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2021-05-31 22:58孙利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设与管理双师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高校

孙利

摘   要: 加快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双师型”教师是关键。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及管理体制,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双师型教师   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校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对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应用型高校教师必须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准确的目标定位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又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中心、以面向地方为主”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

1995年《国家教委關于开展建设示范职业大学的通知》中最早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必须尽快建设健优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双师型”教师,所谓的“双”表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和素质;“师”是教师,指普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质区别,凸显“双师型”教师的本质特征。随着对“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度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双资格论”“双素质论”“双融合论”等观点。其中,“双资格论”主要指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其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和其他系列中级(或以上)职称证书。“双素质论”主要突出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认为教师既需要具备教育和职业工作的素质,又需要具备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双融合论”强调的是“双证书+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行业)实践工作经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研究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面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环境,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必然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应用型高校教师只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应用技术教学能力,才可以从实践和理论方面指导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企业的先进科技知识、技术研发成果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应用型高校创新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尤其是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研发的能力。因此,建设一支既懂理论教学,又精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总体数量不足。2017年各高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累计为199272人,校均拥有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人数为181.1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20.08%。一般本科高校占比为21.39%,独立学院占比为13.8%。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其中“双师型”总量有45.56万人,其中中职部分有26.4万人,占中职专任教师的31.5%;高职有19.1万人,占专任教师的39.7%。随着《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国家加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力度,这就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要求。但是,目前就数量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与国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35岁以下教师占总数的60%以上,他们大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法适应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需要。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少,初级职称教师人数较多,还存在一些未定级的教师,呈现“金字塔型”结构。三是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企业(行业)实践操作技能不足,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比例较大,教师不能将企业(行业)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融入课堂教学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系统的培养培训体系。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形成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但是有针对性地对“双师型”教师开展的培养培训工作不足,不能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训特点开展培训活动,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效果不显著。

雖然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意识到“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匮乏、人员不到位等原因,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大多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锻炼的时间较短,深度不足,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培养培训工作未形成系统,尚未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

(三)“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的教师激励制度或文件大多以物质激励为主,通过发放“双师补贴”“双师津贴”的形式进行,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劳动合同签订等工作中给予一定倾斜。但是工作条件改善、人文氛围营造、生活环境保障等精神层面的激励比较缺乏,调研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50%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对精神激励表示满意度不高。

缺乏个性化“双师型”教师激励措施。应用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往往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忽视教师来源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差异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有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来自高校的教师,也有行业(企业)的技术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对激励方式、激励形式和激励手段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并没有对人员进行划分,而是采取相同的激励措施,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对策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即通过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满足人才培养工作要求。

(一)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增加数量。

通过建立网络“线上”推送、媒体“线下”宣传、校园招聘和人际传播为一体的立体化、多形式的宣传渠道,广开人才引进渠道,注重引进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同时从企业(行业)聘任兼职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

(二)拓宽队伍建设路径,优化结构。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教师提供行业(企业)锻炼机会,增加教师行业(企业)任职经历;吸纳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提供实习实践教学场地及参与教学过程及毕业设计指导等,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参加专业职称证书评聘、获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或考取专业技能培训证书的形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素质。通过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和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

(三)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升素质。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创新培养培训模式,针对不同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培训方案。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对专业理论教师,在提升学历和专业的基础上,增加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的经历,使教师了解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实践水平。对实践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

(四)完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导向作用,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激励方案,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课时补助等方面给予相应倾斜,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同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营造氛围,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激励政策,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不同的考核激励措施。结合教师自身情况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不同的考核激励方案,使教师在专业、学历、结构等方面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把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情况、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情况、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情况、应用技术研究情况等,记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金发放挂钩,调动教师提高“双师型”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打出政策“组合拳”   聚焦职教“双师型”教师[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9(10):35.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2016-02/29/content_5046077.htm.

猜你喜欢
建设与管理双师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