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

2021-06-03 12:37高葵芬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高葵芬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福建漳州 363000)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政治使命,根本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紧接着,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课程所有老师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并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整体部署,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对三类课程、七大类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特别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专业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它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转换为具体的课程制度安排,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实现课程知识内含的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同频共振。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幼师的迫切需要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新时代“四有”好幼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教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指导纲要》对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能够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质量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3〕,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和国家学前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步伐。“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三学”。“学前教育学”课程知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促使专业教师回归“育人”的初心,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供“四有”优质幼师。

二、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分析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于“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注重通用的育人元素的挖掘。一是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方面,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4〕,厘定出学生应具备的品格素养与关键能力,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具体化阐述。二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经对各类课程、各类专业如何挖掘育人元素提供了指导性原则与建议。根据《指导纲要》五方面内容: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2〕。三是《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5〕。其次,要注意特色育人元素的挖掘。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特色以及历史积淀,立足于课程性质,形成特色的育人元素,将思政之盐自然融入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确立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根据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确立课程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根据《指导纲要》和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适性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应涉及: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道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2〕,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学习单元: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家庭、社区。课程育人目标具体表述及各单元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学前教育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合

“学前教育学”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元素融合,融入点较多,现主要举例如下。

融入点一:培养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走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信念。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摆渡人,更必须有坚定信念。如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变迁”为例,让学生体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从保姆到幼师专业化发展形成积极的职业认同感,形成职业理想,热爱并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融入点二:培养学生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如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主张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以两位教育家为例,培养学生国情观念,避免盲目崇洋媚外。

融入点三:培养学生法规意识,依法从教。如解读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依法从教奠定基础。

融入点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师德标准。师德标准划定基本底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让学生明晰准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最低要求,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以传唱《幼儿园教师》和《长大后我成了你》、讲述幼儿园教师案例故事以及学生回忆儿时老师的例子现身说法等多种途径,注重课程体验,使师德标准内化于心。

融入点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在介绍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以《礼记》《颜氏家训》为例,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在“教育活动设计”单元,则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课程活动背后的设计都有教师的价值判断。在全球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也应具有全球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吸收他国文化精髓,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融入点六: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在分析学前教育基础性、启蒙性、公益性特点时,引导学生体会到学前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而言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国家而言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帮助学生树立从事学前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融入点七:融入新时代精神,加强生命教育。以“疫情期如何看待生命教育”为例,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课程内容,以绘本“爱吃水果的牛”为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设计,并结合生命教育,全班讨论交流,加强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教育;也可以疫情防控进行“一日生活”活动设计,使疫情防控教育落到实处。

(四)采用对分课堂,促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

采用对分课堂(PAD课堂),其优势是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学前教育学”课程采用对分课堂形式:课程知识一部分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呈现,教师只讲授教学内容框架重难点,不覆盖细节;另一部分由学生借助教师课前提供教学资源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获得;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技术支持,实现课前资源上传、课上微信互动等教学辅助活动〔6〕,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在对分课堂实施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对于“学前教育学”课程比较简单的知识点采用当堂对分,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就可以采用隔堂对分形式,交替进行。如“中外学前教育思想”此部分内容采用的是隔堂对分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精讲中外学前教育专家主要观点,留白、布置小组作业,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外学前教育专家观点传承,制作PPT,隔堂交流汇报,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家的尊敬之情,并树立从事幼教工作的自豪感。

(五)注重学生体验,采用有效促进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的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转移;从固定学校教育向泛在教育转型,教育的手段向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转型〔7-12〕。因此,应适应教育形态变化,注重学生体验,使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自然融合。一是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创设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情景,日常生活活动、其他类型活动,如节日活动、劳动、外出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教师先给予部分答案、讲解、启发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并提供学习的支持,包括情感上的关注、材料的提供,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不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13〕。二是实地考察法,注重体验式教学。实地考察实训基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园区合作等,使学生有初步感性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亲子活动设计”“游戏”中采用角色扮演,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着重自我体验和感悟。三是案例教学法。在分析“学前教育活动特点”以及“学前教育法规”条文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同时,建立教学案例库,由从纯说教的教育理论知识向丰富的实践性教育案例转变。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前教育新媒体教学资源,如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以便捷提供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微信互动交流,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

(六)加强“形成性考核”,注重专业知识融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同频共振需要有相配套的课程考核。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课程形成性考核项目均以小组合作大作业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0%,小组合作参与度、作业展示占平时成绩80%。注重专业知识融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如教师提供某一普通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案例,感受幼儿教师艰辛与快乐,并让学生谈谈小时候能记起的幼儿老师,形成职业认同,树立职业理想。又如教师提供案例,供小组思考讨论如何“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先前学生上课玩手机、表情呆木、课堂效率低;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后,人人有任务,人人得到发展。小组长统筹本组任务、记录员记录小组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资料收集员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总结汇报员需要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上台演示阐述。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相比枯燥的说教,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学生一般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宿舍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动力。但由于“学前教育学”课程一般一学期,授课时间有限,对学生行为观察时间不足,给评价带来了困难。

三、几点思考

推进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是核心部分,也是比较难解决的。如何攻坚克难,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遵循规律,避免形式主义。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要遵循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14〕。因此,应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统筹,其他各部门配合,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形成“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前行、相得益彰。同时,应避免“课程思政”建设泛化,专业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实验类课程推进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和路径是不同的;也应避免“课程思政”建设机械化,过度加入“育人元素”,走向另一极端,失去课程原来性质。

其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助推三教改革。专业课程建设是“主战场”,加强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坚持“术道结合”,形成价值导向明确的课程建设规范;专业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并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开发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材,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因势利导;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为课程思政提供资源支撑,促进学生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

再次,加强教师育德意识、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专业课教师是“主力军”,应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要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做好“人师”。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技术支持。除了专任老师、思政老师、辅导员,还可邀请行业、企业精英组成“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政治性,专业教师的专业性,支持教师的技术性各自优势,共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双向贯通。

最后,应加强课程评价,助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评价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应注重定性评价,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专业课教师为主,班导师、学生本人、辅导员为辅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如此可以多维度、多方位、更全面追踪观测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评价结果用于改进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改进,进一步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回归育人本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