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合一 拔节生长

2021-05-31 02:47杨娟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培育,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从近两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南京获奖项目案例入手,探讨了成果培育过程中研究与实践的高品质联结关系,以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思中行、行中思、行思合一,在形成优质教学成果的同时,教师得以扩展实践智慧、重拾价值取向,不断走向自我超越。

【关键词】教学成果培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1-0021-04

【作者简介】杨娟,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南京,210012)副园长,一级教师。

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以质量提升为基本导向,通过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实现育人功能。近年来,教学成果奖的组织与评选工作,带动了各地各级教学成果的培育,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了研究性实践的新风尚。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与研究、行动与思想的关系,正逐步走出“两张皮”的割裂现象,以一种开放与融合的姿态走向高品质联结,这有效助推了教师专业能力和优秀品格的不断生长。

一、思中行:扩展实践智慧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卡尔认为,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照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方式完成的机器人式的行为,而是一种有意识地做出的有目的的活动。优秀的教学成果,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精心培育的行动结果,而这种实践持续对研究敞开,通过对问题的发掘与分析、实验与解决等,最终获得对基础教学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实践也因此成为一种有思想、有思路、有思索的行动。

1.基于实践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教学成果培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关系的解放、教学机制的建立、管理评价的落实等成为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而问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陶行知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需要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回归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找出制约儿童学习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困境所在。

教学成果中的问题提出,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既要有高立意,又要有真实践。要分析出普遍问题在学校和班级中的具体表现,找出问题、找准方向,积极寻求问题的突破点,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独特性。以语文教学为例,著名的“吕叔湘之问”揭示了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现状,孙双金校长及其团队在学校“情智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探寻造成语文教学共性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语文教学的三个基点,即儿童性、根基性、经典性,进而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的教育构想。

2.聚焦方案优化。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下简称“奖励条例”)中规定,教学成果奖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在明确了需要聚焦的实践问题后,教学成果的培育重点是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到破解的思路,而“教育教学方案”就是思路的具体外化。纵观前两届南京入选的幼儿园优秀教学成果,无论是综合课程的实践模式,还是单元课程的“链”“网”“云”的设计模式,抑或是田野课程的要素、活动、情境的主题网络,幼儿园聚焦园本课程架构与实施,建立了一套有效而持久的教学方案,集中反映了幼儿园在课程观念、课程实践、课程管理上深刻的探索思路。

当然,方案绝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建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是可操作、可检验的,要将理论思考、研究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因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教育情境都是千变万化的鲜活场域,教师要在班级实验田中,努力从实践者变为探究者和研究者。依据教育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实践,不断追求方案的合理性和适切性,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更广泛范围内的经验共享创造可能。

3.体现实验精神。

教学成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体现着一定的实践厚度和育人价值,是学校几代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的成果。奖励条例和评审工作安排中指出,国家级教学成果须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特等奖教学成果应经过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归根结底,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效果良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而且是充分的、持续的实践,因而学校教师必须秉持对教育的真挚情怀与责任使命,以一种坚持不懈、潜心研思、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将课程改革的思想内化为一种集体的自觉行动。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历经35年,一以贯之地将“综合”理念转变为实践,确立了“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模式;南京市鼓楼幼儿园30年做到了对陈鹤琴思想的守根与创新,让单元教学永葆活力;南京市琅玡路小学的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经过30年的不懈探索,不断丰富小主人的教育目标,将实验精神进行到底。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热爱可抵岁月长”,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积蓄前行的力量,让理想之花绚丽绽放。

二、行中思:重拾价值关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是最高价值。儿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教学成果奖给出了鲜明的价值引导,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坚守教育的最初信念,回到教学的育人主题,关注儿童主体的生存状态,创造儿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生活。这种教育信念的建立,不是凭空捏造的空洞理论,而是镶嵌在行动过程中的一种可亲、可行、可见的实践理论。

1.重温与理解。

为了顺应改革的浪潮,很多时候我们会戴上理论的高帽,但如果缺少实践层面的检验落实,仅仅停留在口头说的、纸上写的,行动与思想就很容易背道而馳。教学成果的培育,要求我们运用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对理论思想、教育本质以及实践历史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系统回顾与梳理,深度考察其中的综合要素及多种关系,努力理解和把握教学的本质与意义,力图做到“温故而知新”。以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为例,该成果以创始人陈鹤琴思想为指导,全面回顾了“活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与实践体系,并对幼儿园课程实验研究的历史做了清晰的梳理。此时,学校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法”“幼童本位”“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理论的理解方式,已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本,而是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在重温中自然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移情式的理解中获得对活教育思想的真切体悟,这样更能促进理论的内化与修正,更能准确把握单元课程的思想精髓。

2.反思与建构。

教学成果的培育,是带领教师通向“解放”、实现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机械传递文化的教育者,教师在教学成果的培育过程中开展的是一场“有心”的行动,他们有机会从多重视野去把握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学理念、策略方法、应用效果等进行分析总结、审思批判,重新构建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新认识与新思想。譬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传承和发展斯霞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何将“童心母爱”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场域之中。通过对“爱的教育”的深度解读和对已有课程教学过程的解构,在对原有内隐理论和行动方案的修正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教与学的方式,重新构建出富有个性的“爱的课堂”理论,不断寻求教与学在爱的教育中的完整和谐统一。

三、行思融通: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发展的本质在于自我超越。实践是活的源头,而思想的充实、观念的更新,能够让实践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活水”,让教师的职业生活得到更多的滋养。教学成果的培育,创造了理论与实践对话的广阔平台,提供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审视教学实践的机会。在教学成果总结和提练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智库的思想力量,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論修养,在行思合一中实现对实践的透彻理解与整合创造。教师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不断更新理念、超越自我。

1.对话启智,寻求意义联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成果的培育过程是理论与实际不断对话的过程,是行思融通的过程。除了学校和一线教师的主体力量外,成果也离不开研究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培育。他们凭借开阔的前沿教育视野、敏锐的教育问题意识、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与教育实践者组成发展共同体,并肩驶向优秀教学成果的彼岸。在这场对话中,学校教师与理论专家以平等、接纳、开放、合作的态度,进行着思想、观点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

叶澜教授曾用“研究性变革实践”来形容教育变革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的交互状态。只有深入实践,教育理论才能彰显其深度和生命力,发挥对实践的引领价值;只有不断触摸理论,教育实践变革才能保持其广度与内在气质,创生出更丰富的教育理论。教学成果培育的过程便是如此,它让理论研究者有机会走出象牙塔的桎梏,亲近实践,真实感受实践泥土的清新与芬芳;让教育实践者有机会从理论学者的身上获得关于教学的新观点、新思考,不断发展和创造情境知识,将实践理论化。这犹如一场未带地图的冒险之旅,教师与理论专家在审思、交流中,不断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

2.思想凝合,激发创造思维。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反思与研究。一方面要秉持一贯的实验精神,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跳出传统思维,形成独特的新认识和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问题的综合解决中,把握变化之中的不变规律,揭示内在机制,创生相关理论,从而富有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实践与理论融合、行动与研究并行的专业发展之路。

教学成果根植于研究性实践的肥沃土壤,其从根本上要求思想与行动的创新,因而原创性、前瞻性、时代性的思路对于优秀教学成果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学成果要从学校深厚的文化与课程历史出发,立足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瞄准教育发展的前沿态势,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大思维、大格局。“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基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外语大课程”“培智学校双业一体课程模式”“点燃儿童思维的场景学习”等成果都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探索过程之上的高见、独见、远见,实现了在理论、实践、制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3.故事表达,锻造专业品格。

教学成果的总结过程,就是写好故事的过程。这里的故事,包含发生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的各类可靠的事实、真实的数据以及鲜活的案例,它既是成果培育的重要证据,为成果的提炼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丰富的素材,同时又是成果故事的灵魂所在,背后隐藏着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所裹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认同。

如何写好教学成果故事,这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是逻辑性,要将研究思路、成果内容、佐证材料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组合起来,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保证思路畅通、条理清晰,“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三者之间要体现内在的逻辑性;二是科学性,文本表达方式要使用科学的术语,注重表述的规范与严密,观点简明练达,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清晰揭示实践过程的机制原理、环节要素、结构关系等;三是独创性,每一项成果都是自身思想的凝聚,都源自真实而独特的实践世界。教师要努力提高对教学成果的提炼能力,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和观点来表达思想,创造自己的句子。

总之,在教学成果培育的这场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理论思想与实践行动犹如枝叶与树根的关系,呈现出彼此滋养、交融与共、和合共生的良好姿态,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与成长机遇。他们正以向上的力量,一路向前,努力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不断享受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