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和《古都》文化情感的比较研究

2021-05-28 14:20方婉蓉
美与时代·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都边城

摘  要: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真、善、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表现了中日文化情感的共通之处,即诗意的美与悲。以《边城》和《古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命运悲剧,并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边城;古都;诗意的悲剧;文化情感

《边城》和《古都》是中日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一个是边陲小城,一个是文化古都,两座城在不同时空分别讲述了一段爱情的悲剧。在这两段悲剧中没有恶人,一切都是美的,景美、人美、情美,但是悲剧也就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产生了。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展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抒情笔调与诗意的悲剧,传递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东方式的美与悲。

一、诗意的自然美与人情美

《边城》与《古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部小说都是以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作为故事背景,体现了这两座城镇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在这两座城里,一切都是美的、自然的。两个故事中都没有善恶的对立,城中的人们有着淳朴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真诚、善良、美丽都体现在了这些人物身上。沈从文和川端康成都试图在小说中构筑一个优美恬静的世界——那里有风景如画的自然美和民风淳朴自然的人性美,以此表现作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一)风景如画的自然美

《边城》中的湘西小山城——茶峒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山城,保持中国山村淳朴的民族风情。小城靠山而建,临水设码头,水边一排排吊脚楼、小棚船,远处是高耸入云的白塔……沈从文用抒情的笔调描绘边城如画的山水,看似简单自然,却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小城的优美与宁静。《古都》的故事背景则是在日本的文化古都——京都,京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家通过对平安神宫的樱花、北山的园杉、时代祭等描写,展示了一幅京都的风俗画卷,体现了传统的日本审美情趣。在这个充满日式文化的古都中,川端康成将人物情感与四季更替相交融,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这为京都的景色增添了另一种美感,让读者随着四季的变化,感受古都不同的景象。

在《边城》和《古都》中,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两座古朴而自然的小城,让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景如画又充满文化意蕴的城镇。因此,这两篇小说都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美的基础上,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

(二)淳朴善良的人情美

在美的环境中,《边城》和《古都》中出现的人物也是美的。在《边城》中,主人公翠翠虽然身世不幸,但是爷爷照顾她、疼爱她,过着简单快乐的日子。另一个主人公傩送朴实勇敢,是一个聪慧又重感情的年轻人,他爱慕翠翠,不愿意娶团总的女儿,而愿与翠翠共守一只渡船。傩送的哥哥天保,虽然和弟弟一起竞争翠翠,但是他没有怨恨弟弟,而是与其公平竞争,当他知道翠翠选择了弟弟时,他决定成全弟弟和翠翠。《边城》中的其他人物也是善良美好的,翠翠的爷爷从年轻时就在溪边摆渡,勤勤恳恳,且从未收过渡人的钱;船总顺顺家境殷实,但从未仗势欺人,性情和善。在《边城》中,处处充满了人情美,这是一个充盈着真善美的世界:邻里之间相处融洽,与世无争;少年少女的感情真挚,没有专制压迫,这里的茶峒仿佛一个世外桃源,一切都充满了善意和美好。

《古都》以京都为背景,以千重子的视角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小说中的千重子虽然是一個“弃儿”,但是养父母对她百般照顾,当他们知道千重子有个妹妹时,甚至愿意把她的妹妹苗子接过来一起生活。由此可见养父母的淳朴与善良,体现了千重子与养父母之间的情谊。同时千重子与苗子也是姐妹情深,苗子为了不给姐姐增添烦恼,让姐姐可以幸福生活,她放弃了自己的感情,最终选择离开。文中追求千重子的几位男性的情感同样纯净无浊,不因求而不得而做出极端的事情。这和《边城》中表达的真善美是一致。一切都是善的,人物情感真挚,民风淳朴,小说中的京都和茶峒仿佛世外桃源,景美、人美、情美,是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

《边城》和《古都》分别描绘了一幅极具民族审美的画卷,塑造了代表不同审美形态的少女形象。翠翠虽然是摆渡人家的女儿,而千重子生长在商贾人家,两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都不同,但是两人有共通之处:美丽善良,感情真挚细腻,对自身的情感有着相同的寄托。同时,以翠翠和千重子为中心展开的人物,也都是淳朴善良的。无论是在茶峒还是京都,都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真挚美好的人物情感,处处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让读者有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美的愁人与悲剧

《边城》和《古都》都营造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但是两部作品却又呈现出同样的悲剧,无论是翠翠还是千重子都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边城》中的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由此引发大老走车路、二老走马路等一系列事情,虽然翠翠和傩送相爱,但因为天保的意外死亡,使翠翠的爱情陷入困境,翠翠的爷爷因内疚而去世,傩送为了不娶团总的女儿,远走他乡。最终只有翠翠一个人守在渡口,等那个不知何时会回来的人。《古都》中的千重子在被亲生父母抛弃后成为弃儿。虽然养父母很照顾千重子,但弃儿的身份让千重子始终都感到惆怅和悲伤。此外,真一和龙助两兄弟以及秀男的追求,也让千重子感到困惑和迷茫,特别是当她遇到了孪生姐妹苗子时,身世之苦、对爱情的迷茫、对苗子的情感,越发让千重子感到痛苦和忧郁,她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一切不应该是自己得到的。最终,苗子为了不打扰千重子的生活,选择了放弃现在的生活,一个人离开,姐妹最终还是分离了。而苗子的离开,让千重子更加痛苦,她的爱情最终也没有任何结果。翠翠、千重子、苗子都是美的代表,但是她们的结局却是凄凉悲哀的,沈从文和川端康成都没有在文中给出明确的交代。翠翠到底有没有等到傩送,千重子和苗子是否能再相见,这些悬而未决的结局,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边城》是一场美的悲剧,在茶峒这个自然美与人情美相融合的理想世界,所有人的心愿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却都无法实现。翠翠希望能获得爱情,和爷爷长久生活在一起,但最终爷爷去世了,她一个人孤独地守在渡口,等爱人回来;翠翠的父母希望相守,却一起殉了情;爷爷希望翠翠能幸福美满,找到能照顾她的人,却含恨而终,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傩送愿意放弃碾坊守着渡船,但因为哥哥天保的意外死亡,加之又得不到翠翠明确的回应,选择离开了茶峒;天保喜欢翠翠,但得知翠翠更倾心弟弟傩送后,选择离开成全他们,但是却在途中意外死亡。《边城》中没有恶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地方,却有着难以抹去的哀伤。正如沈从文所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1]从这个角度来说,翠翠的爱情注定就是一场悲剧,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种“不凑巧”正是生命的常态。沈从文在《边城》中“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2]。《边城》的故事是一场美丽的梦,但美丽总是愁人的,世间总是会有遗憾,这也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看似一切都是美好的,但美好背后总是隐藏着忧伤。所以沈从文在《边城》中,表现的就是这种孤独和悲伤,即便是再美好的事物,总有悲剧蕴含在里面无法避免,人的一生总是会有这样的痛苦和遗憾。

川端康成也有沈从文这样的忧伤。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是美的,但美的背后却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和悲伤。在《古都》中,主人公千重子在小说一开始就是孤独的,她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两株紫花地丁之间的距离让她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也象征了千重子与苗子的命运,她们明明是一棵树上的两株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在千重子与苗子相遇后,姐妹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让千重子更加痛苦和悲伤。本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孪生姐妹,却因为千重子被抛弃,导致姐妹彼此身份产生悬殊,两人处处小心谨慎、刻意躲避,似乎她们的巧遇本身就预示着悲离。

千重子是柔弱的,她有着日本古典文化中那种寂寞、忧伤的美,而苗子是坚韧的、善良的,她像杉树一样勇敢。面对感情、面对千重子,她不愿打扰姐姐的生活,最终选择离开。小说中,姐妹分离时,“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3]。这里苗子始终没有回头,让人感到了一种抑郁颓丧的情愫。千重子和苗子分离——重逢——分离的情节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的伤感。千重子姐妹的重逢只是一个短暂而美好的相遇,但这份美好却无法保持和拥有。这种矛盾遗憾与《边城》中处处的“不凑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篇小说都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理想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中却充满了悲剧,再美好的地方,人也总是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无论是《边城》中天保意外死亡的悲剧,还是《古都》中千重子姐妹的相遇分离,人总是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陷入无尽的痛苦和困境之中,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运用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一场美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原因不是外界的因素,而是人自己给自己的枷锁。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弱点等因素造成一个又一个的“不凑巧”,而在这些“不凑巧”的背后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悲剧。所以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笔下,美是愁人的、是悲剧的,是无法逃脱命运枷锁的。

三、悲与美中的文化情感

沈从文曾在《散文选译·序》中说过,他的作品“有个共同特征贯穿其间,即作品一例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气氛,而带着一分淡淡的孤独和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4]。在《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得知,沈从文从少年时期便对那本“大书”产生了执着,淳朴美丽的湘西在他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湘西世界”受巫楚文化的影响很深,楚文化中忧患、哀愁的思绪深深影响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加之随着现代文明的侵染,记忆中美丽的湘西慢慢成为过去,沈从文无法再在湘西找到理想中的世界,所以沈从文创造了“茶峒”这个看似理想的地方,但实际也蕴藏了深刻的悲哀,悲哀背后就是文化的遗失。川端康成也与沈从文一样,他曾表示“比起政治上的愤慨来,更多是内心的悲哀。我的工作恐怕不能摆脱这种悲哀吧”[5]174。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一直想把日本传统文化中悲哀的情愫融入小说中,以实现他对传统的新的追求。但是,日本战败后,川端康成在目睹了遭到破坏的京都后,试图重新营造一个理想的文化世界,寻找传统文化缺失的东西。

《边城》和《古都》都是美的化身,都采用了最具自身文化特点事物来展现各自的审美形态。在《边城》中,“水”始终贯穿其中,一切故事皆因水而起,最终也因水而结束。翠翠和傩送在水边相遇,并互生情愫。但傩送的哥哥天保也是因水而亡,从而造成了后面一系列的误会和悲剧。在沈从文的笔下,水是美的,但水也是无情的,它养育一方人民,但也夺取了人们的生命,水的变幻莫测和不可把握,就像是人的命运一样,难以捉摸。沈从文在里面表現了一种人生的无常与失落。在命运无常的背后,也展现了一种文化的失落,美的东西终究是留不住的,就像这个美丽淳朴的边城小镇,随着另一种文化的侵袭,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这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终究是理想,传统的湘西世界必然会走向“死亡”,这是命运使然,也是历史的安排。

在《古都》中,京都的一切都是美的,但是这种美终究会离去,世间万物皆会走向“死亡”。就像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都也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古都。所以川端康成在《古都》中竭力描写京都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传统日本文化的风俗画卷。川端康成说过:“即使现实生活基本上结束了,即使对生活的兴味越来越淡了,我的精神自觉和愿望也更为坚定。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作家的自觉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5]149所以川端康成始终在表现日本传统的民族美,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实现他追寻“精神故乡”的愿望。但是美的背后却总是以悲剧收场,即便有再多不舍和留恋,过去终究是过去,文化的失落总是不可避免。

《边城》和《古都》都是美的悲剧,沈从文与川端康成试图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精神寄托,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但正如翠翠的爱情幻灭、千重子姐妹再次分离,文化的失落感始终无法抹去,沈从文和川端康成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理想世界,终究是一场诗意的悲剧,体现了一种悲伤、哀美的文化情感。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89.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

[3]川端康成.雪国·古都[M].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1.

[4]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M].凌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5.

[5]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方婉蓉,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古都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陕西历史博物馆
皈依真·善·美
城郭形态视角下的都邑动态观察
《古都》中日本人的自然美学观研究
《古都》中日本人的自然美学观研究
《古都》中的空间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