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家校合作下的劳动教育

2021-05-31 23:33于画画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容体系家校合作

于画画

摘   要: 构建全面、合理、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对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在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的过程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发展史、著名教育家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存在的现实基础出发,在家校合作视野下提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框架须包含劳动文化教育、劳动情感教育、劳动行为教育和劳动素养教育四个部分。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劳动教育课程   内容体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的实施涉及品德、态度、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避免将劳动教育窄化为培养学生体力的教育,避免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单一化,忽视家庭、学校层面的主流培养渠道,淡化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情感与劳动行为的培养。家庭层面的劳动教育与学校层面的实施相脱节,到目前为止未形成一套规范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因此,贯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不懈努力,探索、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家校视野下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

1.新中国成立以來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劳动课程内容的变迁,不难发现劳动教育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并未被摒弃。几十年的劳动教育发展进程更证实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在1949年—1954年这一阶段,我国的劳动教育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和强化生产劳动之间摇摆不定,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尽管处于劳动教育的瓶颈期,但国家不断探索,对先前的障碍提出新思考;在1958年—1978年这一阶段,陆定一提出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一改往日风向,揭示了劳动对于教育的价值。但是割裂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关系,不由引出新的思考方向:如何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全面发展人的目标;在1978年—2000年这一阶段,值得肯定的是纠正了脑力与体力二元论的观点,提出教育应该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成果,并且肯定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2000年—2008年这一阶段,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确立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面向未来新时代的教育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探寻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价值,成为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发挥育人的价值,为学生劳动素质的形成添砖加瓦。因此,回顾七十多年的劳动教育发展进程,劳动内容不断革新,劳动教育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辗转,最终致力于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发挥育人的价值。

2.典型教育家提出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是不断进步的,劳动将转换其表现形式,不仅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据一席之位,学校的智育与体育教学与劳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劳动教育初具形态。因此,学校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成为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卡连柯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他认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更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应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不仅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主要场所,家庭层面的劳动教育也不可淡化,劳动内容应与学校劳动课程有机衔接,在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发挥其对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重大价值。

二、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的现实基础

在劳动课程设置方面,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生产技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内容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后,我国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技术课,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都得到培养,将片面的体力劳动转化为体脑合一课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单独的劳动课程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实践层面的劳动教育被削弱。新时代,应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课程内容设置需做出切实的改变,有如下方面:

其一,在课程内容结构设置上,偏向于劳动知识教育,忽视家校层面实践活动的配合,导致家校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教育衔接不紧密。固然合格的劳动教育应该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行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该集专业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于一体,但是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实质上还是处于以知识为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思维偏差之中,在家庭、社会参与方面劳动技能的学习显得尤为缺乏。

其二,劳动教育内容在家校层面分布领域单一,脑力与体力劳动教育相分离。巴甫洛夫曾道:“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他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最佳状态是手脑并用,发挥出劳动教育最大的效用。就目前劳动课程内容在各个领域的分布状况来看,形式单一,缺乏各个领域操作技能的学习,手脑层面的操作缺乏有机统一。家庭提供的劳动教育内容局限,在此需要学校协调各个层面增加操作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家庭、社会、学校互相合作,充分发掘独特的育人价值。

其三,劳动教育内容呈现表象化、浅显化。就我国目前的劳动内容设计而言,不论是家庭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实施的劳动教育大多聚焦于简单的日常劳动活动、生活劳动知识的学习,仅仅强调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劳动内容的设计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训练的只是学生的低层次技能,忽视学生高层次劳动认知、劳动素养的培养,从育人角度来看,有待改良。因此,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的任务中要发挥功效,不仅需要构建精准的教育目标,还需要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在家校合作视角下的劳动知识学习向劳动素质的养成转变。

三、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建构的框架

基于上述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的理解,可以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是一个包括劳动文化教育、劳动情感教育、劳动行为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等内容要素的有机组合,明确劳动教育新内涵的复合型框架。

1.劳动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内容构建的地基

劳动文化是指身处劳动教育中的青少年需要掌握的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等基本理论知识。充足的理论基础给劳动教育框架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是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行为和劳动素质的基础。因此,毫无疑问,劳动文化知识教育是劳动课程内容构建的核心内容。与劳动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多元化的,针对新时代青少年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的是符合社会角色的劳动内容。例如,在家庭小主人的身份下,学生要熟知家务相关的基本常识、劳动安全知识、自我保护常识等;在学校小管家的身份下,学生需要掌握树木种植保护的知识、最新科学技术的知识、涉及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知识等。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会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在不同角色体验下学生需要掌握充分的劳动知识与基本生活常识,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生活规范常识和科学劳动知识等,保证家、校层面的劳动活动都能顺利进行,为培养新时代所缺乏的高层次劳动素养打下基础。

2.劳動情感教育:劳动教育内容构建的保障

情感是细腻入微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是生活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努力和创造的外表多么高超。”可见情感是学生学习、创造的不竭动力,因而,劳动教育中不乏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升华必然为劳动教育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劳动教育的情感教育成为劳动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家庭层面劳动教育的构建不应局限于体力劳动技能的提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和创新型劳动意识。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内涵的指引下,要求开展创新型劳动教育,意味着创新型思维在家庭劳动中要有所体现。例如,学生在完成收拾房间这个任务的同时应主动构思如何设计布局房间结构,美化物品陈列,这就在体力劳动的基础上要求创新思维的配合;对于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内容构建旨在培养学生集体劳动意识、劳动责任认同感和使命感。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内涵的要求及学生劳动意识发展现状,在劳动情感教育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劳动知觉、社会责任的认同感、集体协作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家校的全面协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劳动行为教育:劳动教育内容构建的驱动力

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劳动知识、充沛的劳动情感,付诸实际行动而非纸上谈兵,劳动行为在此看来显得尤为重要。歌德曾言:“经验是永久的老师。”他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经验,行为活动更是检验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行为活动成为劳动教育的外在表现,劳动行为教育成为劳动教育内容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衡量劳动素养的外在标准。对此,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充足的劳动知识与劳动常识,更要求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劳动活动的能力。学生劳动行为的训练应从家庭与学校层面共同展开,在家庭层面,家庭要适度“放手”,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探索新事物,并鼓励孩子积极投入自己的兴趣活动中。在学校层面,应在劳动活动的设置上与家庭接轨,培养的学生的劳动行为能力要能在家庭中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能够广泛运用于生活中。不论家庭还是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内容构建都是具有逻辑性的,充分利用劳动课程并统筹其他劳动活动,建立纵向有阶梯、横向有关联的劳动内容体系。

4.劳动素养教育:劳动教育内容构建的核心

在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劳动知识、劳动情感、劳动行为及劳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劳动不仅用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乌申斯基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意指劳动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目前劳动教育被赋予新内涵,强调根本价值在于“立德树人”,旨在教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创造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因此,劳动素养的提升可间接体现为学生道德品质、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中,都离不开劳动者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的便利条件,例如学校环境美化、家庭卫生维护、学校设施维护等。劳动教育内容构建从如下方面入手:其一,以尊重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为劳动教育内容。例如,定期组织中小学观看社会各个阶层的劳模人物传记或者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感受崇高的劳动精神,深刻体会新时代提倡的劳动精神面貌。其二,重视学生创新劳动意识、能力的培养,将劳动教育从基础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培养提升到自主创新型劳动层面。例如,定期开展与互联网、机器人、科学技术相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举办脑力活动,加强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赵长林.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6):9-17.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56.

[5]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爱因斯坦文集:1卷[M].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97.

[6]徐洁,楼幸琳.培育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0(19):5-10.

[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家校合作
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