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投融资体系的优化思路分析

2021-05-30 08:14罗炜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出版业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业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投融资体系,重构投融资模式,拓展投融资渠道,搭建服务保障体系,以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出版业投融资现状入手,对目前构建出版业投融资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抽丝剥茧,并提出优化思路,以指导未来的出版业投融资实践。

关键词:出版业;投融资体系;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211-03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伴随全民阅读时代到来,出版业迎来巨大发展空间。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可以利用自身多年积累的公信力和强大的信息判断力,推动全民阅读潮流,传承民族文化;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内容创新、多元化投融资、联合重组等措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向周边产业扩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拟以出版业投融资为基点,对其现状、问题和优化思路进行分析。

一、出版业投融资的现状

国家一直大力鼓励和扶持出版业发展。早在2002年,《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了组建跨地区大型出版集团、培育出版传媒航母的改革方向。2005年底,《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1]。“十四五”期间,出版产业规划和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发展新型业态、消费模式将进一步加快,出版业将迎来又一次历史发展机遇。

针对出版业投融资,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94年,设立宣传文化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大型国有出版企业。2007年,设立国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具有重大文化积累及带有文化传承价值的项目。2011年,进一步设立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创造了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出版业却化“危”为“机”,呈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自中央到地方持续倡导全民阅读以来,文化消费的潜力得到极大释放。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出版业,已进入市场公认的黄金发展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为59.5%,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4%,均呈上升态势。2020年全国阅读指数为70.45点,较2018年的68.67点提高了1.78点。

从世界范围看,多元化投融资风起云涌,联合重组动作频繁。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型出版巨头频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以扩大自身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例如,贝塔斯曼集团早在20世纪中期就定下了以图书为主、兼顾其他、优势互补的投融资策略,逐步发展成全球大众读物领域的领袖;默多克集团起初以报业为核心业务,随着实力壯大、品牌建立,业务延伸至出版、电影、电视和文娱等领域。在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出版集团均不同程度涉足多元化投融资,通过合纵连横,积极整合出版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努力打破区域分割的垄断市场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已出现一批明星出版企业。例如,凤凰出版集团通过联合重组,形成了出版、发行、印务、酒店、房地产和金融六大经营板块。

二、出版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由于文化行业的特殊性,相比其他行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小,但却因惯性思维和发展模式阻碍了出版业投融资主体的成长,束缚了出版业转型升级。

(一)投融资管理体系缺失,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许多出版企业对投融资管理不够重视,缺少专职的投融资管理部门,对项目论证和决策较为随意,风控手段缺位,更谈不上建立科学的投融资管理体系,以至于在资本配置、投资准入、资金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偏颇,导致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产生资源短缺与积压双重对立、资源利用效率低、投融资活动效益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投融资管理体系的缺乏会使出版产业链断裂,阻碍产业转型升级。据报道,凤凰出版集团曾募投建设大型书城等多个项目[2],但由于缺乏投融资管理体系,募投五年后还有约九成项目未能按时建成。

此外,国有出版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能和定位较模糊,投融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对政策严重依赖,导致投融资方式千篇一律,缺乏超前意识和创造性,造成发展后劲不足。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面临困局,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文化消费习惯逐渐改变。由于数字媒体参与竞争,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环境、阅读习惯等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媒体夺走了大量读者资源。而数字出版物以低价格、高品质、时效快、便携性等优势,一经面世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挖掘出大批潜在的消费者。面对来自新兴数字出版的强烈冲击,传统纸质出版不断遭受挤压,原有消费群体被分流,市场份额和空间日渐缩小。新媒体时代的天平逐渐向数字出版倾斜,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巨大压力,传统出版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

(三)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集中度较低

我国出版集团化的过程大多由区域推动,基本都以各省区市为中心成立出版集团。在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出版资源进行拼凑、整合及重组后,立即进行资本扩张,地域化投融资趋势明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守着自己的一方自留地,找不到“走出去”的良方,资产规模虽大但效益产出不高。为了限制外地出版企业进入本地抢夺出版资源,往往通过地方主管部门设置政策壁垒,出现宏观上竞争不足、微观上竞争过度的局面。比如,地方主管部门会要求本地出版企业不断增加图书品种和印量,并把印刷业务留给本地的印刷厂。但从企业角度看,减少图书品种提高单产更为合宜,选择国内竞争力强的印刷厂则更能保证企业本身利益。同时,在行政垄断与地区分割的双重作用力影响下,出版业集中度较低,即使在集中度本应较高的教育出版领域,也缺乏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

(四)缺少多元化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

一是银行借款难。出版业融资绝大部分采取银行借款的方式,现有的银行融资体系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基础上。在银行严格的风控措施下,借款的前提是必须提供有形资产作为抵押,比如土地、厂房、设备等,这使得银行对以知识产权为主、轻资产运行的出版业普遍惜贷。而且,在融资过程中,中小出版企业往往面临较高门槛,大型出版企业则存在渠道单一等问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更难以获得融资机会[3]。

二是资本市场融资更难。不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上市融资必须严格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的各项经济和财务指标,上市门槛很高,可望而不可即。

三是风投资金动力不足。国内风投资金除对网络传媒比较感兴趣外,对传统纸媒出版较少涉及。现有的文化产业基金大部分投向网游、影视等盈利预期强、回报周期短的领域,对出版业投入不够。

三、出版业投融资体系的优化思路

宏观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常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对身处后疫情时期,具有导向性和文化性两种属性的出版业影响深远。出版业投融资领域应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基于投融资市场风险偏好,通过制度设计、市场引导、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等方式,构建一个多层次、开放型的投融资体系,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要对出版业做好顶层设计,让文化创造源泉持续不断涌流。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各类文化专项基金、出版基金等的投入,优先支持具有重大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价值的重大出版项目和出版工程,以项目带动投融资,支持出版业的发展。各级地方财政可采取贴息、资助、补助等多种方式,发挥财税资金的杠杆效应,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让更多社会资金流入出版业。各级税务部门应根据出版产业链,调整税基范围,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对出版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比例。

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来自西方的强大压力。面对全球疫情肆虐的外部环境,面对出版业投融资的普遍诉求和主流选择,要充分利用国内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数量庞大的消费人口,大力发展出版产业内循环。通过加速发展各类出版物的“编、印、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让出版业不再受制于人。在出口降低的现状下,生产更优质的文化产品,逐步推动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版权贸易为辅,形成两面开花的局面。

(二)逐步建立出版业投融资管理体系,科学高效决策

行业主管部门应主导建立出版业投融资管理体系,加强产业引导与协调,通过搭建多层次的投融资管理体系,强化出版业转型升级与投融资活动的联动。通过不断完善出版投资指导目录,精选优质骨干项目,及时更新数据库,夯实优质出版项目储备。对于导向正确、创新力强的优秀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其与国有资本对接,扩大选题策划和版权合作范围,择机颁发出版资格许可证,逐步延展投融资体系。

出版企业可设立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加强与计划财务、风险决策和运营发展等部门的协同,通过多部门协同来提升出版企业投融资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企业内部的投融资合作可改善部门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的联动。这种协作关系一旦稳固,可对项目的评估、审批和授权以及资金的调配和监控,进行高效和规范化的管理。企业决策层可根据各部门对项目的价值评估,合理利用相关资源,调整投融资方向、结构和次序,进而优化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

(三)加快整合出版业投融资资源,优化产业链

在国内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很多产业步入稳健的运行轨道,出版业却正处于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阶段。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制定投融资发展规划,整合各种产业资源,强调投融资与产业发展匹配性,合理安排项目配置,开展各项投融资活动;要以投融资项目优化出版业务链,促进传统“编、印、发”和新媒体的互动,实现资源、资金和渠道的共享与利用。

后疫情时期,出版业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尚在消化之中,机遇与矛盾相互交织。整合业界的投融资资源,首先是加强产业联姻,推进产业内外的并购与重组,打造出版产业协作共同体,通过共同体产生化学反应,发挥并购与重组对出版业的引导作用,实现投融资资源的高效运作。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吸收社会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出版业的改制重组、资产租赁、融资融券等业务,并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审慎审批外资参与内容制作和版权进出口,以达到优化出版产业链的目的。

(四)積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助力产业升级

基于资本趋利性的推动,资金往往会依据风险偏好,进入出版产业链的不同领域。出版业要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创新投融资模式,尽可能拓展投融资渠道,借助跨机构、跨行业的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债务型、权益型、混合型等融资工具,多渠道开展投融资活动,提升自身投融资能力,为转型升级打通资金通道。

出版业要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逐步推进版权质押、供应链金融、并购融资等贷款品种,推动知识产权货币化融资,让出版企业利用自身无形资产获得更多投融资机会。针对不同规模的出版企业,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推行差别化定价机制,组织银团贷款,尝试联保联贷等。

出版业要进一步推进多渠道融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不同周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加大债券市场融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永续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支持商业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单次融资体量大的国有出版集团在主板上市;进一步放宽对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指标,从而支持一大批创新性中小出版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引导私募资金流向内容创作、资讯信息、视频直播等小而美的新媒体出版市场。

(五)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评估、担保和风投机制

随着出版业投融资活动日益频繁,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整合多方面资源,搭建出版业投融资平台,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优化知识产权投资、质押、流转和变现等交易环节[4]。具体来说,要建立大数据库,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对著作权、版权、教材租行权、品牌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和价值确认,政府可牵头安排财政资金,通过设立文化企业担保基金、贷款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专门服务于出版企业;要有序吸纳社会资本,引入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出版领域,引导担保公司为中小出版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要借助社群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众筹等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来创新融资方式,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疫情时期,出版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出版业要想更好地发展,还需进一步开拓出版新业态,有效发挥文化先锋的导向作用,增强全民文化素质。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改善出版投融资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系,创新投融资管理模式,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加快行业整合速度,不断创新内容、模式及应用等方面的投融资需求,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实现文化产业向支柱性产业跨越。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 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1-03-13.

[2] 殷克涛.出版投融资与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J].编辑之友,2018(2):50-54.

[3] 刘显福.我国新闻出版企业投融资研究[J].新闻战线,2016(22):57-58.

[4] 杨庆国.新闻出版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制度安排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3):22-27.

作者简介 罗炜,硕士,高级经济师,重庆出版集团财务部副部长、资金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投融资管理。

猜你喜欢
出版业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出版业的互联网思维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品牌,出版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全媒体发展背景下传统出版业中编辑能力的创新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印刷出版业走向服务业?:从媒介市场与营销角度看POD-BOD模式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