图片、各种影像资料等等[12]。在《春》的教学中,“山朗润起来了”当中的“朗”和“润”这两个词,学生第一次接触不能较好的感受到词语的内涵。于漪见此,就利用外语课本上的图画去要求同学课后思考,注意图画中的山的样子,就是润泽的样子。此外,还很巧妙的展示出月历片上的山景彩色照片,引导学生触发想象[13]。同时,情境创设还可以采取分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情感对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共情。

3、提问激疑、讨论辨疑、合作析疑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产生不同的疑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归类指导。于漪认为,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3]。认知是螺旋上升、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需善于对学生进行知识联结,以旧知掌握新知。《藤野先生》一课中有“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标致”一词对中学生而言很难在文本中正确把握。于漪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到“标志”的文本含义,于是让学生列举了很多与“标致”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认为用“丑陋”、“难看”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感情,用“恶心”好,但还需加上“实在”一词,这样才能最好的表达作者对清朝留学生醉生梦死的极端厌恶之情。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会获得文本特殊的语言价值,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此外,教师还需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之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例如,在《变色龙》课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提出预习时产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11个问题。于漪将这些问题分类,随后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这些问题贯穿其中,关键的问题则师生详细分析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答,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12]。

4、咬文嚼字

于漪强调靠近文本解读教材,“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课文本身,逐字逐句细读课文。”于漪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本细读可费了不少心思。第一,抓关键词。“即使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也要认真琢磨……推敲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14] 于漪认为,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词句言简意赅,这是“炼字赏词”的妙处。在教学中,她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剖析其中思想情操。例如,在讲授《晋祠》这一篇文艺说明文时,于漪从题目“晋祠”这个词语入手,解释字典中“晋祠”的意义,又用一个课时着重分析晋祠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体会用词的贴切,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此外,在《荔枝蜜》教学中,学生就“颤”字提出疑问:“我不禁一颤”的“颤”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作者为什么“颤动”? 同时,为了让学生品味到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以及色彩性,于漪还带领着学生找出《晋祠》中写得最妙的句子,找出来之后齐读一遍。随后提问“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句话抓住了什么关键词来写?学生回答:扭。随后又问:扭,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你们看写得怎么样?于漪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使得学生深刻理解到《晋祠》一文“它是把说明对象描绘得栩栩如生、逼真传神”。 第二,换词对比。于漪认为教学中可通过换词的练习,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行对比,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性以及思维的活跃性。例如,于漪在讲授《事事关心》一课时,向学生比较提问“耳朵里好像听见了一片朗读和讲学的声音”和“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了一片朗读和讲学的声音”哪一句话好?为什么课文里要加上“真的”这个词?加了以后起何作用?第三,内容比较。例如,于漪在《晋祠》教学中,听写词典中“晋祠”的条目内容,听写后让学生用数字标出条目中的每一句话,并和课文中的内容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发现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5]。

(二)美读

美读,也称为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设身处地的去体味文字材料,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文本内在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增强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并且课堂上始终书声琅琅,学习氛围浓厚。于漪认为,学生在朗读之前应做好课文预习,切记识字不准、读字不清,并且,在朗读过程中需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体悟,读出深度、读出态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讲究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朗读方法有齐读法、自由朗读法、范读法、评读法、带着疑问朗读等。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于漪深情朗读,在读到关键句 “呵,轻些呵,轻些”时,她以满含深情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在反复咏叹中引导学生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16]。同时,于漪非常重视在讲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在《变色龙》一课的讲读中,学生齐读能体现出主人公态度转变的关键语句,于漪提示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所对应的朗读方法也不同。朱自清的《春》是初中阶段经典课文,于漪在教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观察作者的行文思路,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春的?是以什么心情去迎接春天的?春天的景色是怎么描绘的?全文又是如何划分迎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的?几遍朗读下来,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深刻的把握,阅读感受力也得到了培养[11]。

(三)互动

于漪提倡“网络化”教学方式,提出“立体化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一,教师应积极组织研讨合作,使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获得新知。于漪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讨论答辩的方法,她认为,教课文时组织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讨论和答辩,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就“唧唧复唧唧”这句话展开争论。于漪充分给予学生争论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随后,她指导学生细看注释,要求他们既注意了解别人研究所得,又可不受此限制,有自己的见解,但不管怎样解释,都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要言之成理[16]。第二,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并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在沟通中共同进步。课前,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课堂用语,都应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课中,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不断调整教学实际进度。课后,教师要做好教学总结,积累教学经验。第三,课内与课外有效联动,学生互相析疑,碰撞出求知的快乐。于漪具有独特的“大阅读观”,她认为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3]。因此,除了课内阅读,于漪会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热情,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如小型艺术欣赏会、班级文娱分享会、专题讲座甚至发动学生创办自己的刊物等。

四、启发

在阅读教学上,于漪坚持教文育人,这与我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传统密不可分。根绝于漪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及实践,对如今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多处启发:第一,促进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于漪的阅读教学呈现的是立体的、动态,展现的是于漪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的先进理念。通过这种具体模式的操作和思维的引导,使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模式可参考。第二,使阅读教学更具时代感。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紧密相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指引语文教师更好的开展阅读教学工作,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于漪的教学风格不拘一格,既有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学习她的教学风格需要学习者综合整体的把握她的教学模式特征,而不是把它分裂开来,只注重其中的某个部分,它是一个立体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吴静.于漪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于漪著.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于漪,陈军著.智慧的源泉:于漪老师谈现代文阅读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王荣平主编.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于漪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6]于漪著.岁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于漪著.于漪全集9阅读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8]于漪著.于漪全集3语文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9]荣月华.于漪阅读教案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

[10]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编.于漪教案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1]于漪著.教育家成长从书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2]王元华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M].陕西:陕西师范大學出版社.2013.

[13]梁怡.于漪立体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

[14]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15]于漪.涌动生命的课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6]陶本文主编.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于漪应用研究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