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1-05-30 12:40甘慕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外科学人文素养课程思政

甘慕哲

摘  要 在外科学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探讨,不仅是专业育人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外科学教学作用与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人文意识的有效方式。探索课程思政与外科学教学的融合,通过融入课程设计、实验效果分析,提出融合教学的建议,为各高校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外科学;课程思政;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3-0058-02

0  引言

依托专业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融入探索,不仅能够拓宽专业教学育人的空间与方位,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优化育人效果。从本质上来看,探索外科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实现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关键路径。外科学体系本身有着明显的思政内容,包括医德等内容,这就与课程思政的开展有着明显的呼应,能够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恰当的内容支撑。在外科学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能够发挥思政内容对学生价值思想的引领作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灵活性,确保外科学教学中各种要素向育人集聚与优化,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德等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1]。

1  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1.1  教学对象

本研究在开展过程中,以本校2017级临床医院专业3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包括学生30名,其中男生21名,女生9名。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对30名研究对象实施课程教学,总结课程教学的具体效果。

1.2  教学内容设计

在课程思政与外科学融合的理念下,本研究设计六个学时的课程,其中前四个学时为理论课程融合,后两个学时为实践课程融合,确保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效果。具体设计如下。

1.2.1  理论学时设计  在理论学时设计上,主要与外科学中的外科发展史、职业教育以及个人素养教育进行联合,突出各个教育要素中的思政育人功能。

第一学时为外科发展史教学,主要是发掘外科发展史中具有思政要素的内容,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模范人物的事迹,讲述外科发展的思政故事,确保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外科发展史中事迹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医生的职业追求,树立仁爱等理念[2]。

第二学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式、医生的职责等进行教育,通过网络寻找相应的纪录片、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课程绪论内容中对相应素材进行阅读,以真实的事迹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新时代背景下医生的使命”为主题的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

第三学时为外科医生的职业发展教学,围绕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进行思考,并结合当前我国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使命与专业发展方向,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激励。

第四学时主要进行外科医生人文素养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培养人文素养;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案例中总结外科医生人文素养的要点;最后通过师生讨论,得出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1.2.2  实践学时设计  实践学时共包括两个学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座谈交流,进一步深化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引导功能[3]。

第一学时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的观摩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的工作中去思考如何肩负起医生的职责,担当其时代新人的使命。在观摩实践上主要是临床诊疗和手术室,将本班学生划分为10组,每组三名学生,在课程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序观摩与思考。

第二学时与第一学时相衔接,在第一学时结束以后,借助医院会议室,邀请医院外科门诊主任与学生进行座谈,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对学生思想进一步进行引导。

1.3  教学反馈收集方式

本研究的教学反馈收集主要采用访谈+考核的方式,即在课程教学结束以后,通过相应考核内容的设计,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通过与授课教师、学生进行定向访谈,对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

2  教学反馈

从教学具体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96.7%,认为教学非常有意义的比例为100%,认为从教学中获得专业启发与思想启发的比例为100%,详见表1。

从课程考核结果来看,主要涉及专业课程内容(60%)与实践课程内容(40%),学生考试平均成绩为97.44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详见表2。

3  课程实验讨论与反思

3.1  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实验讨论

学生对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满意度与认可度相对较高,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外科学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化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同时能够有效与学生进行课程互动,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4]。在传统的外科学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人文素养,但是培养的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如采用满堂灌等方式,对思政内容的涉及度相对较低,存在点到为止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此外,从本研究的调查来看,部分医学院校在进行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虽然也从课程思政融合的角度出發进行教学,但是由于相关经验不足、与学生互动性偏低等,导致难以将融合之后的课程特色和魅力更好地展现给学生。

此外,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配合,也进一步打通了理实一体的联系,推动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进一步优化理论掌握与实践能力培养[5]。从国内部分医学院外科学的实践教学来看,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缺乏对学生思政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外科学课程实践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政素养的良好机会,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把握,则可以发挥出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共同优化的效果。本研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专业理论和思政两个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反思与总结。

3.2  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实验反思

推动外科学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结合本研究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在进行外科学教学与思政融合过程中应当在结合地方特色、学生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加以重视。

首先,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与融合内容的对应性。从本质上来看,思政课程与外科学课程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关系点的对接,不仅会导致课程内容的突兀,也难以体现出课程思政的特色。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外科学教师要从课程设计环节出发,一方面从外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出发,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思政资源的检索,形成专业课程为引题、思政内容为副题、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实施的路径;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环节完成以后,融合课程内容的呈现也要具有策略性,以此来降低融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干扰,降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此外,在课程思政与外科学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引导学生从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进行相关思政要点的思考与探索,增强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效果。

其次,课程思政与外科学教学的融合,需要做好相关人才保障,这就需要以院校为主体,进行教师人才的培养和跨院系教师合作。思政与外科学的融合一定程度上属于跨学科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素养与能力,为课程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4  结束语

依托外科学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融合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而且能够推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进一步发掘专业课程内容的价值,增强专业课程育人的作用。此外,在外科学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也要明确融合的目标,积极探索育人的创新路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调整,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融合效果的增强。此外,结合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外科学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医德、人文素养等进行培养,并打通外科学课程思政的课内外教学界限,拓宽育人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劉思溟,矫璐璐,刘莉莉,等.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J].中医教育,2020,39(5):49-52.

[2]何光耀,谢貌,刘磊,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162-163.

[3]杨美霞,宋芳,苏燕,等.基础医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内涵的提升[J/OL].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5):54-59.

[4]余皖婉,周晓.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8):52-54.

[5]许宇彪,韦尊,陈盛越,等.外科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4):604-607.

猜你喜欢
外科学人文素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