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旁批,点拨自读

2021-05-30 07:58杨先武黄瑞
学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法布尔多媒体利用

杨先武 黄瑞

部编版7—9年级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内自读课文增加了很多旁批,这是学生自我阅读的支架,也是教师教学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有利用旁批点拨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更要有利用旁批点拨学生阅读的教学行动。

下面是利用旁批点拨学生自读《蝉》的课堂实录,就教于方家。

一、利用旁批速读课文

1.观察文本呈现方式,给旁批标序号。

师:今天我们上第20课,法布尔的《蝉》。这篇课文在文本呈现上有什么独特处?

生1:有小标题。

师:以小标题形式概况内容。还有哪里独特?

生2:加了旁批。

师:下面请同学们给旁批标上序号。(学生给旁批标序号)

师:一共几处旁批?

生3:共9处。

2.结合旁批,速读课文。

师:请根据这些旁批要求默读课文,5分钟时间。(多媒体呈现:结合旁批,默读课文。)

师:课文已经阅读完了。9个旁批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式,一类是点评式。你们归归类,哪几个旁批是问题式?

生1:旁批1、2、9是问题式。其他都是点评式。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旁批来学习课文。

二、利用旁批学习观察

1.利用旁批2、3,认识蝉建造地穴的神奇本领。

师:旁批2:“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呈现旁批2第一问)

生1:蝉的地穴表面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师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

生2: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师:你回答得很准确,我们再看旁批2的第二问:“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多媒体呈现旁批2第二问)

生3:通过细致的观察。

师:是的,如果不是细致的观察,作者就无法知道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窠的细微不同,也就无法发现蝉建造地穴的独特方法。对于这种方法的赞美有一个批注,请看批注3,大家充满感情地读下。齐读批注3:“多么神奇的本领!”

师:蝉的本领神奇在哪呢?请看投影上这段文字。

(多媒体呈现:“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蝉建造地穴的本领真神奇啊!请找一个词语,具体说说其神奇。

生4:“简直”。

师:这个词找得好,你具体说说看,怎么神奇了。

生5:“简直”强调完全如此。夸赞蝉造地穴的技艺跟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的高超程度差不多。可见其神奇。

生6:“一样”,通过比较,突出蝉和矿工或铁路工程师聪明程度相同,一样看出其本领神奇。

生7:“聪明”,“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用赞美人的词语来写蝉,突出蝉本领的神奇。

生8:“藏”“,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蝉身子里这种极黏的液体有大用处,但它轻易不用,只在关键的时候才用,这种特别武器藏而不露,这里可以体现本领的神奇。

生9:“常常”,“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常常”说明蝉经常有意识地这么做,不是偶尔的行为,蝉懂得精心选择建穴的有利地址,是不是很神奇。

师:是啊!听了你们的品味,老师也觉得蝉的本领真的很神奇!

2.学生找读文中观察细致的语段,并做旁批。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中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段还有很多,你们找一找,至少找一处,读一读,像教材的编者一样加旁批。形式上,要么是点评式的,要么是问题式的。

学生自读,做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批注可以针对内容,可以针对语言,可以针对写法,可以针对作者,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

(教师选取精彩的批注用同屏播放的方式呈现到大屏幕上。)

师:同学们做的批注很用心,老师选取了几个精彩的批注,我们一起欣赏下。

生1:第10段批注:“多么奇妙的过程!”

师:请你把第10段朗读一下。

生1朗读第10段:“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生1:我读了这段,被蝉脱壳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所以我要赞美它的奇妙。

师:你的旁批简洁明了,是点评式的。有好几位同学也评的这段,我们来看其中一位同学的:“作者是怎样把蝉脱壳的过程写具体的?”请你说说看。

生2:我是用问题式批注的。提醒同学们注意所用的一连串准确的动词。

师:哪个同学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3:我来回答,这里运用“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一连串的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复杂过程。如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有电影上慢镜头呈现的效果。

师:第13段也有好几个同学做了批注,我选了一个同学的批注,我觉得他的批注能给我们启发。

教师呈现生4的批注:作者使用了数量词写出蝉产卵的独特,体现了作者的观察细致。

生4:朗读第13段:“蝉常常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师:你真会读书。从一连串的数量词读出了蝉产卵的独特,更能体会作者观察入微。我发现还有同学用感叹句来批注:“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多么用心的观察!”是啊,作者的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在计数。请你朗读这段,重音强调这些数量词。

师:谁能用疑问来批注?

生5:蝉是怎么产卵的?蝉产卵的独特之处在哪儿?

师:很好,这就是问题式批注。还有一位同学的观察也很细致,他批注的是第16段,我们来看她的批注。

师:投影生6的批注:“通过描写蚋毁坏蝉卵的神态,体现了作者的观察细致。”

生6:朗读第16段:“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

生6:这是蚋偷偷干坏事时的神态描写,蚋偷梁换柱却那么镇静,(一生补充,狸猫换太子)神态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不就是作者观察仔细的结果吗?

三、利用旁批品味语言

1.比较原文和修改的文段,品味语言的准确。

师:同学们,法布尔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运用语言把观察精细描写出来。老师选取了一段语言,刚刚同学们给它做过批注,第10段,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展示蝉脱壳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原文: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一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都很欣赏这一连串的动词运用,可是老师在保留了这一连串的动词基础上,做了修改,你看能不能这样改?

多媒体呈现改文: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腾跃,翻转,倒悬,折皱的翼伸直,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翻上来,并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生1:改文去掉了“在空中”,方位词是表达地点、处所的,有了“在空中”,“腾跃”的方位就准确了。

师:对,动词前的方位词不可去掉。还有什么词?

生2:改文去掉了“使头部”,什么部位“倒悬”就不清楚了,有了“使头部”就准确地写出了倒悬的对象。

师:没错,动作的发出者少了。

生3:改文去掉了“向外”,伸直的方向就不明确了。

师:对,动作的状态不能少,少了就不准确了。

生4:改文去掉了“竭力”“尽力”,这样就不能看出蝉用尽全身的力气脱壳的努力,就不能体会蝉脱壳的艰难。

师:对,这两个程度副词不能少。

生5:改文去掉了“用前爪”,蝉用什么钩住它的空皮就不清楚了。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钩”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前爪。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光有孤零零的动词不一定就生动,光从动词的角度批注不足以体现语言的准确。动词前要有具体的限制、修饰的词语,要把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方位、动作的指向、动作的状态、动作的程度写出来,这样的语言才够准确。请同学们完善一下这个批注。

2.利用旁批1,品味语言的趣味。

师:同学们,课文中语言准确的语句有很多,课下自己找一个语段做批注。下面我们要换个角度品味语言。《昆虫记》作为名著,小朋友们大朋友们都喜欢读它,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语言有趣味,作者语言的有趣在哪个批注上提到了?

生1:旁批1问我们“统治”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多媒体呈现旁批1)

师:我们来看看,“统治”这个词怎么有趣了?大家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卻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师:蝉用什么统治?

生2:不是用权力、地位,而是用声音。

师:靠一声两声就能统治吗?

生2:不是,整个室外都充斥着蝉的声音。

生3:就像整个门外都是被蝉管制着,它就像昆虫世界里的国王,用它的声音高高在上,让它的声音充彻于耳。

师:“统治”的陌生化表达,是不是很有趣,像这样有趣的语言在文章中还有很多,课下你们自己品读批注。

四、利用旁批读懂作者

1.利用旁批6,体会作者的悲悯之情。

师:同学们,作者之所以把蝉写得这么生动有趣,那是因为他对蝉充满感情,这篇课文作者法布尔对蝉充满怎样的感情呢?

多媒体呈现:1875年,在昆虫研究方面,已经声名远扬的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前往一个小镇,用毕生的积蓄购得一处老旧民宅,在这一片“荒石园”里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孤独、清苦、平静、专注地度过了35年余生,把他几十年观察的成果写成了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师:你们看,“荒石园”“孤独、清苦”“35年”,若不是对昆虫充满感情,怎么可能坚持这么长久呢?作者对蝉也是充满着多样的感情,请同学找出作者对蝉感情的批注。

生1:旁批6:“蝉只是顺着本能生存,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多媒体呈现旁批6)

师:什么感情?

生:悲悯。

师:悲悯,就是悲伤、怜悯、同情。请在文中找体现悲悯的语句,体会体会。

生2:“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这句表明了作者对蝉的同情。

师:蝉对什么一无所知?

生3:蝉对它的卵被蚋所取代一无所知。

师:是啊,第13段写到它为了产卵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现在人家来毁坏它的卵时,它却一无所知,这是不是很值得同情?

生4:“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蝉是有能力轧碎蚋的,但它却不能拯救它的家族。

师: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无可奈何?

生5:“竟”字特别能表现他的悲悯。

生6:“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作者用“牺牲”表现了对蝉的悲悯。

师:体现作者悲悯情感的句子不仅仅在17段,在14段、15段也有,你们再找找看。

(学生找读,但没找出来。)

师引导:第14段第一句“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就好比一个原先很好的孩子,后来变坏了,我们会说“这原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这话就带有惋惜悲悯之情。蝉这样一个很好的家族,被蚋无缘无故取代了,是不是悲摧?这么精心营造的家族,一个有力量的家族,却被一个小小的蚋破坏了,这里就有悲悯之情。

生7:第15段“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难”,也充满作者的悲悯之情。

2.利用旁批7,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对蝉,还有喜悦之情,哪一个批注说了作者喜悦?

生1:旁批7:“笔调转为活泼,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多媒体呈现旁批7)

师:同学们,19段到24段,都是洋溢着作者对蝉这个生命的喜悦,请同学们抓住词句来体会。

生2:“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行、踢、试、摇摆”的动作描写和“懒洋洋”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观察时的喜悦之情。

生3:“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幼虫爪“张合自如”表现了喜悦之情。

生4:“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赞美的语句表现了喜悦之情。

3.利用旁批8,点拨学生体会作者的敬佩之情。

师:对遭遇的灾难可以悲悯,对新生命满怀喜悦,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一种情感很难得,对小小的蝉产生敬佩之情,只有法布尔这样的人才有,哪個批注体现了敬佩之情?

生1:旁批8:“‘四年与‘五星期,何等悬殊的对比!”

师:这种对比怎么体现出作者敬佩之情的?

(多媒体呈现: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生2:四年的黑暗,蝉默默努力;一月的阳光,蝉尽情歌唱,这精神让人敬佩。

生3:四年之长,一月之短,让作者感受到蝉的了不起。

生4:四年劳作,才赢得漂亮衣服、坚强翅膀和温暖阳光,这让作者敬佩不已。

师:作者的这种悲悯、喜悦、敬佩都源于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生命爱得深沉……

(作者:杨先武,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开区教研室高级教师;黄瑞,安徽省芜湖市五十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法布尔多媒体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法布尔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蝉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