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耦合机制研究
——以物流专业为例

2021-05-28 02:04李俊霞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物流人才专业

李俊霞 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现代物流业正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协同化、集成化、标准化、电子化等方向发展。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物联网、电子标签、云计算、条形码、无线射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物流行业,通过不断优化物流配送、仓储管理、协同运输、供应链管理、智能包装等,来满足人们对物流高质量服务的需求,运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人才作为物流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尽管从业人数年均增长6.2%,但从数量上看,每年约有60 万物流人才的供应与约180 万新物流岗位的需求相比,供求矛盾仍十分明显,而各大高校及培训机构所供给的物流专业人才不到3 成,企业仍然面临招聘难等问题。2018 年我国物流行业人才缺口达到150 余万,成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一些懂技术、专业强、善管理、有知识的高层次物流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力培养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已迫在眉睫。

二、物流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认识不够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践行创新创业活动,灌输给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因就业环境差,而被迫自主创业,缺乏创业热情及兴趣;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办公司、当老板、搞小本经营、参加社会实践等,缺乏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并没有意识到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才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的精髓;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够还体现在临近毕业与创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矛盾及焦虑情绪。

(二)教材编制脱离实际,实时性差

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实践性很强,因此就要求教材也应具有实操性、创新性、实时性、启发性等。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教材都是由高校教师在“借鉴”“学习”“感悟”“摘抄”“理解”的基础上撰写的,由于缺乏实际的物流工作经验,很多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特别是现代智慧物流、电商物流、绿色物流、跨境物流、无界物流、定制物流等知识仍存在未编入教材的情况,导致教材与实际相脱离,会对物流专业学生发掘创新创业商机的敏锐度产生一定影响,达不到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需求的稀缺资源,培养创新创业物流管理人才也是高校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不对称、专业化水平不一等问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大多是由从事就业指导的辅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或者教授管理学、商业管理等课程的教师为主,缺乏物流相关企业从业经历及创业体验,整体素质大多侧重于学术水平较高,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实践性的引导,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甚至相互脱离,这就不利于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难以达到高校教师对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而针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很多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学的整体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教学内容融合度不高。仅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讲座等,这些只能在表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普及宣传,知识内容较为单一,尤其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并未教授,两者不能有机结合,无法取得创新创业预期效果。

(五)校政企各方合作深度不够

物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协作,通过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开发课题、联合办校、联合师资培训、建设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以赛促学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目前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各方主体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三方合作仅停留在较浅层次,而在政策环境、融资需求、加速孵化、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核心关键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缺乏对物流管理学生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探寻合作机会,预期育人效果并未达到。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构成

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素质,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创新创业思维、品格、实操实践技能等,以适应当前物流行业的方向,促使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形成动力,不断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胜任力模型理论,我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素质能力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健康商数HQ(身体健康)、智慧商数IQ(良好学习能力、物流专业知识、创业实践技能、发掘创业资源能力)、情绪商数EQ(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创新创业品格)、逆境商数AQ(创新创业意识、风险抵御能力、自我实现需求)。前两者属于显性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等。目前各大高校主要以此为教育内容,展开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后两者属于隐性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深深影响着其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它体现了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所积淀的综合素质以及相应的人格特质,是影响外在创业能力发展水平的心理基础,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的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胜任力四维度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

四、构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耦合机制的合理化路径

(一)教材设置耦合

构建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教材,时刻站在物流行业前沿,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并提出物流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案。同时,在授课中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结合图片、视频、案例、网络、实训等相关知识链接,及时更新教学平台内容(如云班课、雨课堂等),满足教师教学热点和学生学习物流行业新知识的需求。采取以学生“学”和老师“教”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基础。教材设计要科学合理,内容充实,符合物流专业化实践教学的需求,有利于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设置教学任务情景、任务工作描述、任务工作分析、任务实施步骤等环节,引导学生就某一物流专业技能有针对性的学习及实训,增强实操能力,体现趣味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将物流管理专业各课程的综合实践技能凸显出来,形成教师愿意“教书”,学生愿意“学习”的现代化教材体系。另外,在教材中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物流企业运作中的实操技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创业能力。

(二)精神理念耦合

增强物流管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创业精神不断渗透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创新创业精神是创业者的观念意识、品性特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理想抱负等的体现,引导着创业者的活动方向、行为态度、处事方式,并为实现创新创业目标而努力。而“专业精神”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它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化精神理念,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和源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

(三)师资团队耦合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要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教学水平。首先,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发展情况,改革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发布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高校应联合社会多方力量构建创新创业平台,聘任物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骨干教师群,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可引进企业培训师及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力量作为补充,进而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管理。其次,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内部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物流专业创新创业讲座,就相关专业知识、教学模式、实践途径进行交流探讨;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创新创业交流体验平台,也可到企业实习或参加物流创新创业会议,开拓视野,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胜任力。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考取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发表物流专业论文、申报物流科研及教改课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四)课程体系耦合

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考虑到各学科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间点、量度与精度、教学方式等,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在基础课程上,要侧重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格的完善、创业精神的内化、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业思维的形成,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形成学分制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创新创业资源,同时可开设一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例如:创新创业导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管理、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正确认识创业,并产生兴趣。其次,从创业实践及应用上,主要以“课堂体验式教学+实践实战教学”为主。运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项目演练、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体验式教学效果。通过开展物流学科竞赛、创业项目设计、组建创业团队、创业实战训练、团队竞赛等活动,增强实践实战教学的真实性。

(五)政企校联动耦合

政府、企业、高校三者联动合作,优势互补,合力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

首先,高校作为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一定要深入领会政府创新创业政策的内涵及扶持政策,并根据社会、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将专业基础与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合理搭配,形成创新发展思维,才能够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其次,政府是连接高校及企业合作发展的桥梁,尤其是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提供稳定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扶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最后,由于高校缺乏资金支持,企业研发能力有限,政府可起到协调人角色,保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做好学生实习工作。最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资金充足,这就为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财力保障。通过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等,或者实行“企业创业导师制”“一对一”“面对面”帮扶,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猜你喜欢
物流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