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粒小麦ANW16F株高及构成因子与部分产量性状遗传研究

2021-05-25 03:30龚胤书魏淑红彭正松杨在君钟明志张家敏
西南农业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穗长显性株高

龚胤书,魏淑红*,彭正松,杨在君,钟明志,张家敏

(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9;2.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研究意义】Rht(Reduced height) 是小麦矮化育种的关键基因。迄今为止,已发现并正式命名编号的Rht基因有 25个[1]。大多数Rht基因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和肥水反应,但存在一些缺点,限制了在生产上的利用[2]。如Rht4、Rht5、Rht6、Rht7在降秆同时,大大降低了小麦产量[3]。Rht3、Rht10、Rht12以及Rht21降秆作用太强,导致粮食产量过低[4]。目前推广小麦品种中被广泛应用的Rht基因主要是Rht-1、Rht-2和Rht8,Rht9亦有局限使用[5-6],可见小麦育种实践中矮源十分单一。此外,对矮秆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倍体小麦,对四倍体小麦矮秆基因研究较少,育种利用也较局限。因此,发掘新矮源,寻找具有育种潜力的矮秆基因,对小麦高产及抗性育种十分重要。ANW16F 是携带显性矮秆基因Rht16的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2n=4X=28,AABB)[7]。对硬粒小麦ANW16F株高与构成因子及产量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将为进一步利用Rht16基因奠定基础。【前人研究进展】大约公元前8000年,中亚地区祖先在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开始种植小麦等作物[8]。小麦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一直是育种学家追求的首要目标。较高、较细的茎秆容易发生倒伏、发生病害等,降低小麦产量[9],因此提高抗倒伏能力是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10]。矮秆小麦由于抗倒伏能力强,适宜高度密植,群体光能利用效率高,大大提高了产量。20世纪60年代中期,利用日本“农林10号”(Norn10,含矮秆基因Rht-1和Rht-2)小麦品系育成了30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这些品种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产生了巨大效益,被称为“绿色革命”[11]。目前发展中国家种植小麦1亿公顷,其中60%都是“绿色革命”的育种成果。“绿色革命”已经证明矮秆基因对提高小麦的产量的巨大作用。硬粒小麦是四倍体小麦中唯一仍在种植的物种,具有品质好、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抗性强的优点。硬粒小麦具有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3n=6X=42,AABBDD)同源的A、B基因组,易于种间杂交实现染色体配对、易位和重组,达到利用有益基因改良普通小麦的目的[12-13]。前期研究表明,ANW16F 对外源赤霉素反应敏感,矮秆性状稳定,降低株高明显,分蘖多,叶片宽,茎秆粗壮[14-15]。也有报道认为Rht16在高山较阴凉的环境下不能抽穗[16]。采用 SSR标记将Rht16基因初步定位于染色体 6AS上,位于SSR标记Xbarc3和Xgwm356之间,距离Xbarc3和Xgwm356均较远[17]。由上述研究进展可知,目前对Rht16的研究利用非常薄弱。ANW16F株高遗传特点,株高与构成因子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株高及构成因子的数量遗传模型等尚不明确,有待研究。【本研究切入点】本研究利用矮秆硬粒小麦ANW16F和高秆LD222以及杂交F1代、F2代群体,对株高及其构成因素、部分产量性状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表型特征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单个分离世代的群体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方法进行遗传分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此研究结果以期为Rht16基因的育种利用及后续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主效QTL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矮秆硬粒小麦材料ANW16F为母本,高秆对照硬粒小麦材料LD222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F1自交得F2代群体共284株。ANW16F和LD222由日本岐阜大学农业学院Watanabe提供[15]。试验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田进行,播种前施氮肥、磷肥,田间种植及管理均按当地大田生产模式,播前灌溉以保证出苗。

1.2 性状测定

于成熟期对亲本、F1以及F2代植株进行室内考种。测量株高、穗下茎节长、倒2至倒5茎节长、穗长、单株穗数、有效穗数、小穗数。有效穗数为穗粒数超过5粒的小麦穗数。

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数据导入Excel表,由origin 8.0及Rstudio分析绘图得到图表,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参考王建康、盖钧镒、章元明等提出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混合模型利用Rstudio对ANW16F/LD222杂交F2后代共284株植株的性状,包括株高及各个节间长进行遗传分析[18-20]。矮秆基因的相对效应计算公式:(矮秆平均株高-高秆平均株高)/高秆平均株高×100 %[21]。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01和****P<0.0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穗长、节间长度表型特征分析

矮秆亲本ANW16F平均株高103.61 cm,高秆亲本LD222平均株高157.77 cm。ANW16F相较于LD222降低株高约33.9 %(P<0.05)。F1代株高均值为119.97 cm,与矮秆亲本较为接近。F2代株高平均值为105.01 cm。F2代有高秆和矮秆分离,暗示矮秆是显性性状。F2代呈双峰且明显偏矮秆性状的偏态性分布,且偏度值和偏度值都小于3,表明ANW16F株高性状受主基因控制(图1)。

株高由穗长与各节间长度共同构成。除了穗长外,矮秆ANW16F各节间长均比高秆对照LD222短(P<0.05),各个茎节缩短能力依次PL

2.2 株高、穗长、茎节长及部分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用R语言可视化Corrplot包和Performance Analytics包进行相关性和显著性分析。由图3得知,株高与各茎节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倒2节相关性最高,其次为穗下节。株高与小穗数、穗长与小穗数为显著正相关,且穗长与小穗数相关性高于株高与小穗数的相关性。穗数与有效穗数相关性最高,达到0.98。

2.3 株高、穗长、节间长数量遗传分析

2.3.1 最适遗传模型的建立 参考盖钧镒等方法[22],对ANW16F/LD222 F2代的株高、穗长、茎节长进行数量遗传分析。选择AIC值最低及与其接近的3个模型为备选模型,获得极大似然值与AIC值(表1)[23]。

进行均匀性检验、Smirnov检测、Kolmogorov检验获得F2性状最优模型和备选模型的5个参数:U12、U22、U32、nW2、Dn,并进行筛选,最终选择统计量达到显著水平个数较少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表2)。株高的3个备选模型的5个统计量的P值均不显著(P>0.05),模型B-1的AIC值较A-1、B-2最小,因此确定B-1遗传模型为株高的最优模型,表现为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型。穗下茎节的最优遗传模型为B-2,表现为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倒2、倒3、倒4节间的最优模型为A-1,表现为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倒5茎节和穗长的最优模型为A-0,不受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型。

2.3.2 遗传参数的估计 根据迭代ECM算法,即IECM算法,利用筛选出的最适遗传模型,估计F2代株高、穗长、茎节长的遗传参数,包括一阶遗传参数与二阶遗传参数[24]。

表3显示,株高,da、db均为正值,且较为接近,说明2对主基因增效接近,|ha/da|<1,|hb/db|<1,说明2对主基因均为部分显性,以加性效应为主。ha和hb均为负值,且|ha|>|hb|,说明2对主基因都是矮秆对高秆为部分显性,且第1对主基因的部分显性效应大于第2对主基因的部分显性效应。|jba+jab|>|l|>|i|,说明2对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株高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6.07 %,说明株高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小。

穗下节,da、db均为正值,且da>db,说明第1对主基因增效大于第2对。|ha/da|>1,|hb/db|=1,说明2对主基因均为完全显性,且第1对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第2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同等重要。ha为负值,说明第1对主基因短穗下节对长穗下节为显性,hb为正值,说明第2对主基因长穗下节对短穗下节为显性。|ha|>|hb|,说明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1.52 %,说明穗下节长受环境影响较小。

表1 ANW16F/LD222 F2代株高、穗长、茎节长极大似然值与AIC值

表2 遗传模型的适合度测验

倒2、3、4节均为ha<0,且|da|≈|ha|,说明短茎节相对于长茎节为部分显性,且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同等重要。倒2节长遗传率为78.85 %,倒3、4节长的遗传率较低,分别为48 %、49.83 %,说明倒2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倒3和4节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大。

3 讨 论

小麦株高由穗长和地上部分各节间伸长构成。大量研究发现,矮秆基因能够显著缩短穗长和各节间长,或者只是显著缩短节间长,而穗长变异不大。比如Rht14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降低株高27 cm,降秆能力约25 %。Rht18由于穗和节间远端缓慢生长,导致普通小麦降低株高最高可达35.0 %[25]。王健等[26]研究也发现,30个冬小麦矮秆品种株高降低是由于各节间长缩短所致,尤其是倒2、3茎节。崔淑佳等[27]利用20个高、中、矮秆小麦品种研究同样证实株高降低与节间长缩短有关,其中穗下节在株高构成中贡献较大,穗长在高、中、矮小麦中变化系数不大。在本研究中,矮秆小麦ANW16F与对照高秆小麦LD222相比,降秆33.9 %,穗长对株高变异影响不大,各节长差异均为显著(P<0.05),各茎节缩短程度为PL

株高与其构成因素、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株高与其构成因素以及产量性状正相关[28-30]。但朱新开等研究表明,在一定株高范围内,株高及茎节长(除穗下节)与产量性状呈负相关[31]。本研究中,株高与其构成因素、产量性状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其中与穗下节、倒2节长相关性较高,且株高与各节长的相关性高于株高与穗长的相关性,相邻节间长的相关性也较高。

表3 F2代株高、茎节长及部分产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值

盖钧镒等优化传统数量性状多基因遗传模型,并初步建立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依据7类模型,即A-1对主基因、B-2对主基因、C-多基因、D-1对主基因加多对主基因、E-2对主基因加多基因、F-3对主基因、G-3对主基因加多基因,与主基因加多基因的显性、上位性、加性效应组合构成多种模型,针对不同世代的性状表型进行遗传模型评估[32]。在P1、P2、F1群体、F2群体、回交世代等不同群体均可进行此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方法[19-20,33]。目前广泛用于多种植物,如水稻[34-35]、油菜[36]、棉花[37]、玉米[38]、小麦[39]等。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等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较多,或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模型[40-41],或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42-43],或为无主基因而是多基因控制模型[39-44]。在遗传效应方面,主要是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且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性效应较少[40-41,43,45-46]。本研究中,株高表现为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型,且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穗下节长由两对加性-显性且以显性效应为主的主基因控制,倒2、3、4节长均为由一对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同等重要的主基因的控制。倒5节长和穗长不受主基因控制。株高与株高构成因素遗传模型与前人研究略有不同,这与研究材料遗传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有关。株高、穗下节长、倒2节长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依次为86.07 % 、81.52 %和78.85 %,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小,倒3、4节长的遗传率较低,仅为48 %和49.83 %,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大。

4 结 论

综合考虑株高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以及遗传率的大小,今后在利用Rht16基因进行矮化高产育种时,穗下节和倒2节可作为重要的育种筛选指标,且可在较早期选择。本研究也为后续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主效QTL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穗长显性株高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