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模式下的工程教育拔尖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2021-05-31 18:05张艳丽张磊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张艳丽 张磊

摘   要: 本文说明科教协同模式、工程教育拔尖人才及基于此进行的浸润式培养与评价工作,通过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闭环,为当前科教协同模式下工程教育拔尖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 科教协同模式   工程教育拔尖人才   评价体系

一、概念界定

为更好地分析和阐述本文相关术语,现阐述如下:

首先,科教协同模式是指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集中优势,将教育教学资源与科技创新,包括自媒体、小众传播、人工智能泛雅平台等有机融合,通过发挥优势、融合创新的方式加大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与提高评价层次。

其次,工程教育拔尖人才是指理论知识系统扎实、实践技能多样灵活、岗位迁移能力及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通过多学科、跨学科转化拥有一定非常规能力,符合社会和岗位需要的高校学生。

最后,浸润式培养策略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来自工作实际、企业实际、项目实际的资源,将资源有针对性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的全包围式场域,通过熏陶、“染色”的方式影响学生,塑造、评价学生,让学生浸润在这种场域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与提升,既打破理实两层皮、职场与校园相脱节的困境,又对教育、教学、科研进行全方位的“理实融合”式整合重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浸润式”塑造。

二、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与评价

人才培养规格需要通过有价值的课程浸润培养及有效的培养目标评价进行检验,这是从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必须明确如何设计有效的各类目标。为更好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现从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项目完成目标等角度设计评价:

首先,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开发调研项目的能力;5.培养学生陈述调研报告的能力;6.培养学生评估取舍调研工作结果的能力。其次,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及团队合作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商能力;5.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再次,专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制订计划与实施的能力;2.培养学生管理决策并实施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4.培养学生根据工作实际问题进行管理计划、协调、控制的能力;5.培养学领导与指挥团队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最后,项目完成目标:1.完善某具体的项目分析与设计;2.运用所学知识定义问题、解决问题,撰写相关论文、分析报告、管理制度、岗位说明书、调研报告等。

综上,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与考评中必须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专业素养与技能方面的协调发展。当然,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程的整体运行保障。为更好地从培养目标角度保障工程教育拔尖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工作,必須关注培养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效果。因此,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评价只有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石上才能开花结果。

三、基于科教协同模式的应用型课程设计与评价

应用型课程的整体设计要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结合工作任务的流程融合知识、锻炼技能、提高素养,在此过程中将教育教学资源与科技创新,包括自媒体、小众传播、人工智能泛雅平台等与课程项目有机融合,通过发挥优势、融合创新的方式加大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与提高评价层次。这正是科教协同模式给应用型课程建设带来的质的保障。依托科教协同模式,在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将应用型课程设计融入完整的工作典型事件,形成完整的工作内线,促成项目与知识的有机融合。

首先,教学理念的设计与评价。在理念设计层面,需要设计以岗位职能力为核心、深化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课程。提炼课程主要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应的核心能力,结合行业与企业实际需求,分解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真实的工作任务带入教学,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通过学习需求、策划、实施、评估知识与操作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在评价方面,基于“三化”原则进行评价反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的职业性、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因素,紧密结合岗位能力考核要求,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达到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效果,并将课程在每个情境下的设计具体化,将不同侧重的实践项目加入其中,保障理实融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开展双基测试,其中口试与笔试互为补充,也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沙龙活动及技能竞赛活动。在每次课程实施过程中,在遵循以上基本设计评价思路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并提前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提炼重点与难点实施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掌握相关知识点、技能点、竞赛点。

其次,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方面:打破课程传统章节理论篇与实务篇的讲授,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的划分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并通过各类课堂的使用再现情境,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与掌握知识。提炼不同组织类型的工作过程,将具体的项目融入其中,在对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核心能力为抓手、以相关业务操作为主要流程、以具体任务为驱动,根据学情设计课堂活动,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融合性。结合新修订的课程大纲,将以往“了解、理解、掌握”的常规学科化知识体系融入按照项目划分的行动体系课程设计中,并通过开课说明中的重难点掌握方式在课堂上、课堂下灵活学习与掌握,既满足知识体系的规范与完整,又根据行动体系的建设解决实际活动中的问题。以上都通过具体的节次划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以往教学规范中的层次化要求,并通过教案、板书、具体教学实施过程的讲练互动,将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融合。评价方面:建立以实践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以评价课程是否开发相应的课程团队、是否以团队为带动、是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托、是否形成专业的课程群、是否鼓励学生将课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要关注的是,在评价已开发的项目是否符合标准时,需要关注其能否多样化地帮助学生团队迅速成长。通过跨界课堂的使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团队分工实现有针对性、有差别性的学习与成长,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及团队意识。

最后,项目实践团队的评价。应用型课程的设计,必须带出课程实践的队伍,这是对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能否获得项目资源能力的评价。在培育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已有的和新开发的社会组织关系,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促进学生团队、教学团队、课程的深入发展。为了更好地增强项目团队实践评价的有效性,需要调动各界力量,将更多的科技力量与教育力量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应用与实践,帮助课程能够在组织学生学习、组建团队成长、跨界课堂应用、项目综合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并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供有力佐证,同时带动相关课程群的建设与发展。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团队的培育与后备力量的建设问题。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实践团队等形式,融合各类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体认中分析与解决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用综合的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巩固专业知识。鼓励在实践中探索意识突出的团队积极发展成为创业团队,并不断发展,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

四、人才培养的配套资源建设与评价

科教协同模式更多地将科技力量与教育教学力量有机整合,共同促成对工程教育拔尖人才的全方位科学评价。从系统性评价角度考虑,需要考量配套在人才培养目标與应用型课程改革“周围”的各类资源的质与量。

首先,关注对双师团的评价。在浸润式工程教育拔尖人才培养上,融入科技力量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属于“周围”资源的重要内容。应用型课程因特殊性,在实施育人时不能单纯地套用纯技能成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应着重强调过程性的阶段考核及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改善方面的业绩。当然,在结合实践进行过程性考核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单纯地将学生实践定格在简单接触或基本熟悉的框架下。需要教师与学生同在工作间,同在办公室,成为职场的新伙伴,师生之间在专业技能、工作技巧、理论知识等方面交流切磋,不断规范职场行为,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不断巩固专业技能,真正将文案、调研报告、专利设计等成果真实转化为改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实际力量。通过引导形成较合理的师资结构,即涵盖中高级职称系列梯队、内外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结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其中,35周岁教师应该占主体,同时涵盖部分青年教师及外聘专任骨干教师,努力建成梯队结构优势明显的人才库资源。同时,伴随课程建设,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在科研、实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获得硕果。

其次,教辅资源建设与应用评价。在进行工程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否具有规范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特征,还要在教学中结合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方式深入整合,侧重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技能的应用性。在结合项目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边实际案例建设校本教材。在教材后续建设与开发中,应主要考虑开发结合实际的应用型教材及校本教材,并将此内容作为评价教材质量的关键指标点。在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评价方面,应主要评价实训室、跨界课堂等多媒介的场所。具有综合化、科技化、多功能的实训室能够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实践场所及真实项目的来源。同时,伴随项目的开展,既可以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该实训室完成相关的课前课后任务及实践项目。实训室既可以面向校内外承接相关的业务,实现项目的承接与训练,满足课程训练与授课需要,又可以帮助学生真实体验工作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实践。当然,在实施场合的评价中,要考量课程发生地点对课程评价的作用,为更好地实现科技力量与现代教学资源的融合,可以着重应用三种课堂,根据课程的教学设计情况,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岗位实际及企业与学生情况,在融入相关的真实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及工作流程需要,融合使用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与跨界课堂。同时根据各类型课堂的特点,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多边互动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除去常规线下资源建设与评价之外,网络教学与培育资源的建设与评价也应是另一个主要方面。为应用型课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将教学材料、微课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资源上传到网站上,并开展一定课时的录课工作,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终端等载体观看、查阅课程建设情况,掌握各种学习信息及资源。具体而言,如:在评价课程使用移动终端类软件的效果方面,为了更好地联系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通过微信好友等网络共享平台实施积极的交流互动,通过在线留言、邮件往来等形式,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在评价各电子媒介资源应用方面,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教学资源,包括各类课件、视频、音频等,并鼓励教师积极使用新颖的电子媒介化教学形式进行授课。在评价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方面,评价课程组教师推进网络平台资源进度与效果,是否及时通过后台维护向学生开放,是否合理设计开放的周期与时间,是否上传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考核方案、课件、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是否引导学生自觉在网上学习,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等。

五、结语

科教协同模式下的工程教育拔尖人才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以动态发展的态势不断进步,从实践、学科理论体系的多重领域不断整合与提炼,需要参与其中的教育教学、配套服务等多方面的共同评价与研究。依托科教协同模式的育人过程为实现良好的效果评价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与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8):168-169.

[2]钱昌俊.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学校在线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探索与观察,2020(6):94-95.

[3]刘薇.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7):16-17.

[4]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2-86.

[5]沈娜.课程评价的现状、特征及价值转向[J].教学与管理,2018(2):4-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科教协同模式的高校工程教育拔尖人才“浸润式”培养策略研究(编号:GJB1320391)。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