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传统语文教育智慧

2021-05-30 10:48李勇智
学语文 2021年4期

摘要:当下农村高中的孩子背诵古文情况堪忧,让很多家长老师头疼。本文从实际问题出发,生发古文背诵的重要性阐述,背诵适量的经典古文,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最后用传统的语文教育智慧,来解决当下的实际背诵古文问题。

关键词:古文背诵 背诵之重 传统语文 背诵之方

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语文老师已经十几年了,一直都重视学生的古文背诵,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发现,背诵出问题了,和其他同样校情的老师交流,他们和我同感。背诵古文对于语文教学、学生成长、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背诵方法也有很多,本文从当下农村高中学生背诵古文现状出发,重拾传统语文教育智慧。

一、古文背诵之轻

古文的学习需要记忆,而当下,面对文言文,很多同学都是选择避而远之,尽管中高考都会涉及相关内容,很多学生也是很是慷慨的说“那几分我不要了”“我碰运气,不会也没事”“不就几分吗?不要了,背书太累了”,这些慷慨,这些轻描淡写,让我们语文老师情何以堪?细细地掂量,找出问题有三。

首先,孩子们害怕背诵古文,不愿意背诵古文。大家知道,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三年也就二十余篇,三年平均下来,一年也就六七篇,这里面还包括篇幅比较短小的古诗词。可是很多孩子有背书恐惧症,少数同学一篇都背不掉,真是让很多老师头疼。

其次,背诵古文只是短暂记忆,强记文字,不能很好地理解记忆。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很多孩子诗文读再多遍,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文本的意思,更别说触类旁通、迁移应用了。

第三,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每况愈下。自从高考不再单独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题型单独设题后,孩子们对这些基础知识也愈加不知道了,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影响孩子们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影响他们清楚正确地理解继承传统文化。

二、古文背诵之重

背诵一直都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古诗文背诵记忆,是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新一代青年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保证。

无论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还是现代语文教育都是非常重视背诵的,如“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能完整地背诵‘十三经,清代的戴震也能完整地背诵‘十三经”;再如我们语文教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就有关于梁启超博闻强记的精彩语言描绘;朱自清也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从这些大家的言行中,我们看出学习语文需要重视背诵,尤其对古代经典诗文的背诵更不容小觑。

更有一些外国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背诵。叔本华说:“天才的根源在于记忆。”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在若干方面与鼎盛时期雅典的教育颇为相似。雅典的男童被要求从头至尾地背诵荷马史诗,中国的男童则被要求完整地领会儒家的经典著作……雅典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希望享受人生,并且都具有因细腻入微的美感从而变得高雅的鉴赏力。”的确如此,美好生活需要有诗文,还记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些诗文,让我们在灾难面前,看到了文化的温度,看到了文明的光辉。

三、古文背诵之方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方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背诵是包含其中的,师生都应重视起来。背诵古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时多得几分,更是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需要。除了在诵读教学中做好前期的思想准备,背诵古文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我们不妨从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中汲取一些甘露。

第一,读它个成百上千。当下很多的学生不愿意读书,尤其是读古文,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古文枯燥乏味,句意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诵读教学。尤其是刚入学的时候,要把学生的习惯养成,千万不可以为了赶进度,把诵读教学草草了事。

经常看到一些公开课或是示范课,或是学生习读、或是老师范读、或是名家重读,课堂氛围很好,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可是这些诵读课之后,孩子们对文本会不会再读几遍,孩子们能有多少长进,就很难说了,对于农村的孩子,更是不好讲。所以,我觉得对于经典,尤其是选入教材中的经典,可以多读。唐晓敏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一书中说道:“古人认为,诵读是与古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因此多一次吟诵,便多一重体验,而人的体会、理解能力,也正是在吟诵中不断提升的。”这正如朱熹所说:“书须熟读,所谓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

当然,多读,不是一日之读,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安排的妥当科学才好。对于二三百字的古文,诸如《劝学》《师说》之类,在新学之初即可通过多读,完成背诵。可是这样的背诵不能称之为真正掌握,还要在日后的反复记诵中,理解把握句意文情。对于篇幅较长的古文,如《阿房宫赋》《琵琶行》等文,则可以化整为零,分开诵读,学习蚂蚁啃大象的精神,同样读它成百上千遍,想说背不掉都很难了吧!

第二、抄它个字正文熟。现在农村孩子的汉字书写成了很大的问题,虽然中考有卷面书写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不注意书写,书写字体不规范,错字别字一大堆。有的同学认为,现在都可以用电脑手机打字了,书写就不那么重要了,又不是搞书法创作?把这种思想称之为“懒惰”,其实有些简单。

日本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说:“在复印机发达的今天看来,这种手抄式学习方法既费时又费工,然而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绝不是毫无益处的。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分析和总结教科书中的内容,才能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才能使其成为自己的‘血和‘肉。”这样看来不愿意认真书写的同学,其实失去了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

要求同学对古诗文进行抄写,一方面可以让大家练习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尽量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另一方面,我们在抄写课文的时候,也是一个学习消化的过程。就如同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说:“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地,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坐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路是怎样穿过原野伸向天边的,而徒步跋涉的人则能体会到距离的长短,景致的千变万化……”这么一个看似浅显的比对,实际上已经把抄书上升到历史文化的高度。

当然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高度,我们也不需要誊抄一本书,我们只需要抄写教材中的一小部分。既可以练字,规范正确书写;可以加深理解,延长古诗文学习的过程;还可以抄写段落大意、关键词句,类似思维导图那样,辅助我们记诵文本。

第三、理解背诵才是王道。我们谈论的背诵古文的学生群体是高中生,所以我们的背诵应该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和孩童时背诗学唱不一样,那时更多的是一种单纯记忆,没有理解,也很难理解。而到了高中,我们的背诵一定是要先理解的,不能说全部理解,至少字词的用法意思、句子的句式,应该在背诵初期解决好,不然后面的即便记住了,也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理解和背诵的关系,我们需要搞清楚,二者相辅相成。背诵初期,首先要理解,理解正确了,才能有利于背诵,背诵了,也就可以更好的运用了。如苏轼作品《水调歌头》中有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联系词中序言,我们可以理解,这是苏轼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是词的本意,我们初学时要理解记忆,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整首词的思想感情。接下来,随着我们理解的深入,我们现代人也经常使用这句诗词,但是它的意思情感发生了变化,我们开始用这句诗来表达对朋友、情侣的思念了。有时,我们对优秀古诗文的理解背诵,就犹如是在吃东西,只有吃到肚子里,才能慢慢消化,慢慢从中汲取养分。所以,光理解不背诵,或是光背诵不理解,都是行不通的。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清楚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问题,我們更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背诵古文困扰着当下很多学生,自然也就需要我们师生不懈地努力,共同面对。面对成长,我们不可逃脱,面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方法,我们不可抛弃,虽说传统的方法可能显得笨拙,但是往往单纯简单的方法更易让我们接受。文化的传承首先应当铭刻在每位学子的脑海里,然后伴随着我们咕咚的心跳,流遍我们的全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词歌赋。

(作者:李勇智,合肥市长丰县下塘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