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本 培养高中生语文读写能力

2021-05-30 01:08洪松岩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时政热点积累素材个性化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进而引导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而作文本身的综合性,恰好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实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积累素材,掌握并灵活运用时政热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兴趣;积累素材;时政热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而作文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培养、提高高中生的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以文为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爱上阅读,兴趣是关键。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起始段的作用时,如果教师只关注解题技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先入为主地告诉学生,统领下文、制造悬念、进行铺垫等,而不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和情感体验,语文独特的阅读审美价值就会演变为纸上谈兵的应考技能,而阅读所获得的期待心理就会受到冷落。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生成性,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实现个体与文本之间双向的多维度的转化、调整,把阅读体验放在学生的独特理解之中,帮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才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主题辨析等某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面的探究,打破传统课堂中从环境、情节、伏笔、人物、线索等问题直接切入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师生在与文本、作者进行多元化的对话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多阅读、多观察生活,增加语言的积累

语文重要吗?语文很重要!教育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提升个人境界和修养的同时,也为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在“三新”改革之后,各学科考试都在增加阅读量,比如数学试题,一些题目的题干占据了试卷很大的版面。如果学生读不懂题,何谈做好题呢?而史、地、政这几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就更不言而喻了。以2019年全国高考一卷的语文试题为例,试卷的阅读量达万字以上,分值占到70分。不仅如此,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写作表达,无不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精准答题。由此可见,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作时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书读得太少,或者读得太囫囵吞枣,没有深刻理解和思考,达不到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的目的。所以,写起文章来自然空洞无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文字,才能更好地运用文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经典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却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如《老子》《论语》诸篇中的文字多是格言警句,后人阐释不尽。可以说,从先秦诸子到晚清名家,其代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高超的写作技法,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会使读者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品位;才能在欣赏文史哲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才能实现写作能力质的提升。

其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作文素材,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观察、提炼和超越之上。因此,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善于捕捉和提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才会有生活内容,才会有写不完的话题。

三、梳理高考作文的取材动向,把握时代热点

在2014年之前,高考作文选材、题型以及主题的选择上都比较常规,大多围绕人生哲理与感悟展开,题材多是以话题作文材料为主,如2010年的“期待成长”,2014年的“山羊过独木桥”等。但从2015开始逐渐转向社会性话题,在2015年全国一卷中“如何看待女大学生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时打电话”,2016年怎样看待教育的“奖与罚”,相较于以前的作文,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

而真正发生质的变化是在2017年,全国一卷“中国关键词”,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北京卷“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等。这些作文的立意与选材,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产物。

黨的十九大之后,这一转变更加突出。2018年全国一卷“时光瓶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浙江卷“浙江精神与浙江人”。这些主题的作文,毫无例外都与时代要求紧密相连。而2019年时政热点话题继续在高考作文中占主导地位:全国一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二卷“历史性一刻”,天津卷“热爱祖国,奉献奋斗”,更加积极彰显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

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写作方向

学生在学习语文作文时,第一导向人就是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作文立意方向。

1.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高中语文新课标。要仔细研究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对于学生作文部分的学习要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把时政热点穿插到课堂内容中。帮助学生筛选、整理出符合主流价值观、有思考意义的时事热点,再甄别、遴选出有见地的评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再从社会发展的深入认识中,思索人生意义。

2.语文教师要紧跟教学改革步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信息化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就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条湍流的小溪”,不但流量大,而且要经久不息。因此,语文老师就需要博览群书,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及时捕捉时代热点的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要做好读书札记,为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做好示范引领。

3.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事。学生在校时间长,与外界交流有限,能获得的有用信息有限,不容易把握时事热点。这就需要班主任建好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新各种新闻报刊、杂志,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在班级内收看或收听时政新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了解新闻动向,从而在写作过程中调动知识储备,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4.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时政热点话题。新闻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既能使文章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又能贴合主题,更能凸显学生在学习之余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有的新闻热点过于繁杂琐碎,不适合直接引入作文中。这就需要学生筛选信息,寻找与作文主题相关的“要点”有所取舍。如2019年全国一卷满分作文《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片段:

后来,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字源,他在黑板上写出了那个繁体的“勞”字。他说:“勞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两个火,中间的秃宝盖代表房子,下面的力指代劳动。整个字的含义是:在房间点灯,夜间劳作。”我听着,心,一下子回到了“形劳而不倦”上。我想,劳,真是个苦中藏甘的汉字呢!

“劳动”这个话题,可以选择的立意点众多。本片段只从“劳”字入手,选取了作者熟悉的一个场景,这也是我们熟悉的场面,贴近读者生活,激发了阅读兴趣,引出了对“劳”的思考。

对于大家都熟悉的事件,没有必要再作详细的叙述,而是要对事件本身进行高度概括,进而提炼出主题内容。如2019年湖北满分作文《不稼不穑,难成栋梁》的片段:

快90高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仍然下田搞科研,自称“只有下田最快乐”;乡村医生肖明国27年来总是背着医药箱,不辞劳苦地给村民们送医送药,被称为村里的移动“120”;辽河的阳光志愿者沙漠植树14年,历经艰辛,只为让沙漠早日恢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作者在作文中运用到大家熟知的袁隆平、肖明国等人的事件时并未作详细的描述,而是高度概括,将重点放在了精神层面上。

总之,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学会积累素材、学会观察生活,转变思维,响应时代主题,才能写出富于时代精神的、有深度、有广度的好作文。

(作者:洪松岩,安徽省亳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时政热点积累素材个性化阅读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巧用多媒体教学 使习作课堂更有效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小组合作环境下时政课堂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