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比较: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2021-05-27 04:09范丽丽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方法

〔摘要〕纵横比较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重视横向与纵向比较的综合运用,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在纵横比较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维度”,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比较, 并且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不能偏离教学规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纵横比较; 思政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8-2689(2021)02-0113-06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思政课育人合力不断加强,教学实效不断提高,创新性探索更加丰富,课程建设呈现出不断夯实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思政课的日常教学中,空洞说教、简单重复、照本宣科等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在守正创新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我们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习近平总书记[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马克思[2]184曾高度评价比较方法,称它为:“理解现象的钥匙。”纵横比较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交错运用,是比较的两种方向或角度,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和说理的比较方法。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纵横比较中讲明白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一、 纵横比较的“两个向度”

纵横比较,是指教师依托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空间,增强学生分析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辨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获取知识。

(一) 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把事物放在一定的时间轴上,对事物的历史、现状,乃至未来进行比较,以现实为坐标点,既可向后与过去比,也可向前与未来比。通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了解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更好地认识过去和把握未来,防止割裂历史。

现实与过去比较,是指通过古与今、新与旧的比较,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启迪,从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具体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采用历史事实与现实成就直接做比较的方式,比如,把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与解放前的旧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思想觉悟。还可以采用以历史上的反面教训为借鉴的间接比较方式,将历史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时空维度上的延展,如通过对各种不同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新时期各种错误思潮的存在形式及社会影响,提高学生辨识和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

现实与未来比较,则应侧重于谈理想,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定目标,分析所处发展阶段,从而落实和强化行动。纵向比较打通了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脉络联系,在对历史事实进行充分发掘、有效利用和准确解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和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以此结论同现实比较,明确努力目标。如通过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的分析,深刻阐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结论,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4月

第37卷第2期范丽丽: 纵横比较: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二)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将事物放到一定的空间中进行对比,可以是相同或不同性质事物之间的比较。相同性质事物间的比较,能使人们了解事物间的差异和影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通过讲述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与之相比较,更容易使他们理解楷模精神的内涵,明白青春的真正含义,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同性质事物间的比较,则需要将两个事物放在同一起点或条件下来对比,才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既要看清事物的表面现象,又要抓住其内在本质。比如,如果不考虑发展历史与现实情况,简单粗暴地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很容易得出不符合史实的结论,反而会使思想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要将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放置在同一发展起点或物质基础条件上来比发展速度,这样才是科学和合理的。以近百年历史的半封建、半殖民经济为发展起点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仅用7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进行两种道路的比较时,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先进之处,又要引导学生看清其不可克服的社会矛盾,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地运用横向比较,既能比出差距,又能找出原因。但是,如果比较的方法不科学、目的不明确,或是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对比,那么就会使比较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不论是横比还是纵比,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而比较,站在什么立场、采用什么观点来做比较,以及如何在比较中做好科学的、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离开这些重点,横向比较可能就会变成简单的、笼统的对照罗列,纵向比较也可能变成单纯的“回头看”和盲目的“向前看”。

(三) 纵横结合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是相辅相成的,应结合起来运用,在时空坐标轴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立体认知。邓小平谈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时就使用了纵横比较方法,论述得全面、严谨、深刻,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3]166指出:“首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把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放到了纵坐标点上,得出的结论无可争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邓小平[3]166-167接着又进行横向比较,指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邓小平通过纵横比较分析问题,不仅从根本上廓清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而且在方法论上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纵横比较不是含混地比,而是精确地比较;不是抽象地比,而是具体地比。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搜集相关的事实、案例和素材,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切入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事物的本质进行对比,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给予学生的不应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应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 纵横比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成为“关键课程”与“不可替代”的课程,归根到底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能启迪学生思维,是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纵横比较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应注重比较的高度、深度和温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达到思想碰撞、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 有高度的比较:把“照着讲”变成“引着讲”

教师要有高度。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内心的感悟,才能在课堂上讲出信仰的滋味,要入情入理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用有说服力的论据通过纵横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现象或假象背后的本质。思政课教师不能当“好好先生”,不能搞“价值中立”,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社会问题,要以政治清醒回应社会问题,坚守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纠正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如果自身信仰不坚定就不可能运用好纵横比较,无法有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比较中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负面作用。

教学目标要有高度。思政课是推动学生“成人”的课程,突出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是要引领学生成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学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也有所侧重,“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4]。因此,纵横比较应遵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引导学生从具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到强化“思想意识”,再到形成“政治认同”,最后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比如,在中学讲授 “关心国家发展”课程内容时,教师可通过纵向比较,引导学生看到国家的进步;再通过横向比较,让学生了解国家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如努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政策、拓展5G应用等等。教师此时可以顺势提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些什么?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鼓励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勇于担负历史重任,将三观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教学内容要有高度。思政课要讲出政治高度,就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展开教学。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根据“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5]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要求,纵横比较的内容应逐步深化、升华,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在已有的政治认知、知识储备、价值情感等基础上再进一步、再深一层。结合教材中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通过充分的课堂讲授和深刻的事例对比,给予学生逐步深入的学理分析和价值引导,避免出现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味的效果。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时,对于中小学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总结历史的纵向比较,回望几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和探索,引导学生看到中国今非昔比的综合国力,明确民族复兴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将个人目标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勇担使命,刻苦学习,实现中国梦。对于大学生则要引导其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比较的内容要更深刻、更丰富,要讲清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关系,讲清楚改革开放40年具有决定意义的制度变革以及战略政策的调整,讲清楚“中国梦”与“美国梦”等资本主义梦想的异同,用有说服力的论据通过历史的、国际的比较给学生讲清讲透“中国梦”的时代发展,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 有深度的比较: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

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深度比较的基础。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在真学和真懂上下功夫,抓好理论武装这个关键,深化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回答学生的时代之问。比如,世界上那些照搬西方多党制国家的历史、现状,同中国的历史、现状进行比较,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不现实性,最终只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失序和社会动乱。以此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阐述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如果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理论储备不充足、理论运用不彻底,不能对历史现象和重大理论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那么纵横比较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成为流于无物的空洞说教。如果教师在比较中所讲的内容没能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没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没能说出学生心坎上的话;那么想让学生入心入耳入眼,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将无从谈起,思政课教学也很难走出困境。

宽广的理论视野是深度比较的关键。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细长流水。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才能跟上时代,常讲常新,更好地为纵横比较的应用选材取材,直击学生思想困惑,引发学生共鸣。首先,纵横比较需要博采众长的知识视野。思政课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在进行民主、舆论等社会问题的比较分析时,会借鉴到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时,要熟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等思想流派的发展。其次,纵横比较离不开站位高远的国际视野。一方面,要“向内瞧”,充分认识中国的传统、历史和现实国情,看清楚中国的实力、特色和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优势讲好、讲精彩。还要“向外看”,在比较视野中,真正讲清楚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暴露的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和自身固有的制度缺陷,“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6]。最后,纵横比较必须具有知古鉴今的历史视野。要讲好时代问题,必须具备前后贯通历史脉络的能力,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掌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展现,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铭记英雄事迹,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通过一件件生动的历史事件的剖析,使学生明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好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及肩负的历史使命。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深度比较的旨归。思政课上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比较尖锐敏感的、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得以更鲜活、更生动的阐述。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精准把握学生所思所想,了解问题在哪里,热点往那儿走,迎着问题讲,避免教学中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将鲜活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讲出思政课应有的精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将基本理论问题化,在讲授理论中结合实际、提炼问题,围绕问题采取纵横比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释疑解惑,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时,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并通过纵横比较说明白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那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点又在哪里?要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聚焦于中国的实际问题,再次带着问题向学生讲解中共十八、十九大以来所确立的改革发展路线。二是将热点问题理论化,学思并举,善于立足实践开展反思与总结,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纵横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理论上的解答。比如,这场全球抗疫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和证明,抗疫中外对比中可以得出让学生都认同的结论:党中央之所以能“一呼百应”“集中力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廣大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 有温度的比较:把“有意义”变成“有意思”

在比较中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一堂只有纯粹理论讲授的思政课枯燥无味,一堂只有浅显比较分析的思政课也不会引起学生共鸣,一堂充满激情的生动的思政课才会让学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因此,要将理论传授和比较分析上升到情怀的层次,在课堂上用情怀打动学生,在心里播撒种子,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始终怀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始终想着学生,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通过有“温度”的比较,以故事讲好道理,把思政课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比如,学生经常会把国外、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比较,在对比中就会产生疑惑,这些疑惑就是思政课的讲解重点。教师要怀揣爱国热情,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在纵横比较中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比较中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大基本要素。除了教师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之外,应引导学生在纵横比较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境、感受其中蕴藏的真理力量、信仰味道和思想光芒,“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7],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主动去想、去做,感受真理的“温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基于真实、准确、丰富的史料,随着时间、空间和场景的转换,对历史人物的思想、经历和理论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和立场上来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历史知识背诵,而是深入到历史人物和事件中,通过比较、分析和判断,加深对历史和理论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了“四个选择”,用理论的“真理性”打动学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8]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教师要学着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让教学课件图文、音效兼具,向学生充分展示纵横比较的事例与内容,使“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有意思”,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是,纵横比较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不能单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呈现,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和凝练,避免比较内容的碎片化和娱乐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而彰显出思想涵育、价值引领的思政课特征。

三、 纵横比较的“三个不能”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能否正确使用纵横比较教学方法,思政课能否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必须在运用纵横比较时做到“三个不能”。

(一) 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1]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一定位突显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责任使命。思政课承担着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应贯通于思政课的全过程,既是思政课的理论指导,也是思政课的固有内容。纵横比较的关键则在于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做好释疑解惑、正本清源工作。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如果在纵横比较中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等于失去了方向指引,就会出现违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或举动,就会犯政治性错误。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的历史责任,增强办好思政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政课这一重要阵地建设得更牢固。

(二) 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

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明晰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关乎其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本遵循,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淡化或弱化。因此,运用纵横比较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只能被强化,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8],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和引导。若主动放弃或弱化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就等于自我偏离和自行弱化。如果在纵横比较中一味地以新、奇、特、怪来吸引学生,就会为一些低级庸俗内容和错误思想观点提供空间,在有意无意中输送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思想,这不仅是对思政课本质属性的一种误解,更是一种错误。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判,不能回避问题,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抹黑中国,要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和引领功能,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引向正道。

(三) 不能偏离教学规律

思政课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思政课除了具有一般课程的教学基本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不能偏离塑造信仰、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不能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也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无论是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还是讲授理论的方式进行纵横对比,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只强调价值性或知识性,而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实现价值观引导为目的,通过纵横对比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掰开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并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准确把握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关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差异选取纵横比较的切入点和教学素材,将理论和现实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结 语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在知识、国际和历史的三维构架中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具体、生动、深入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清楚、请明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9],引导学生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2]冯契. 哲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4]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231)[202101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24): 915.

[6]習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53(02).

[7]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3): 410.

[8]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视野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9(01).

[9]中共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5(9): 2228.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The Mai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FAN Lili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is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Using this teaching method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multilevel application of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grasp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have height, depth and temperature in comparison. Moreover, we should not deviate from Marxism and socialism, from 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from the law of teach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ffinity and appeal of teach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e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world, life and values.

Key word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收稿時间〕 2020-12-1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应对策略研究”(编号: 18YJC710027)。

〔作者简介〕 范丽丽(1981—),女,山西晋中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