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和协同育人

2021-05-31 17:30杨斌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校

杨斌

摘   要: 在協同育人的视角下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对于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有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并不是指专门的思政学科,而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指导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爱国情感,将自身能力的增强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多方面的思政指导能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将思政课程无形地融入多门学科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部分高校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思政教学还没有做到位,需要从多方面计划开展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

一、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意义

高校开展非专业思政课程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对学生的三观及政治思想进行更好的教育。专业的思政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知识,让学生对我国的政治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专业的思政课程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因为课程较枯燥,专业性过强,加上教师专业能力对思政课程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课程思政教学是在不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课程思政工作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一直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政思想水平。为保证思政教育质量,课程思政工作作为思政教育工作中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已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非专业思政课程在教导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工作范围,更好地完善思政工作,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1](125-128)。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的三观和思想政治观念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良好的引导。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虽然专业课程主要教授的是专业知识,但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中,协调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协同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三观”及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各科课程不断协调合作发展,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全方位育人效果,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不仅需要通过专门的思政教育课进行教学,还需要在众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以专业的思政教育课程作为主要核心,思政教育选修课及非思政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辅助,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日常生活与思想进步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17-21)。

(三)学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具有长期性。

伴随着学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和思考,协同育人教育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开始融合,协调探索不同课程与思政教育工作,寻找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更好方式,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然科学进行融合,在科学技术教育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创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编入更多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明确了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强调每门课程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责任,由此明确了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还是其他学科开展的基础工作,对高校非思政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了更明确的目标,协调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三、一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开展协同育人理念及课程思政工作,对课程思政开展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在非思政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自觉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课程开展与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太大关系,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各抓一块、点状分布,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在实际实施中,虽然有的教师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但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组织,缺少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导致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入不顺利,教学效果也不显著。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更大挑战,高校如果不创新课程思政工作,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程思政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课程思政工作只有符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3](82-84)。

四、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及思路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必须遵循政治性原则、同向同行原则及实事求是原则。政治性原则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向同行原则是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价值导向,保证工作开展期间的执行效果与标准协调一致;实事求是原则根据时代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课程思政工作计划,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质量[7](11-13)。

课程思政工作的思路是以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目的为基础,制订更详细周密的计划,将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作为重点,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及实现课程思政的计划作为思路方向。在协同育人视角下有计划地开展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7](11-13)。

五、协同育人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一)完善协同育人系统。

虽然课程思政工作可以在不同专业的学科中开展,但是不同课程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详细地计划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不同课程结合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深入探究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逻辑及融合方式,研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各科教师与专业思政教师要进行交流,明确思政元素与各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结合先进的技术及思想,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工作效率,达到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推进协同育人理念不断发展[4](133-135)。

(二)有计划地实现课程思政工作。

课程思政工作不仅是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还是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之间的协调。高校要弥补课程存在的不足,改正思政课程的缺点,通过营造思政课程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思政课程改善的情况下,课程思政工作同样需要改善,高校引导学生思想,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安排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

(三)明确课程思政方向。

高校要深入探究课程思政工作,明确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方向,根據高校开设专业及各类课程实际情况,制订适合的课程思政工作计划。高校要对教师教学制订统一的目标,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规范各类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核查教师选用的素材和知识点,保证教学质量,明确教学依据的相关制度,展示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在课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上,应制订相应的效绩考核标准,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质量,保证教师的教学内容依据可靠的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产生有利影响[5](136-137)。

(四)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方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增多,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高校在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段,使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有更充分的了解,提高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仅使教师更容易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而且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有益的课程思政工作方式[6](95-98)。

六、结语

高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特点,在协同育人视角下更深入地探究课程思政工作,在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质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族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1).

[2]顾恩平.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3]杨娜.课程思政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实践方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33(05).

[4]吴桂英.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思考与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5).

[5]梁荣相.“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

[6]郑文文.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2).

[7]刘子瑜.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3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