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021-06-01 11:55冯澜薛冲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交互设计应用

冯澜 薛冲

摘要: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以大型互动装置最为常见。公共艺术意味着公共领域,面向的是大众群体。公共艺术可以展现一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大众通过真实存在的作品感受城市风采。交互设计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强调参与者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体验后收获的感受。公共艺术与交互设计结合,能够更加具体地展现两者的优势,从而使大众对城市产生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交互设计;公共艺术;钢琴楼梯;应用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1 交互的设计概念、内涵及其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交互设计中“交互”一词的英文为“interaction”,译为“相互影响、交互作用”[1],顾名思义,交互设计可以理解为在设计中,让设计内容与体验对象产生互动,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为让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产生联系[2]。交互设计的内涵在于它更加贴近现实世界,使参与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片刻的放松与新鲜感。与一般的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交互设计作品可以与大众产生互动,从公众的反应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反馈[3]。公共艺术大致可以理解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它所映射的是公众的参与情况。当公众对艺术品产生反应,公共艺术作品才算完成[4]。不同的艺术品,其表现方式与形态不同,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感受也就有所不同[5],从而在精神层面具有雅俗文化之分[6]。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呈现大致可以分为2种:

第一,接触式体验。接触式体验就是面向欣赏交互式公共艺术作品的参观者,让他们通过触摸或其他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深刻的感受[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使参与者更加具体地了解一项事物,比起走马观花式地欣赏一件公共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可以让参观者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纹理、质感,以及一些肉眼不能收集到的内容,从而留下不一样的记忆。

第二,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体验的互动方式使得人们可以调动视觉、听觉[9]等多种感官去欣赏一件作品[8]。视觉体验时,色彩对视觉起到了重要作用,色彩运用的手法不同,所设计出的作品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五岁之前的儿童来说,他们对那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十分敏感[10],交互装置所形成的色彩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身处其中的真实体验感,这种人景交融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探索欲。VR给人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会使得体验者通过集中感受形成心理沉浸感,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11]。

2 钢琴楼梯的背景及设计分析

2009年,有“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之称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12]将一个地铁站的楼梯改建成了著名的公共艺术品“钢琴楼梯”(如图所示)。在科技发達的时代,比起楼梯,人们更愿意选择直达电梯作为代步,就此现象,大众汽车公司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有趣的方式使更多人选择楼梯吗?”面对这个问题,地铁站通过将楼梯改造为钢琴键的方式给出回答,并且通过考察,发现选择钢琴楼梯的人数占了总乘客人数的66%。

2.1 普通楼梯的短处

钢琴楼梯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普通楼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创新思维打破这个局面。与普通楼梯相比,电梯较为方便快捷,并且能够减少乘客的运动量,因此选择楼梯的人数一般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更多人选择楼梯?”便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2.2 钢琴楼梯设计考虑的因素

2.2.1 趣味性

地铁站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让选择楼梯行走的群众感受到趣味性。钢琴是音乐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种乐器,楼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行场所,这两种看似普通且毫无关联的事物相结合,会让人产生一种新奇感。音乐本身具有令人身心放松的功效,当人们踏上黑白的“钢琴键”,听着优美的旋律,枯燥乏味的出行就增添了一丝趣味。钢琴键虽是黑白的,但它具有色彩的动力[13]。当参与者踏上不同台阶,旋律不同的音乐便会随着“琴键”上下浮动,像随着钢琴演奏出来一样。该作品的趣味性正在于设计师将两件平凡的事物结合成一件,让大众感受到与艺术作品互动的乐趣。

2.2.2 美观性

相较于其他公共空间,地铁站是一个人流量非常大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使用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单调的色彩,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情绪[14]而且会使人们感到视觉疲劳[15],因此,简约的设计风格或许更加适合这种环境。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16],在地铁站,来来往往的行人在地铁中短暂地停留,属于中性色的黑白双色于琴键而言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简主义”[17],从视觉上有简洁大方之感,不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简约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18]。黑白相间的色彩搭配,使得节奏与韵律更加清楚地体现美感[19],在地铁站中,也不会有浮夸的感觉。

2.2.3 创新性

对于选择地铁出行的人们来说,进站、转线、出站、乘坐电梯已经成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紧密联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拥有着更为强烈的审美情趣[20],而不仅限于外表的欣赏。老旧的事物缺乏美观性与功能性[21],会使大众缺乏新鲜感。

3 交互设计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价值判断

服务于大众的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群众视野中,会潜移默化地对观赏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身处不同领域的群众来说,比起通过一件固定的公共艺术品来感受它所包含的内在情感,通过与艺术品进行互动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22]从理性的角度解读大量艺术作品,并且注重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体现,而文化内涵与情感二者之间为包含关系,由此可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北京地铁6号线与地铁8号线的换乘站南锣鼓巷站的公共艺术作品“北京·记忆”,其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琉璃块,承载城市时代更迭中属于自己的回忆[23]。琉璃块中有着各式各样、具有代表意义的小物件,从简单的各种票据到给人带来童年回忆的铁皮小青蛙,无不展现着曾经美好的生活碎片。不仅如此,创作团队通过让行人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件物品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故事,这种情感化叙事和二维码互动的方式,可以让行人从众多信息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从故事中感受到温暖。在当今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虽好,但人们却逐渐忘记了最初的简单的快乐,人们为所追求的生活奔波,没有选择停下脚步注意周边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这些小物件使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慢慢将人们的思绪拉回曾经美好的时光。这种设计比起地铁站中的其他现代科技展现、浮雕、广告牌等,多了一丝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强了与群众的互动性[24],让群众了解到每个看似简单的物品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地铁站能够展现城市文化特点,具体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25]。南锣鼓巷站中那些头戴马聚源帽子、梳着辫子的大人,调皮的儿童等都是“老北京”所具有的典型形象,通过地铁中的文化展示,人们能更加了具有人情味的北京。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装置作品发光跷跷板,是设计师改良的作品,发光跷跷板通过将闪耀的光与柔和的音乐结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渐渐将自己的思绪带入无尽的回忆。跷跷板虽然承载着人们儿时的回忆,但普通的跷跷板却在繁华的都市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发光跷跷板无疑成为大众在闲暇时刻放松玩耍的绝佳选择。

4 结语

通过将交互设计与公共艺术结合,能产生满足大众情感需求的作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艺术涉及的领域会逐渐拓展,而艺术家通过两种形式的结合以传递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钢琴楼梯不仅突出了格德斯尔摩地铁的文化特色,而且为公众带来了乐趣;南锣鼓巷站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北京的文化内涵,而且唤醒了大众的美好回忆。以上优秀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启示:要根据当地的环境与实际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从而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符合大众审美,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交互设计的方式让大众更好地感受到艺术所蕴含的魅力,感受各种艺术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牧.新媒体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7):80-81.

[2] 覃京燕.大数据时代的大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08):1-5,161.

[3] 黄亦菲.浅析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172-173.

[4] 石鑫,李雪艳.基于Processing平台的声音可视化运用[J].艺海,2020(10):102-103.

[5] 徐雪媚,李雪艳.公共室内空间中的纤维装置[J].大众文艺,2019(02):135-136.

[6]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7] 谭凡,史钟颖.交互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7(07):62-63.

[8] 吴成炜,曹磊.沉浸式设计理念及应用实践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65-66.

[9]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观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东莞万科中天城市花园儿童“活力谷”景观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4-95.

[10]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以2~5岁儿童电子书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

[11]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數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12] 艾昕.斯德哥尔摩地铁: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J].中华民居,2010(10):52-57.

[13] 胡雪歌,孔德金,刘雅迪.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带来的动态体验[J].美术教育研究,2019(1):51-53.

[14] 郭笑妤,黄滢.基于色彩分析的儿童游乐空间视觉传达设计[J].艺术科技,2020,33(13):88-91.

[15] 郑欣宜.论地铁公共艺术的审美性——以南京地铁三号线壁画为例[J].大众文艺,2019(18):57-58.

[16]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71-72.

[17] 管佩弦,李雪艳.论北欧家居设计和日式家居设计中的极简主义[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1):28-30.

[18] 尤心培,李雪艳.梁志天设计符号的批评与评价[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52-53.

[19] 沈慧芳,徐舒珩,曹磊.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1):105-106.

[20]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21]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22]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46-47.

[23] 朱瑶,曹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城市形象传播——以“老字号”集聚街区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238-239.

[24] 俞沁,施爱芹.智能电视界面交互设计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127-128.

[25] 甘思文,湛磊.对南京地铁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地铁一号线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9(23):157-158.

作者简介:冯澜(2001—),女,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薛冲(196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交互设计应用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