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中医个性化治疗的法宝

2021-05-27 11:11
商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名人患论治

人们常说“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西医则是治疗人患的病。”

王祚邦深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一道,被视为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

如何辨证?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也可包括西医的相关理化检查结果),通过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疾病做出诊断的过程。

前面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辨证”的重要性,肯定有人要问了,“中医诊病是只辨证不辨病吗?”当然不是!其实“ 辨证”与“ 辨病”,两者是同步进行的。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医,在诊病时不仅是要给出中医的病名诊断,最好还能做出西医的病名诊断 (这里无须讳言,中医的病名诊断往往不如西医的病名诊断准确、规范) 。既要精中医,又要懂西医。所以经常有中医医生感叹:“做医生难,做中医医生更难,做一个好中医更是难上加难!”正如本人的诊疗风格追求的就是“西医的病名诊断,中医的辨证治疗”。那为什么中医既要辨证还要辨病呢?西医为什么只辨病而无辨证之说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弄清楚“病”与“证”是什么关系。“病”的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包含了该病的自然进展过程及其转归和预后。“ 证”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比如说,乳腺癌是一个病名,乳腺增生症也是一个病名,这两种病或许在某个阶段都会存在“气滞血瘀”的证候表现,但从总体来看,这两个病的发展转归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见,对“病名”诊断是十分重要的。既然病的概念是如此重要,那我们为何不说“辨病论治”,而是要强调“辨证论治”或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呢?那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其一,疾病的临床表现并非都是千篇一律的。比如,有甲、乙两人同居一室,且同时患“感冒”,同去就诊。医生诊断:甲为“风热感冒”,乙为“风寒感冒”。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甲、乙二人的体质不同。由于“甲”素体阳盛,外感之后,机体的反应易向热的方面转化;而乙呢,身体虚弱,素体虚寒,故外感后,机体的反应就容易向寒的方面发展。对“甲”的治疗宜辛凉解表,而对“乙”的治疗,则应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看见了吧,两人虽然同患感冒,但因两者临床表现的“证候”各异,故治疗方法也就各不相同。这就叫“辨证论治”,也称为“同病异治”。在此,我们不妨来看看西医是如何处理的。大家知道,西医是很重视诊断的。若甲乙二人的诊断都是感冒,那病因就是感染流感病毒,治疗原则理所当然就是抗病毒,所以两人所服药物很可能就会完全相同。因此人们常说“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西医则是治疗人患的病。”

前面谈了为何要重视辨证论治的原因之一,接着说说原因之二,疾病的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种或几种并发症,虽然病名则一,但由于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证候也就不同,故治疗若要做到有的放矢,那就必须是“辨证论治”。当然,也可同时配备一些治疗该病的“专药专方”结合治疗。此外尚需提及的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中医对两种完全不同的病,只要表现为相同的“证”,有时也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给予治疗。比如,有这样三位患者,一为久痢脱肛、一为子宫下垂、一为胃下垂,虽然三者的病名各不相同,且差异很大,如果其病机都是“中气下陷”,就都可以用提升中气之法给予治疗。对此,中医叫作“异病同治”。

由此可见,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种灵活机动、有的放矢、强调病机病理、重视个体差异的一种治病模式,也是中医对付复杂多变的疾病的制胜法宝。

猜你喜欢
病名人患论治
好好刷牙可防高血压和糖尿病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肝郁论治失眠
工作时间长易患心脏病
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
中医论治老年颤证的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