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投资便利化问题及对策

2021-05-31 18:30周平何佳
新西部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江市内江开区

周平 何佳

协同改革先行区是四川省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推动全省进一步开放转型的自主创新之举。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作为首批7个协同改革先行区之一,既面临协同改革投资便利化的机遇,又受到自身尚存问题的挑战。针对目前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面临的区域协同发展不足、行政审批效率有待提高、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人才引进力度不够问题,建议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建立背景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2019年7月8日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6+1”总体方案》,内江市正式成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2019年9月29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正式揭牌。

战略定位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等7个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涵盖内江经开区片区、市中区城南新区片区、内江高新区片区三个片区,总面积132.33平方公里。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战略定位为:围绕四川省委支持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的要求,努力将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成为成渝协同发展,产业配套互补共赢、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捷共享、改革开放协同联动、协作机制高效顺畅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内江市协同改革先行区概况

(一)内江经开区概况

1992年内江经开区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开发区正式批准成立,2013年内江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内江经开区总规划面积74.9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6平方公里。内江经开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四川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和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内江经开区现已形成机械汽配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等“3+1”特色产业集群。

2019年,内江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建筑业增加值增长8.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0%;社會消费品零售增长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547元、16842元,分别增长9.1%、10%;城镇化率提高0.7个百分点。2020年1-6月,内江经开区新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65.8亿元。

(二)内江高新区概况

2014年内江高新区正式成立,并与同年成功创建成为四川省省级高新区,2017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江高新区是内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阵地。内江高新区按照“一区三园”的方式组建,分别由白马园区、高桥园区和隆昌园区组成,核心区51平方公里。高新区白马园区是高新技术生产型企业集聚地,主要引进生产制造类实体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高新区高桥园区为科教园区,主要布局科技服务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高新区隆昌园区是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科技工业发展区。2018年1月1日内江高新区按托管模式正式运行,托管总面积50.8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0.43平方公里,规划非城市用地30.4平方公里。

2020年1-6月,内江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高于内江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1位。

(三)城南新区概况

2013年底,内江市委、市政府将城南新区交由市中区自主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城南新区依托川南城际铁路,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商业综合体、新型城市会客厅、高端居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康养产业、旅游产业,打造高铁站前经济圈。

投资便利化障碍分析

(一)区域协同发展不足

内江地处成渝城市群发展带、云贵—陕甘南北大通道发展轴、川南经济区“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会点,[1]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四川省委赋予内江市的区域定位是“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内江市积极融入川南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四川省战略部署。2019年,内江市正式成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成渝发展区域协同作用进一步强化。

目前,内江市境内10条铁路(高铁)+12条高速公路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快形成,特别是与成都天府新区新机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川南泸州港建成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能实现与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水、陆、空对接,从而形成更加便利的开放通道。但是在经济合作交流、产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共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内江正着力将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但却很少与成渝两市以及川南各市进行区域协同经济交流,没有做到产业资源共享合力发展。据内江市政府发布的经济信息,2020年内江市仅仅参加了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深化合作对接活动,而“四新一大”产业则没有消息。

(二)行政审批效率有待提高

规范优化和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通投资项目落地实施“最后一公里”、降低交易成本、激发自贸区协同改革区投资活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内江市已经开展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放权赋能,协同改革先行区管委会同步承接省政府授权事项142项、市政府授权事项219项、区政府划转事项258项。但是内江市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与自贸区协同改革区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审批事项多、环节多、报件多、收费多,审批周期长,审批效率不高;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待提升,重复申报、重复审查、互为前置的问题比较突出。就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问题,内江市政协已经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企业信用体系是政府招商引资、行政审批、企业信用贷款的基础。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2019年底,四川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天府信用通平台)正式发布上线。据了解,目前内江市在提供金融服务时甚少用到此平台。同时,内江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各县(市、区)、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才刚启动。

(四)人才引进力度不够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可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扩大投资。目前内江市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具体政策是,对于海内外高层次紧缺人才,知识产权可折算为技术股份,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对于电商企業用人的具体政策是,与内江市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三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一年以上,给予每人5-10万元奖励(分三年平均拨付)。

从现有的内江市人才引进政策来看,内江市的人才引进力度还远远不够。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引进渠道狭窄、引进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难以引进来高端人才。

(2)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奖励政策没有针对性,无法满足高端人才的具体需求。

(3)对中低端人才的奖励措施力度较小,缺乏吸引力。

(4)缺少综合性的人才供需平台,企业和人才的需求信息交流受到制约,双方难以通过供需平台进行双向选择。

推进投资便利化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找准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的发展定位,把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自贸区建设工作,积极融入省、市自贸区各级招商引资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对接工作。依据内江市“四新一大”工业发展主攻方向,筛选重点区域重点商客,精准招商,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构建自贸区投资信息与交流和查询平台,形成自贸区信息共享优势,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的诸多问题严重地削减了自贸区协同改革区改革红利,降低了投资效率,需要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以解决。首先,通过授权、委托、下放等方式,加大市级行政许可下放事项,赋予自贸区协同改革区更多自主权,做好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省级管理事项的承接。其次,搭建自贸区协同改革区投资项目审批平台,推进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非涉密部门系统的在线平台融合,逐步实现在线平台统一管理,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投资项目全过程在线监管。最后,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不间断”的跟踪服务,实现企业服务“一对一”机制,落实投资项目促建责任清单。

(三)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是内江协同改革区投资便利化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没有企业信用体系基础,审批承诺制改革可能流于形式,企业信用贷款难、额度小问题依然存在,融资难现状难以扭转。[2]内江市应借助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立的机会,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大对守信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园区企业融资能力。具体来说,内江市在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过程中,依托四川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各级银行机构,加强企业信用数据归集和共享,促进区内企业投融资的开展。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是内江市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区投资便利化的重要前提。内江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经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优质的人才环境推动企业投资创新发展。首先,内江市要制定全面的人才政策,形成覆盖各类别、各层次人才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其次,建立综合性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企业和人才的需求信息交流,加大对内江城市以及企业的推荐力度,吸引各层次人才落户。再次,对于高端人才引进奖励政策要有针对性,对高端人才引进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建议可以具体落实高端人才及其亲属享受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待遇。最后,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对企业内部人才培育工作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企业内部人才培训工作,助力企业创新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玲.扬帆启航,内江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N].内江日报,2019-08-06(01,02).

[2]李庆亮.中小城市营商环境优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中国物价,2019,(10):18-19.

作者简介

周 平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区域经济

何 佳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国际金融

猜你喜欢
内江市内江开区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京津携手推出国家级经开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马波、余先河对内江市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5G+”为湖南发展赋能
湘潭经开区三所学校开工建设
我和爸爸
The Inequa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between Minority Groups and Majority Group in China
内江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状况研究
共同推动内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广州南沙经开区三大地均指标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