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2021-05-30 03:20毛现桩
南北桥 2021年7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人才培养

【摘    要】语言服务产业作为直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类型,在自身发展中暴露出了产业的一些局限,包括产业内企业规模、业务运营模式、产业相关人才储备和相关产业政策指导等方面。为使我國语言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应走新型模式化道路。

【关键词】语言服务产业  发展现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009

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语言服务产业因其产业业态的多样性与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繁荣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人才的培养,在新经济时代,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相辅相成。本文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基于语言服务产业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通过分析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尝试从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角度提出应对之策。培养总则上应加强顶层宏观设计;培养方向上应突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培养内容上应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内涵上应强调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方式上应采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模式。使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语言服务产业与新型语言服务人才

(一)语言服务产业

语言服务产业是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目前,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对语言服务产业术语的使用尚不一致,语言服务产业的具体构成也存在分歧。在概念界定和具体构成上,语言服务产业总体上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来讲,语言服务产业指的是翻译(服务)产业,包括笔译、口译、翻译本地化、项目管理等;而从广义上来讲,语言服务产业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原料和内容,或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生产或提供各种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语言消费需求,以及为整个过程提供的各项管理服务。本研究采用语言服务产业的广义概念,视其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产业类型。

(二)新型语言服务人才

新型语言服务人才首先是基于语言服务产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类型,其次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它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创新培养的内在要求。语言服务人才的“新型”主要体现在语言服务行业人员以及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方面。比如,在语言教学或培训过程中采用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语言技术工具的开发中采用新技术、开发出新软件,在语言会展或语言创意中呈现出别具搭配或是突出新意等,都是行业人才在产业中创新性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教学范式的改革、培养内容的更新、评价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包含要素多、涉及面广,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

二、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内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目前,国内的语言服务企业多以中小企业甚至是三至五人员工的小作坊式产业规模存在。在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教授2020年2月份主持的对国内语言服务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语言服务企业只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有近三分之一的语言服务企业员工数小于20人。这些小微型语言服务企业虽然在日常经营上可能较为灵活,但是由于规模微小,内部架构简单,且相互之间业务的重叠性强,依赖性弱,当受到外部环境或内部市场的影响时,多是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合力,一旦受挫,很难恢复。

(二)产业业务运营模式过于单一

语言服务产业内企业类型众多,开展业务各异。目前对于以线上开展业务、在线办公、数字营销运营模式为主的语言服务企业受损相对较小。而那些只能进行线下业务,未能开展远程服务的产业内企业只能静坐挨饿,甚至坐以待毙。因此,业务运营模式是一个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判断标准。语言服务企业应积极调整业务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特征,开展线上业务,尝试产品与服务的数字营销,加强对员工线上办公的培训,提高线上办公效率。

(三)产业相关人才的储备不足

语言服务产业是为其他企业、个人或社会提供语言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由于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语言需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事件中会有差异,语言服务企业对此应有所准备,要有相关语言服务人才的储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便是其中一项。应急语言服务是指针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监测、快速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的快速救援语言产品和服务、语言技术或参与语言救援行动。在非特殊情况时期,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可能并不凸显,但是一旦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应在第一时间现身,提供各种语言服务。因为有效的沟通交流是一切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

(四)产业政策的指导脱节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我国的语言服务以产业形式的发展起步较晚,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语言服务水平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维护国家语言安全的战略重要性。国家应施以选择性产业政策,支持鼓励、规范引导语言服务新兴产业,缩短该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今后,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加强产业政策的指导,产业政策应突出规范性与引导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弥补市场缺陷,对语言服务资源有效配置,发挥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后发优势。

三、我国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对策

语言服务产业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紧密关联,语言服务产业的主被动改变均会释放市场信号,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系统应敏锐捕捉市场信号,积极回应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应对之策。基于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积极培养新型语言服务人才。

(一)培养战略上应加强顶层宏观设计,制订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总则

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属于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的一部分。语言服务人才对内服务语言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对外代表国家语言实力,传播国家声音,引導正面价值导向,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因此地位举足轻重。应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促进国家语言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首先对我国各类语言服务人才的存量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摸清“家底”,然后根据国家的战略发展和国内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政策。比如,目前应大力支持培养能够服务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各领域合作的语言服务人才,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专业机构培养语言康复和语言应急等方面的新型语言服务人才。

(二)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服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与产业属性决定,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是促进语言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服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要上升到关系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上,从政策制定到落实执行都需要格外重视。

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经济的外向联系逐步加大,服务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多种新型经济类型得到凸显。这些新特点孕育着对新型语言人才的巨大需求,语言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为其提供专业高端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和多样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

(三)培养内容上应注重“语言技能+”,拓宽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适用性

语言服务人才的根本任务是提供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然而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思维工具,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和范式,为其提供服务就需要了解它们的语言内容并遵循其范式特征。传统语言服务人才多是按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强调的是人才的外语语言技能,没有与专业、行业对接。该类语言服务人才进入服务领域后会发现,光凭语言技能是难以开展语言服务的,还需要了解所服务行业的专业知识。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单独花费时间与精力来提高业务能力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此,这样一个严峻的市场事实倒逼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在内容上应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这里的“+”可以是“法律实务”、“国际贸易”、“国际新闻传播”等行业领域。

(四)培养内涵上应强调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增强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创新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语言服务成为时下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人工语言服务与机器语言服务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的人文性。新型语言服务人才不仅要有强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服务中突出人文关怀、服务意识和创新思维。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要有职业化的方面,但仅有这一面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以学术化为基础的创新性。具有创新性的语言服务人才才能在困境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主动出击,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在产业及行业竞争中走得更远。而这种创新性根植于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读书精神。强调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将是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一个思路,是增强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创新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性举措。

(五)培养方式上应采用“政产学研用”,创立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语言服务的提供主体包括政府、产业、学校及科研机构。因此,在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提供主体都应成为培养主体,政府战略引导,产业加强指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全程主导,各主体从自身视角为传统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共同促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致用目标的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式是一个开放、互动、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应以政府的战略发展为引导,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对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以过程性评估代替之前的终结性评估。由政府、产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组成的评估组对人才培养开展多阶段评估,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纠偏纠错,最终保证新型语言服务人才致用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在产业规模、业务运营模式、相关人才储备以及行业组织架构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对此,从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我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新型转向:培养总则上应加强顶层宏观设计;培养目标应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内容上应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内涵上应强调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与评估方式上应采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作业,任何一方面的缺位都会导致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短板,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市场致用。【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309);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科研育人机制研究(2019GGJS125)。】

参考文献

[1]姚亚芝,司显柱.中国语言服务产业研究综述及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1):42-49.

[2]毛现桩.语言的产业经济学阐释[J].中州大学学报,2020,37(01):72-78.

[3]王立非等.新冠疫情对国内语言服务企业的影响调查报告[R].译·世界,2020,3.

[4]王立非,任杰,孙疆卫,蒙永业.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02):1-10.

[5]韩乾,洪永淼.国家产业政策、资产价格与投资者行为[J].经济研究,2014,49(12):143-158.

[6]毛现桩.电视公益广告语篇态度意义的认知评价理论分析——以2016年春晚电视公益广告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2):92-97.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