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芽破土

2021-05-31 10:33曹彦君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曲线专利数据库

曹彦君

知识产权的赛道,在国内正得到重视。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为140万件,是美国主管部门收到的申请量的两倍以上。国际专利方面,当年中国提交了近6万件申请,20年内增长了200倍,超越美国,成为了国际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

2007年,智慧芽在该赛道鲜为人知时即入场,今年3月,公司获得来自腾讯和软银3亿美元的E轮融资,成为2020年以来SaaS行业最大一笔融资。

30分钟的视频会议中,智慧芽创始人兼CEO张济徽、联合创始人关典在简短介绍后,孙正义就表达了投资意愿,并强调智慧芽一定要接受软银的资金。

屏幕对面戴着黑框眼镜的孙正义,对张济徽和关典说,知识产权是个好赛道,软银打算投资,希望他们可以专注业务拓展,不用再向投资人一遍遍展示商业模式了。

2011年,智慧芽以全球专利数据库产品切入中国市场,并推出围绕专利流程的管理工具,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2013年开始,智慧芽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之后的5年,每年销售额都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4年起,保持着平均每年一笔融资的节奏。

智慧芽已经在客户和数据源两方面建立起了规模优势:在全球拥有超1万家客户,国内客户有中科院、小鹏汽车、大疆、药明康德、商汤科技等,国际客户有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陶氏化学、戴森、Spotify等;覆盖116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积累超过1.5亿专利数据,1.7亿化学结构数据,400万篇科技文献等。

关典表示,知识产权只是智慧芽的第一曲线,目前正着力打造第二曲线:科创情报。在專利情报的基础上,增加了论文、期刊、科技新闻、财务数据等更多的数据源。此外,基于不同行业的需求,智慧芽还在生物医药、化学等行业建立了垂直领域数据库。

围绕创新与知识产权,智慧芽已推出一系列产品:PatSnap 全球专利数据库、Innosnap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Insights 英策专利分析系统、 Discovery 创新情报系统、 Life Science 系列数据库等。

关典透露,智慧芽尚未盈利,营收规模在数亿元人民币,其中90%的营收来自SaaS服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国内的营收约占一半,剩下的客户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

事实上,在快速增长之前,智慧芽经过了长达5年的蛰伏期。

早期国内没有人重视专利,智慧芽作为率先开拓该模式的企业,需要漫长的周期来打磨产品,在市场推广中也屡屡碰壁。

关典感慨道,不同于to C企业,模式很快能得到市场验证;做to B的SaaS产品,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

所幸,14年深耕,这颗“芽”破土而出。

打磨产品

我和Jeffrey(智慧芽创始人兼CEO张济徽)是在新加坡共同创业的。我们都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他比我早两届,我们先后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培养科技创业者的项目,可以全额奖学金去硅谷。我去了斯坦福大学,Jeffrey去了沃顿商学院,一边学创业相关的东西,一边在当地创业公司实习。

2007年,Jeffrey从硅谷回到新加坡,创立了智慧芽。我毕业之后加入,当时团队总共三四个人,只有产品雏形,没有客户。

Jeffrey做产品,我负责商务。我们在苏州请了两个开发人员,租在一个家乐福商场楼上的公寓里,房间里只有一个破旧的床垫,一张桌子,还有一堆服务器在运转,他们就在那里办公。我在新加坡,负责打电话找客户。三个月后,我们回苏州加入了他们。

2010年,智慧芽融到了第一笔钱,我们拿着产品原型,找到了一个很有经验的投资人,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天使基金,投了我们100多万新币。

拿到这笔融资后的大半年,我们很“嗨”,开始招人、建团队,同时去敲一些B端客户的门。

团队只有几个人的时候,没有什么开销,每个人拿的工资都很低。但一下子招了四五十人之后,有了真正的压力:每个月都要发工资,钱烧得很快,产品又磨了很久,一直在推迟。

前期数据的累积和沉淀尤为艰难。我们负担不起优质的数据供应商,只能靠自己找。最早的一批数据,是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BBS上,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来的。但数据质量不好,就要自己想办法清洗。

我们慢慢发现,做数据库产品的门槛真的很高,因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积累好数据,这也是为什么行业中基本没有竞争对手。

即使在有资源的情况下,要打磨一款专业的数据信息产品,没有三五年也是不可能的。刚开始创业时我们不懂,本来觉得两三年就可以成功,结果连产品都没有出来。

当时在硅谷最流行的是社交媒体,比如Facebook、MySpace、YouTube,这些to C的创业公司,两三年就崛起了,且估值巨高。没想到做 to B那么难,进展距离我们的期望值有点远。

我和Jeffrey也会偶尔互相抱怨,我说他产品一直做不出来,客户不买;他会抱怨我销售能力不行:好的销售什么东西都能卖,为什么卖不掉?

大数据加工厂

2011年,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只能裁员。从四五十个人裁到10人。我们管理层的工资减半,还要和剩下的员工商量,能不能工资减20%?当时大家都很支持,希望公司尽量维持久一点。

那是智慧芽最艰难的时候,我们觉得公司随时会死掉。所以我们又找到天使投资人,追加了投资,他在智慧芽的占股很大,现在应该赚了几百倍。

打开市场

2012年底,智慧芽的产品终于做出来了,压力转到销售端。

我们早期的销售方式很原始,我给新加坡知识产权律师一个个打电话,他们帮客户申请专利或打官司时要做分析、用数据,对我们的产品是有刚需的。

当时在国外也有同类产品,但我们认为智慧芽的产品功能更好、更便宜。打了两三个月电话,没有收获任何一家客户,才发现律师们不太愿意花钱。

回国后,我们试过to C业务,将产品挂到网上,按使用周期定价99美元到299美元不等,每天卖一个或两个账号,一个月的业绩只有十几单,就这样做了一年,非常惨淡。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非标的定制服务,比如有一些高校教授做研究,需要专利数据,我们就把数据整理好打包给他们,每单价格在5万到10万新币。

2013年出现的一个契机,让智慧芽战略性地调转了市场方向。

有一家客户叫宏力半导体,他们的知识产权总监觉得智慧芽的产品不错,但我跟他聊了三四个月,销售推进不下来。最后他坦白,签单的权限不在他,而在公司的CTO,一个美籍科学家。他在技术高管会议上给我争取了15分钟的展示时间。我讲完之后,CTO就现场拍板、签单了。回去之后我和团队说,主攻研发团队才是正道。知识产权是为研发服务的,研发人员才是需求更大的终端客户。

找到新的推广角度后,智慧芽的业绩呈指数级上涨,每年的销售额都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每一年制定的目标都让团队觉得不可能,但每一年都达成了,团队也很开心。

打造销售团队,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在SaaS领域,特别是做垂直领域的,往往招不到现成的销售人员。

当时国内的to B销售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互联网大厂的大销售,西装革履,一单都是几百万元,一个销售一年维系三五个客户,就能做到上千万元的业绩;还有一类是阿里的铁军地推团队,节奏非常快,一天见五六个客户,靠口舌去说服中小企业主。

这两类销售到了智慧芽都不行,我们的销售对象是研发、知识产权部门,都是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参考阿里铁军针对中小企业老板的那套打法,行不通;大厂的sales节奏很慢,我们要求一个星期拜访8-10家客户,管理上百家客户,他们也不行。最后,只能去各行各业找聪明的、心态开放的人,从头培养团队。

扩张边界

完成E轮融资之后,智慧芽的发力方向有三层:继续打磨产品的本质——数据;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基于用户场景,做出用户体验更好的新产品。

数据工厂已经进入2.0阶段,更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对数据做深度加工,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比如,我们为数据“打标签”,并搭建起词库知识图谱,如果研发人员用大白话来表达一个专业名词,系统可以实现相关的语义搜索。目前,智慧芽可提供6种语言检索方式,专利数据每周更新,90%数据可实现机器自动化处理,并达到秒级产品响应速度。

在第二曲线中,智慧芽增加了论文、科技新闻、投融资情报。我们发现,研发部门在信息获取上存在痛点:闷头做研究,对竞争对手科研情况掌握比较闭塞。

我之前去一家山东的医疗器械公司,给事业部总经理分析竞品,他看到对方公司做的全是自己想做的产品,而且早就布局了几十件专利,一看就傻眼了。这家公司最后成了我们的大客户。

第二曲线对公司的价值也非常可观。研发部门可以花1亿元把产品做出来,但也可以花1000万元收购一家已经有同类产品研发经验的小公司。

拓展第二曲線时,我们在做专利数据库中积累的经验,50%-60%是可以借鉴。无论是第一曲线的专利,还是第二曲线的科创情报,归根结底都是科技创新。

第一曲线告诉客户,内部研发可以怎么做;第二曲线将场景拓宽到了外部,让客户看到技术和商务方面的竞争情况,让他们知道,要做一款产品,可以内部研发,也可以和别人合作。

在未来重点布局上,智慧芽已逐渐切入垂直领域数据库。目前推出了一款生物医药数据库Life Science,主要的客户为医药公司,包括恒瑞、上海医药、正大天晴,很多都来自第一曲线。

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很大,但企业需要的信息并不好找。我们的高管和产品经理见了很多客户,整理发现按行业划分,对生物医药专利信息的需求是排名第一的,而且客单价最高。这是一个10亿级的市场,可以做垂直产品。

客户的需求是有行业特征的,比如汽车行业更多是用图形去搜索,整车设计、座椅设计、机械里都会涉及画图,但化学领域的搜索形式是化合物、结构式,有自己的化学分类体系,隔行如隔山。

所有高科技领域,包括IT、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新材料、化学、汽车、生物医药、高校研究机构等,需求都非常明显。未来,智慧芽将着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垂直领域,建立知识图谱,服务好产业发展。

智慧芽的生态圈,也在这个过程中茁壮成长。只有第一曲线时,我们的合作伙伴是知识产权圈子里的人,像是做专利申请的人和专利律师。拓展出第二曲线后,谈科技创新,想象空间更大了。比如,在科技金融这一垂直领域,银行、券商这些机构,以前离得很远,现在成了合作伙伴。通过智慧芽学院,我们和大学、研究院、知识产权圈的媒体、代理所、律所,都逐渐成了伙伴关系。

智慧芽是开放的,我甚至看不到生态合作的边界。

猜你喜欢
曲线专利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梦寐以求的S曲线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招魔法练出“腿曲线”
数学问答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