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

2021-05-31 18:27卢茂龙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卢茂龙

摘   要: 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关系采取重构的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教育和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主要有:学生、教师、所属主体、制度等。使传统课程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传统课程制度大众传播模式完全被颠覆,构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价值观,并且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对程序实行规范化处理,从制度上为课程的知识产权、符号多元化、传播渠道、融合技术、能力提供保障。

关键词: 媒介融合   高校课程教学   评价机制设计

目前,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中,既充满机遇,又是一项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不断变化和面临挑战的过程中,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改变之下,不仅经济发展发生明显的改变,科学技术也同样如此,促進了媒介融合的生成与不断发展,从而信息的产生的影响得以增强。媒介融合使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处于困境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构建全新教育发展模式

在人类历史滚滚车轮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部分,同时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即使在当今社会同样如此。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生产力的含义不断变化,“生产力”一词已经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再只是指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科学技术、信息化等诸多部分的整合,其中信息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如同原子弹一般。这种单一化的信息模式在当今时代科技技术不断融合发展之下,即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具体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条件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实际需求为重要导向,使内容得到融合、网络得到融合、终端得到融合形成的媒介形态的深化过程。

媒介融合不仅指单一化的传播问题,而且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媒介融合使民主政治进程加快,扁平化的民主管理模式迅速生成,人们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实现了多样化,有限性得到了相应的强化;其次,媒介融合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效果[1](147-150)。因此,不仅媒介融合得到拓展,还使财政资源得到很好的重新配置,实体金融和网络金融的共同进行,使经济迅速成长,如支付方式更方便快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应用的是网络支付、移动端支付等。最后,媒介融合使技术革新脚步加快,不仅带来了便捷性,还使安全得到了相应的保证,使合作双方都能够信赖。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面临的挑战

首先,媒介融合给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带来的挑战,主要源自学生,高校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依然采取大众化传播理念,对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进行设计、建设,主要强调传播者在其中体现的主导地位[2](49-51)。因为学生在此种情况下,如同医生眼里的患者一样,对所有事物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效果相对较好。但是对于年轻学生而言,传统课程已经不再适用,传统课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备受争议,因为以往学生接受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年轻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传播方式、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新的一代,必须标新立异,充分彰显个性,以此与父母及年长者进行区分。网络传播模式迅速转变以后,正经历传播模式、编码解码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逐渐趋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另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模式,网络和终端融合越来越明显,并且传播速度非常快,程度越来越深化,同时实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三种方式,逐渐呈现出融合趋势[3]。在智能设备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部分设备非常容易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目前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融合型方向,但是这样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非常少,大部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都是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的翻版,本质上并没有明显不同,只是载体存在部分差异。纸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直接转换为电子版,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只是传统课程评价方式的再现而已。

其次,媒介融合对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面对媒介融合方式,教师存在一定的惰性[3]。实际上,惰性存在于每个人,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通常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要对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一定的突破与创新,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对以往理念进行突破与创新,产生阻力的重要原因是惰性。因此,部分教师,包括年轻教师,不愿意对媒介融合课程教学评价机制,采取主动尝试的方式。教师缺乏对媒介融合有关理念和技术的认知。如果向一名普通教师提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是什么?那么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一直都是那样,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理念还处于相对比较模糊的状态,对新环境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的含义和内容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部分教师仅仅认为对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即可。绝对不只是针对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而已,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的必要性调整[4](37-44)。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总是比较落后一拍,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现阶段,自上而下实行资源共享模式,但是这仅仅是利用网络技术得到的成果,并不是与媒介融合相适应得到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的成果。对高校而言,媒介融合既是一项陌生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又是无法预知的巨大考验。媒介融合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不只是载体融合问题、教学方法、信息符号等,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内容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面临非常大的考验[5](104-108)。

最后,媒介融合对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的冲击力非常大,媒介融合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影响非常明显,政策性产生的影响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媒介融合在政策制度方面的发展正遭遇瓶颈。虽然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每三五年都会根据实际发展具体情况进行重新修订和设计,但是媒介融合发展经历一定时间以后,课程制度会进行相应的设计,无法否认的是,每一个政策制度都是陈陈相因、萧规曹随的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同样发生此种现象,对发展产生制约。首先,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有关方面的制度,阻碍学校与教师各方面的理念创新,尤其当下新发生的事物和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其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会对人财物的配置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效果,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主要以文字为符号内容,只要学校与教师能够花费足够的精力开展有关方面的工作,都能够处理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育评价机制设计。媒介融合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并非单一化的模式,而是多种多样化的方式[6](76)。因此,此类内容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有丰富的设备资源,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做好具体保障工作。目前,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还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和支持,高校在开展有关工作过程中无法得到确切的保证。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重建的可能性

上述部分已经探讨了媒介融合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对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人们感受到的各种变化,另一方面则以非常隐性存在的方式,不容易被轻易知道,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中的制度就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效果已经无法估计。因此,要想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构建适应媒介融合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制度[7](206-207)。

第一,要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制度理念进行颠覆。从人类前进的历程来看,人类信息主要应用于交流,对思想进行有效的传播,并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通常认为,人际传播是双向性的,同时不断循环,大众传播的方式则是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网络通常被认为重双向循环模式,但是这两种循环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人际传播过程中的双向循环模式采取的是面对面方式,网络传播不仅涵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还涵盖非面对面的交流模式,交流方式可以在现场,也可以不在现场。因此,传播模式既不会受到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又不会对人类思维产生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步构建的,需要树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理念,使其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如何做到适应媒介融合。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主要很好地体现价值观,如果没有实际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支撑,那么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丝毫意义。采取理念化的方式,并不是单一化的制度理念,而是制度理念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坐标,然后根据确定的坐标,有效开展相应的活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在价值观方面的体现相对较为复杂,不仅要充分体现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的价值延续,还要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很好地展现。不仅要确立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中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还要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媒介融合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对融合传播的引导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但要保持大众传播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优势,如整体性和独特性,还要重点突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以网络传播作为载体,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常良好的新颖性。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必须保证其适和融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化地开展,以及规范化地执行,使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以往的局限性进行突破与创新,最终使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总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改变社会的发展模式,对高校课程有关成员,如教师、学生、所属主体及制度,都产生非常大的冲击与挑战。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与媒介融合主要存在的关系是控制与反控制,所以需要对传统思维和制度实行突破,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很好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从慕课走向智慧课堂——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高校课程模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2]陈涵,罗梦.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上旬),2014(8).

[3]陈涵,罗梦.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2014,3(22).

[4]刘成新,罗灵燕.生活、职业与学业:移动时代的场景化学习活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6).

[5]李炜,袁爱中.媒介社会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

[6]王瑶.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新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J].教育艺术,2020(5).

[7]刘霞.5G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传播实践教学的途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