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2021-06-02 18:33苏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5期
关键词:北魏

苏珂

摘 要:东晋末年,经过桓玄之乱和刘裕篡权之后,有一定影响力的晋宗室已消亡殆尽,剩下的在反抗失败后都逃往他国避难,其中一部分逃往南燕,一部分逃往后秦。这两个国家被刘裕灭后,司马氏又归降了北魏。《魏书》中大部分司马氏人物的入魏时间可梳理清楚,但仍有几人存疑。文章以《魏书》为主要参照,以《资治通鉴》《北史》等史书为侧面佐证,探究司马氏人物入魏时间以及其后裔传承情况。

关键词:北魏;司马氏;家族世系

东晋末年,桓玄掌权后诛杀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兄弟,刘裕篡晋期间先后诛杀晋安帝、恭帝,“诛翦宗室之有才望者”,如司马休之子司马文宝、兄子司马文祖,司马楚之叔父司马宣期、兄司马贞之等人,迫使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国璠等晋宗室流亡在外。桓玄之乱和刘裕篡权后,有一定影响力的晋宗室消亡殆尽,得以逃脱的宗室如司马休之、司马国璠、司马楚之等人与刘裕对抗相继失败,归降北魏者甚多。史学界对司马氏北奔的问题关注颇多,欲全面研究北奔之司马氏,司马氏入魏的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 司马氏人物入魏时间

根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所述,再结合《魏书》卷三七记载,可知晋末宋初逃往北魏的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道赐、司马国璠、司马楚之、司马宝胤、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司马准、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灵寿、司马道寿、司马天助、司马爱之、司马秀之16人。

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道赐、司马楚之、司马宝胤、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司马爱之、司马秀之、司马天助十人的入魏时间并无争议。

《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泰常二年,417年)九月癸酉,司马德宗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息谯王文思,章武王子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陈郡袁式等数百人来降。姚泓匈奴镇将姚成都,与弟和都举镇来降。”又据《资治通鉴·晋纪》记载:“(义熙十三年九月,417年)癸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鲁轨、韩延之、刁雍、王慧龙及桓温之孙道度、道子、族人桓谧、桓璲、陈郡袁式等皆诣魏长孙嵩降。”可知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道赐三人于417年入魏。

《魏书·司马楚之传》记载:“太宗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长子宝胤,与楚之同入国。”又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泰常四年,419年)三月癸丑,筑宫于蓬台北。司马德文宁朔将军、平阳太守、匈奴护军薛辩及司马楚之、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并遣使请降。”可证司马楚之、司马宝胤、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四人俱于419年入魏。

《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泰常七年,422年)司马爱之、秀之先聚党济东,皆率众来降。”表明此两人在422年入魏。再结合其姓名分析,可猜测司马爱之、司马秀之二人为兄弟关系。

《魏书·司马天助传》载:“司马天助,自云司马德宗骠骑将军元显之子。刘裕自立,乃来归阙。”《资治通鉴·宋纪》载:“(元嘉十年,433年)三月,亡人司马天助降于魏,自称晋会稽世子元显之子;魏人以为青、徐二州刺史、东海公。”《魏书》卷三七记载司马天助在刘裕自立(420年)入魏,但《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司马天助在433年入魏。《资治通鉴》记载司马天助为“亡人”,只有在外流亡逃亡者才可称为“亡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测420年刘裕自立,司马天助开始在外流亡,433年入魏。

司马景之、司马准、司马灵寿、司马道寿的入魏时间,《魏书》记载不详。因司马灵寿、司马道寿与司马叔璠为父子关系,因此放在下文论述。

《魏书·司马景之传》载:“司马景之,字洪略,晋汝南王亮之后。太宗时,归阙,爵苍梧公,加征南大将军。清直有节操,太宗甚重之。卒,赠汝南王。……景之兄准,字巨之。以泰常末,率三千余家归国。时太宗在虎牢,授宁远将军、新蔡公、假相州刺史。”从这则史料可看出司马景之是在明元帝时入魏的,具体时间不可考,其兄司马准则是在明元帝泰常末入魏的。根据《魏书》这则史料可猜测司马景之的归阙时间要比司马准早。司马准率领三千余家入魏,为北魏带来了一批可用的人才,假如司马景之的归阙时间迟于司马准,那司马景之就不会官封一品上征南大将军,也不会得到“太宗甚重之”的评价。而如果司马景之比司马准更早入魏,他们这一支在北魏朝廷中已经有了领头人物,即使后来司马准带领三千余家入魏,有了司马景之在前,再加上司马休之,司马楚之等人,司马准在北魏地位也不会太高。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司马景之的入魏时间早于司马准。

司马国璠、司马叔璠二人入魏时间存疑。据《魏书·明元帝纪》和《资治通鉴·晋纪》可知,417年司马国璠随司马休之共同入魏。而《魏书·司马休之传》中没有司马国璠跟随司马休之等人入魏的记载,《魏书·司马叔璠传》中却记载司马国璠是与叔璠在427年共同入魏。《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泰常五年,420年)五月庚戌,淮南侯司马国璠、池阳侯司马道赐等谋反,伏诛。”这一条说明国璠420年与道赐等人在魏谋反被杀,那叔璠就不可能427年才入魏。帝紀与传记内容不同,司马国璠的入魏时间存疑。现根据《资治通鉴》将司马国璠与司马叔璠兄弟的入魏过程梳理如下。《资治通鉴·晋纪》:

(义熙六年,410年)六月,……司马国璠及弟叔璠、叔道奔秦。

(义熙十三年,417年)癸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陈郡袁式等皆诣魏长孙嵩降。……司马休之寻卒于魏。魏赐国璠爵淮南公,道赐爵池阳子,鲁轨爵襄阳公。

(永初元年,420年)魏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谋外叛,司马文思告之。庚戌,魏主杀国璠、道赐,赐文思爵郁林公。

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司马国璠与弟司马叔璠在410年入后秦,417年司马国璠跟随司马休之入魏,420年因谋反被杀,这与《魏书·明元帝纪》的记载相同。刘裕417年灭姚泓后,司马国璠逃往北魏,而司马叔璠逃往屈丐(赫连勃勃)。直到世祖平统万(427年)后,司马叔璠入魏。

关于司马灵寿、司马道寿。将《魏书·司马叔璠传》中“长子灵寿,神?中,与弟道寿俱来归国”的记载与上文司马叔璠入魏时间结合分析,可推测出司马叔璠之子灵寿和道寿入魏时间为428~431年,并且存在司马叔璠与其子一同入魏的可能。

综上所述,桓玄刘裕之际,北奔的16人中有12人于明元帝时期入魏,其中,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于417年北归,司马楚之、司马宝胤、司马顺明、司马道恭于419年北归,司马爱之、司马秀之于422年入魏。司马准和司马景之约于明元帝泰常年间入魏。有4人是太武帝时期入魏的,其中,司马叔璠、司马灵寿、司马道寿大致是在神庆年间北奔的,而司马天助则是在433年入魏的。

2 入魏司马氏人物后裔考察

入魏司马氏共有16人,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论述。仅凭现有史料分析,司马道恭、司马顺明、司马爱之、司马秀之四人的后裔情况不可考,剩余12人的后裔情况可按其入魏时间分为五批次进行分析和考察。

史书可考的司马休之子嗣有二,司马文宝和司马文思。司马文宝于东晋末被刘裕所杀,司马文思随父司马休之入魏,文思之子司马弥陀因拒绝尚临泾公主而“与瑾并坐祝诅伏诛”,史书未见传有子嗣,详见图1。

司马国镇、司马国璠、司马叔璠三人为兄弟,三人后裔情况可一同考察(图2)。据《魏书·司马休之传》记载:“欲灭姚泓,休之与文思及德宗河间王子道赐……皆将妻子诣嵩降。”而司马国镇是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河间王,可证司马道赐为司马国镇之子。不久司马国璠与其侄司马道赐谋反被诛,《魏书》卷三七《司马叔璠传》明确记载:“国璠赐爵淮南公。卒,无子。”但史书未明确记载司马道赐是否有子。《魏书》卷三七《司马叔璠传》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司马叔璠的后裔情况,《司马元兴墓志铭》《司马(昞)墓志铭》等墓志材料也可为其提供佐证依据。

1917年洛阳出土的司马显姿墓志、1966年山西大同出土的司马金龙墓志、1973年河北景县出土的司马显明墓志、1979年河南孟县发现的司马悦墓志为研究司马楚之支系(图3)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材料。结合墓志史料,可知司马楚之入魏后娶河内公主,有子司马金龙和司马跃。而在司马楚之家族脉络的考证中司马裔的身份有所矛盾。《魏书·司马楚之传》中记载司马裔为司马延宗之子:“延宗,父亡后数年卒。子裔,字承业。世宗时,悦等为裔理嫡,还袭祖爵。位至后将军。卒,赠征虏将军、洛州刺史。子藏,袭。齐受禅,例降。”《北史·司马楚之传》中却记载为司马裔(字遵胤)为司马悦之子,然而据《周大将军琅玡定公司马裔墓志铭》侧面考证:“公讳裔,字遵胤,河内温人也。……祖金龙,仍居选部,水镜三台。……父悦,再牧荆、河,威风千里,而深遭祸机,遂为季布所哭或存遗嗣。”因此,可推司马裔应为司马悦之子,《魏书》记载有误。既然《魏书》卷三七《司马楚之传附司马延宗传》中能较为清晰地构建出司马延宗的后裔情况,那司马延宗极有可能确有一子,只不过不应是司马裔。详见图3。

司马景之、司马准和司马天助的后裔情况《魏书》中都有記载,清楚明了,并无争议。其中,司马景之与司马准(图4),“司马景之,字洪略,晋汝南王亮之后。……卒,赠汝南王。子师子,袭爵。景之兄准,字巨之。以太常末,率三千余家归国。……兴光初卒。子安国,袭爵。”

司马天助后裔问题(图5),《魏书》记载:“自云司马德宗骠骑将军元显子。”太武帝时与司马文思等南逃,阵亡。其子司马元伯袭爵。

综上所述,司马氏入魏人物共有16人,其中10人入魏时间无争议,4人入魏时间记载不详,2人入魏时间存疑。本文结合《魏书》卷三七与墓志材料研究司马氏入魏时间及后裔传袭情况。其中司马叔璠支系、司马楚之一脉中的司马金龙支系由于史料充足、墓志材料丰富而较为详细,其余支系较为简略,希望未来有丰富的墓志材料弥补史书空白。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0-62.

[2]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3:3043-3220.

[4]庾信.庾子山集注[M].倪璠,注.徐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0:962.

[5]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446.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59-72.

猜你喜欢
北魏
再探北魏俸禄制
浅析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造型
北魏道武帝晚年行事别解
北魏方山永固陵遗址
北魏楷书风格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