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背景下人文共同体的对外阐述

2021-05-29 05:28周鑫宇任冬旭
对外传播 2021年2期

周鑫宇 任冬旭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西方“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甚嚣尘上。面对逆流,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四个共同体”,其中,人文共同体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经贸、健康、安全领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实现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合作,阐述好人文共同体的内涵至关重要,具体包括重构包容和谐的人文话语、构建文明开放交流的共同体话语和打造具有人文价值底色的人类共同体。在人文共同体的对外阐述方法上,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筑牢价值基础;充分挖掘当代中国故事,夯实内容基础;进一步探索官方和非官方结合的人文交流模式,搭建传播平台;区分不同受众,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阐述策略。

【关键词】文明冲突 “四个共同体” 人文共同体 对外阐述

2020年,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之中。随着疫情在全世界不断扩散和蔓延,西方国家出现了种族主义的杂音,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激化国际矛盾。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重点强调,上合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以下简称为“四个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进一步的理论设想和实践指引。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方舆论中的种种怪象再次证明,“种族优越论”“文明优越论”仍然植根于许多人的头脑,导致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甚嚣尘上,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合作面临倒退。中国不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凝聚各国合作信心。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共同体”之中,人文共同体落脚到人本身,既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和最终目标,又是其他三个共同体得以构建的情感纽带。基于上述逻辑,本文从人文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内涵与联系和阐述手段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文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文明冲突”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迷思。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外交》杂志上发文,提出“文明冲突”这一观点。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他将世界分为八大文明区,认为今后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因素,而是各大文明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其中,作为儒家文明圈的核心国家——中国,将会同西方基督教文明圈的核心国家——美国展开激烈较量。而伊斯兰文明作为极具排外性的文明,将会与周边文明区展开激烈竞争。②“9·11事件”和美国的中东战争把文明冲突的剧本上演为血淋淋的现实,成为了西方“自我实现的预言”。此后,“文明冲突论”在西方各国继续阴魂不散:2020年9月底至11月初,法国接连发生三起极端分子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事件;11月2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犹太教堂,发生恐怖分子手持重型武器进行无差别袭击的恐怖袭击事件;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恐怖分子袭击伊朗顶级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引起民众抗议。③

“文明冲突论”的背后,实际上是西方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论。西方文明称霸全球,唯我独尊。只能西方文明改造非西方文明,不能接受非西方文明的独特价值和成功复兴。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西方舆论赤裸裸地以种族优越论调,对中国嘲笑侮辱、评头论足。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亚洲病夫”來评论陷入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人民。④还有不少西方人、甚至包括西方的主流政客宣扬戴口罩是病弱的表现,不符合西方的价值文化,把一个简单的防疫手段上升为文化问题,客观上加剧了疫情蔓延,给西方社会带来惨烈的教训。西方社会在抗疫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傲慢、价值偏执之深刻顽固,让世界侧目,也让西方部分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逆流之中,中国没有选择封闭和倒退,而是以中华文化之坚韧习性,首先维护好了国内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带领人民开展抗疫战斗;其次又在周边乃至全球其他国家疫情严重之时,在医疗卫生、经济援助、政治合作等方面予以援手;最后,在全球卫生治理的重重危机中,又号召全球各国开展疫苗、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从抗疫期间中国的表现来看,以生命为中心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正是在疫情全球肆虐的空前危机之中,中国提出了人文共同体的理念。在“文明冲突”风波不止、“种族优越”甚嚣尘上的今天,“人文”一词更有时代意义。人,无论种族而平等;文,不分东西之共情。人文精神在逆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在种种政治偏狭、经济自保、文化封闭的杂音之中,构成了百年大变局的中流磐石。

人文共同体的人文观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式的人文观。长期以来,人文主义思想一直由西方话语体系所独表。西方自诩为文艺复兴的鼻祖,骄傲地宣扬以个人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前,西方政府基本都秉承市场主导的功利主义范式:即创造社会最大财富,保障大多数人的福利。⑤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之后,罗尔斯对传统自由主义进行修补,提出正义论,从程序正义和补偿正义对少数群体进行保护,⑥但伦理价值的偏失使得西方国家少数群体与多数人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激烈,直到今天仍然羁绊着西方社会向更和谐平等的文明高度迈进。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并非同源。自古以来,中国的儒家政治伦理则以人为核心,文化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大同”等思想都是中国对理想和道德的高标准,这种重视伦理价值的人文观使得中国强调“平等”“正义”等话语的实践。梁漱溟先生也曾认为,伦理贯穿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这种对正义和情义的追求使得其行为具有高度合法性。⑦疫情期间,中国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保护和重视,也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价值观。中国的人文共同体思想不仅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来讲是重要补充,而且为世界各国探讨平等与正义提供了新思路,也给突破西方文化基因中的种族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带来新的思路。

人文共同体理念在乱流涌动、冲突并发的当代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人文共同体对于人的重视、对于和谐的追求,是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价值框架。不仅可以应用到安全问题,也可以应用到治理问题。在当下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安全问题的主题之时,美国和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认定恐怖主义,给地区合力反恐制造障碍。中国一直以来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并通过上合组织等平台积极与其他国家伙伴进行协商,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积极组织了三次网络反恐联合演习,⑧大大提高了地区性反恐的行动效率和能力。在医疗、经贸等利益性问题上,疫情期间中国的表现也得到多国认可,比如在疫情最严重之时,中国和韩国、日本守望相助,在单边主义盛行之时与14个国家共同签署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上现实皆反映出人文共同体的应用价值:安全冲突最小化,共同利益最大化。

二、阐述好人文共同体的含义

人文共同体话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对外阐述好人文共同体的内涵却不容易。既要和国际话语同频、共鸣,又要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话语破旧、出新。理论上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人文共同体的话语内涵:

第一,重构包容和谐的人文话语。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将人的价值从神的王国和世俗封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始终不能自我突破和革新,根子就在个人主义的异化。“以人为尊”常常异化为“以己为尊”,甚而利己损人。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表示对人本身的关怀和尊重。中国的政治历史不乏战争与分裂,但中国的人文历史却总体体现了包容和谐的文化关系。构成现今中国文明体系的儒家、道教、佛教等文明源流在相互融汇和吸收中,最终都保留了对人的关怀和强烈的人本主义。比如,儒家强调“内圣外王”,注重人对道德的追求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道家注重“道法自然”“身心兼顾”等“天人合一”且高度和谐的人文主义思想;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等较为强烈的平等救世主义精神。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曾谈到过儒教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强调人格圆满,人不能当工具,最终目的是成为有道德的君子,而不是神。”⑨中国这种建立在人类价值和社会层面上的人文主义观念,可以为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个人主义观念提供启迪和修补,推动世界向新的人文主义演进。

第二,构建文明开放交流的共同体话语。人的交流本身,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自然力量。人与人的交往、文明与文明的交流,自然会导致学习、碰撞、改造和融合。在人文交流一定阶段自然出现的文化冲突和摩擦,本可以因交流的深入而化解。只有政治、军事和经济冲突的介入,才會引发不同文明国家或者族群间的冲突。所谓文明的冲突从来都是恶之果,而非恶之因。当人类要消弭政治和军事冲突之时,文明却总是善之因、和之芽。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使古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渠道;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与世界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放在今天,参与人文交流的主体变得更多、人文交流空间更为广泛、人文交流内容更为多样,这种交往互动的变化要求传统的政治理论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发展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并将人文交流提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战略高度,主张以交流代替隔阂、以互学互鉴代替冲突、以共存代替优势,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⑩以上特征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描绘和追求。

第三,打造具有人文价值底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相连,关系如网,构筑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共同体矩阵。习近平主席讲话提到的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分别涉及了人类生命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与人文共同体的思想关系互为支撑。例如,人文交流夯实了政治合作的民意基础,也往往是政治关系从冲突走向合作的契机。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启动了中断22年的双边交流。这一民间的人文交流,开启了之后40多年中美政治关系的正常沟通和交往。又如,人文交流是深化经贸合作的保证,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始终维持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和中国不断在沿线国家开展民间外交、城市外交等人文交流互动息息相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和心理行为。如果说市场的力量在人,那么人文共同体就是更高水平的发展共同体的基石。而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本身就是弘扬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文主义。

三、对外阐述人文共同体的方法

第一,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筑牢人文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一方面,人文共同体的话语由中国来倡导,我们就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在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文化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先导,以交流为手段,将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推陈出新。中国文化中“世界大同”“圆融”“和谐”等思想都可被纳入人文共同体的价值框架,这些价值都体现着对民族利益和人文关怀的追求,在对外阐述时要充分做好话语方式的转化,消释西方世界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印象,增进西方国家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宝库。“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将这一关系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马克思主义是人文主义发展的高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讲好社会主义的人文思想,高举人类思想解放和全面自由的旗帜。在这方面,目前的理论挖掘还不够。

第二,充分挖掘当代中国故事,夯实人文共同体的内容基础。对外阐述人文共同体,不仅要从理论和价值上对外讲清楚,还要有充实和能引起共情的中国故事作为内容支撑。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医疗援助为例,意大利是欧洲疫情出现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援助也获得了意大利官方的感谢,意大利市民更是通过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对中国的谢意。“从受援到回援,这种国家之间的彼此援助不仅展现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意愿,也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各国落地生根。”12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做好人文共同体的对外阐述,不是要自说自话,而是要阐述好对外交流的你来我往、相互沟通,这才是人文共同体对外传播的本质。以中国故事引出共同故事,这是人文共同体对外阐述的根本目的。

第三,进一步探索官方和非官方相结合的人文交流模式,拓展人文共同体的传播平台。在官方渠道上,近年来,习近平主席通过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联合国大会等平台上,积极推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无形间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国的落地生根。在2020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上,习主席第一次提出“人文共同体”这一概念,获得了与会成员国的一致认可。另外,习主席在本次峰会上宣布,中方将于2021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继续办好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在未来3年为各方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额,培养相知相亲的青年一代。13可以说,在借助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国际组织对外阐述中国观念上,官方力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疫情期间各类民间团体对社会甚至全球治理的政治参与,见证了人文共同体阐述的其他重要参与方,这类参与方与媒体的密切配合,将大大优化中国话语的对外阐述。以疫情期间的中日关系为例,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日本民间基金会号召日本人民为中国人民捐助口罩、防护衣等医疗物资,并通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语句向中国人民传递共命运、共解难的人文关怀;在日本疫情危急关头,中国政府以“一衣带水,守望相助”的话语回应日本,地方省市、企业和个人也在积极行动,向日本捐款捐物,为日本加油打气。14这些民间行为和实践通过主流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在国际上形成了中日命运共同体的佳话。

第四,区分人文共同体的不同受众,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阐述策略。当前,人文共同体的话语至少要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分开。“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中亚、西亚以及部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目前迫切需要的是通过国际交流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这类国家,中国在对外阐述人文共同体时,不应空讲理论,而应该把新时代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务实合作中,搭建在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可以见到实在合作利益的框架中,让人文价值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双方交往互动之中,也可以用文化产品推动文明了解沟通。而对于西方国家则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文明对话,针对世界性的问题,提出中国主张,获得西方内部进步力量的尊重和共鸣,携手压制反历史潮流的歪理邪说。西方的某些势力越是攻击中国文化扩张,中国就越是要旗帜鲜明地推动世界文明对话、讨论人类文化共同问题,提出中国的价值主张,贡献中国的有益力量。中国为此也要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思维惯性,与推进人类文明的先行者携手。人类思想的进步从来都是先从少数先行者开始的。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人民网,http://qh.people.com.cn/n2/2020/1111/c182753-34408570.html,2020年11月11日。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61页。

③沈健:《文明冲突背景下的文明对话》,《世界知识》2020年第24期。

④Walter Russell Mead, “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Wall Street Journal, Feb,3, 2020,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is-the-real-sick-manof-asia-11580773677.

⑤[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47-50页。

⑥[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⑧《第三屆上合组织网络反恐联合演习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

⑨[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0页。

⑩宋子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启文明对话新机制》,人民网,http://world. people.com.cn/n1/2019/0524/c1002-31101802.html,2019年5月24日。

11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求实》2014年第8期。

12周鑫宇:《中国的抗疫外交:成效与启示》,《国际问题研究》2020年第5期。

13和音:《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4日。

14《一衣带水,守望相助——中国政府向日本捐助医疗物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sgxxs/t1750856.htm,2020年2月29日。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