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沿边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绩效评估
——基于云南25个边境县(市)的倍差法分析

2021-06-03 12:37张必清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边境县域变量

张必清

(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214)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沿海港口、沿江沿河到沿边口岸的逐步开放过程,1979年至2017年间,我国共开放306个口岸,其中港口138个,沿边铁路公路口岸95个,空运口岸73个〔1〕,年均新开口岸7.8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沿海、内陆与沿边口岸互联互通,东中西互济互补,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窗户与桥梁,互联互通的平台与窗口,口岸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79—2012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5.9%,居世界第2位,2013—201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28.1%,居世界第1位〔2〕。口岸开放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国陆地边境线长2.2万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其中1.9万千米属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国土面积212万平方千米,有边境县136个,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县107个;边境地区人口约2 300万,其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3〕。具有独特地缘、族缘的沿边口岸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4〕,口岸城市成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依托和龙头,境内外民心相通、贸易畅通的重要桥梁与发展驱动力〔5〕,是中国深化开放的前沿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6〕。2018年沿边9省(自治区)的GDP总计13.7万亿元,是2000年的7.9倍;进出口总额保持了10%的年均增速,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2 901.65亿美元。

沿边口岸在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沿边自贸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是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实现道路、贸易、货币、信息、民心相通新的对接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抓手〔7〕。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国家的重要节点,对于推动经济走廊贸易繁荣,提升经济走廊国家经贸合作层级,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8〕。学者们还从突破边界效应〔9〕,口岸与腹地的互动〔10〕,口岸城镇发展动力〔11〕,基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双核心”边境口岸城镇发展理念〔12〕,“一带一路”倡议下边境口岸优势再造〔1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而沿边地区口岸开放对边境县域城市带来的经济影响,如何影响其产业结构演化,与非口岸边境县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何不同,此类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倍差法,选择云南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口岸开放对其口岸城市带来的经济增长净效应,摸清沿边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异同,为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找准沿边自贸试验区的突破口,实现沿边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交会点,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桥头堡,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边境线长4 060千米,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沿边境线分布着25个县(市),其中有2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25个边境县(市)面积9.2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3.47%;总人口为701万人,占全省的14.5%,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少数民族人口占59.7%。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18个边境口岸,其中国家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7个,18个边境口岸对应17个边境口岸县(市),口岸分布及25个边境县(市)情况如表1所示。云南25个边境县(市)集边疆、民族、口岸、通道、贫困、高山峡谷和资源富集为一体的特点,成为我国沿边自贸试验区的典型代表。

(二)模型与方法

云南有18个边境口岸对应17个边境县(市),利用17个边境口岸县(市)与另外8个非口岸边境县(市)构建一个准自然实验,即17个边境口岸县(市)作为实验组,8个非口岸边境县(市)作为控制组,选择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or,简称DID,也称倍差法),利用实验组的平均变化与控制组的平均变化之差来有效消除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前的差异”的影响,倍差法的结果就是口岸开放带给口岸边境县(市)经济变化的净效应,其模型如下:

模型(1)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边境县(市)第t年,i=1,2,…,25;t=2007,2008,…,2018。Yit为被解释变量,这里包括各县(市)的经济总量和第一、二、三产业值。Ci为实验组即口岸边境县(市)的虚拟变量,若第i个县(市)是口岸边境县(市),则Ci=1,否则为0;Dt为实验期年度虚拟变量,本文以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基准,即t>2013时,Dt=1,否则为0;交互项Ci×Dt系数β1表示沿边口岸开放的边境县(市)的经济净效应,第i个口岸边境县(市)2013年后即t>2013时,Ci×Dt=1,否则为0。Xit为控制协变量,εit为模型随机扰动项。

表1 云南边境口岸及25个边境县(市)情况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提升。为了进一步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后,沿边口岸县(市)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将模型(1)扩展如下: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根据边境县(市)的数据可得性以及本文的评估目标,变量选择如下。

1.被解释变量

对县(市)经济绩效评估采用县(市)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综合评估整体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的被解释变量选择县(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测度口岸开放给口岸县级城市带来的产业发展情况及结构调整效应。

2.控制协变量

在倍差模型中,选择合适的控制协变量可以有效解决模型遗漏变量或变量内生性带来的问题。本文根据评估目标及评估方法选择地理位置、是否为州(市)首府、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等作为控制协变量;加入的控制变量尽量与口岸开放这一因素不相关,这样即使不控制所有协变量因素的影响,也能无偏一致地估计出口岸开放给口岸所在县(市)带来的经济绩效。

根据上述模型及选择的变量,收集了云南25个边境县(市)的相关变量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样本量=300)

(四)倍差法的数据适用性检验

在利用倍差法进行数据分析时,要满足两个假设前提条件,一是随机性原则;二是时间趋势一致(平行趋势)原则。

本文以云南25个边境县(市)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由于都是沿边县(市),受宏观政策的影响是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边境县(市)是否有边境口岸。因此,把25个边境县(市)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其中具有18个口岸的17个边境县(市)作为实验组,其他8个无口岸的边境县(市)作为控制组。边境县(市)是否具有口岸是无法选择的,因此,该实验的随机性原则是满足的。

Bertrand指出,倍差法估计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就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接受处理之前满足同趋势假设〔14〕。本文采用了2007—2018年共12期的年度数据,若时间趋势不一致,宜采用三重差分法〔15〕。通过三重差分法对时间趋势的检验得出,时间趋势不显著,即认为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时间趋势是一致的,满足时间趋势一致的原则,可以采用倍差法来进行评估。

二、实证结果

(一)沿边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绩效评估结果

利用倍差法,根据模型(1)估计云南25个边境县(市)的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的经济增长绩效、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边境口岸开放对县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净效应为19.031,表明有口岸的边境县(市)比无口岸的边境县(市)经济增长净增加19.031亿元。

表3 云南沿边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绩效评估结果

经济增长依托于三次产业的增长与结构调整,表3的结果显示了边境口岸开放对县域城市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净效应。总体来看,有口岸的边境县(市)与无口岸的边境县(市)相比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第一产业的净效应为3.994,第二产业的净效应为5.592,第二产业的净效应大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净效应为9.445,显著水平和净效应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说明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效应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从沿边25个县(市)的产业结构来看,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依次为54:16:30,到2018年为23:32:45,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第一产业从54%降到了23%,第二产业从16%增加到32%,第三产业从30%增加到45%。从2018年的产业结构比例来看是“三二一”,好像产业发展进入了较理想的状态,其实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缺少从“一三二”到“二三一”演化,即边境地区缺乏工业支撑,“有贸易、无产业”的“过货经济”明显,由口岸贸易带来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空间增长速度〔16〕。

(二)沿边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绩效的动态效应

根据模型(2),利用倍差法估计2014—2018年的年度动态效应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云南沿边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绩效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

从表4可看出,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在逐年增加,显著水平不断增强,净效应值逐年增加。从产业结构效应来看,第一、二产业从2015年起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净效应值也是逐年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较小,第一产业净效应5年增加了0.081,第二产业净效应5年增加0.322。而第三产业在2016年后显著水平明显提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且净效应值也逐年增加,5年增加值为2.004,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显著,增加值也大,表明口岸开放的县域产业效应对第三产业最明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边口岸的开放力度加大,口岸贸易物流量的增加,带动了口岸物流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第三产业相较非口岸城市净效应快速增加的局面。这种缺乏工业支撑的产业发展形态,要警惕口岸开放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解构作用,即大量商品过境,对本地产业不但没有带动,反而还冲击当地产业,形成边境两侧的“弱—弱型合作”〔17〕。因此,从云南沿边口岸开放的县域产业结构动态效应看,边境地区一产低弱、二产薄弱、三产脆弱现象突出,由工业薄弱带来的大工业产业、大企业缺乏问题凸显,口岸及口岸城市没有形成支柱产业,沿边地区也没有形成与口岸贸易相适应的产业经济带〔18〕。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采用反事实法进行检验。2013年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各省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云南提出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沿边开放的新高地,不断提升云南对西南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云南省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19〕。依据反事实法的基本思路,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推前2~3年,假设是2010年,以2010年作为实验期,进行口岸开放的县域经济绩效检验,得出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检验结果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效应的交互项均不显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云南扩大了口岸开放力度,有效促进了口岸县域城市经济的增长、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上述实证的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是可靠的。也有相关的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开放水平提升有效促进了南亚、东南亚的经济增长〔20〕;通过改善沿边地区的地缘环境和区位条件,提升沿边地区的发展活力〔21〕。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云南沿边开放的口岸与非口岸边境县(市)构成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倍差法实证分析了口岸开放给口岸边境县(市)带来的经济增长净效应。研究发现,沿边口岸开放促进了口岸边境县(市)的经济增长,与非口岸边境县(市)的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其净效应为19.031;对其产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增长净效应也最大为9.445,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次之,增长净效应为5.592,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小,增长净效应为3.994。从2014—2018年的动态效应结果来看,随着口岸开放政策与力度的加强,口岸开放对口岸边境县(市)经济增长的效应逐年增强,平均每年净增长为17.56;对其产业增长效应也逐年增强,但增长结构效应不同,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1%显著水平下增长不显著,第一产业平均每年净增长为3.86,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净增长为5.40;对第三产业的增长在1%显著水平显著,平均每年净增长为8.30。总体来看,沿边口岸开放,让边境地区由“末梢”变“前沿”,有效促进了沿边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从产业结构演化来看,逐步形成了由“一三二”到“三二一”的演化格局。但由于缺乏“二一三”或“二三一”的过渡演化,反映出沿边地区缺乏工业体系的支撑,边境贸易处于货物贸易的低级层次,“两头在外”现象明显,“有贸易、无产业”推动的沿边口岸县(市)产业演变现象突出,产业短链、孤链、断链情况严重,产业聚集缺乏带来沿边地区自生能力弱的恶性循环。针对实证反映的结果,结合“一带一路”及云南沿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以“沿边口岸与口岸城市”对接好沿边自贸区的“沿边与跨境”两大特色,实现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的联动与协调发展。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大的特点是沿边,最大的特色是跨境。云南自贸区的红河片区与德宏片区都是沿边口岸城市,“近水楼台先得月”,口岸边境城市依托口岸开放率先发展起来,也是沿边自贸区建设的突破口、关键点。一方面,口岸边境城市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与接壤国家深化睦邻友谊,构建区域经济命运共同体,与对开口岸国家共商对等发展措施,深化跨境产能合作,不断平衡对开口岸城市的贸易利益,做强做大跨境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要形成互为支撑、彼此协同的贸易联合体、产业合作带,口岸城市要做好沿边前沿地带开放的“排头兵”,非口岸城市要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与口岸城市做好“共享互连”,与口岸产业互为配套,联动协同发展,片区之间、城市之间、口岸之间联动形成“平台效应、叠加效应”,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云南沿边自贸区建设。

第二,以口岸物流为突破口,构建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境内外城市、边境城市与腹地城市快捷、高效的“口岸+枢纽+通道+网络”的立体化物流网络体系。以沿边口岸为核心,加强口岸物流场地、换装仓储设施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口岸物流智能信息系统、云仓储、企业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切实提升跨境口岸物流通关便利化,推动跨境线上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跨境口岸物流综合服务系统,积极融入区域性、全球性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全面打通境内外衔接不畅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问题,利用跨境口岸连接的境内外大通道、经济走廊的区位优势,构建“口岸物流—枢纽物流—通道物流—网链物流”的立体“链”式“超国界”的共生型跨境协作物流治理新体系,实现具有“设施+功能+区域”联动的“干、支、配”一体化的跨时空物流智能综合服务网络体系,从以单一口岸的据点式向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方向整合,形成口岸物流群、沿边物流带,为口岸通关便利化、企业集聚便利化、产业延伸便利化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互联互通支撑,把沿边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联合建成产品集散地、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区、产业经济发展带。

第三,以沿边口岸串起沿边地带,接通境内外产业,实现沿边产业链升级、重组与延伸,把沿边地带打造成产业带、合作带。在云南沿边自贸区建设中,要摒弃过去口岸间重复投资、同质竞争的问题,以18个沿边口岸重新点亮25个边境县(市),通过“沿边口岸物流”串起25个边境县(市),拧成一根让沿边地区所有人都能参与拔河游戏的“绳子”,让沿边地区都能参与进来。再通过跨境口岸物流沿线通道连接沿海—内地—沿边—境外国家或地区,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境内境外要素流动、沿边与沿海联动发展的“双循环”体系,实现沿边产业链重构与延伸。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依托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形成自身的支柱产业,尤其要构建符合沿边优势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补齐工业发展落后的短板,以工业带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沿边地区产业的发展要形成沿边县(市)间的互补机制、联动体制与对接策略,与口岸之间要逐步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共享、需求互济、设施互联、机制互通的发展格局,为沿边接通产业链条,延伸境外产业链,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与“链式效应”,真正实现沿边地区从“末梢”到“前沿”的转变,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产业带、合作带,沿边自由贸易示范区。

猜你喜欢
边境县域变量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抓住不变量解题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