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法制备高活性NH 3-SCR催化剂Cu-SAPO-34:Si含量的影响

2021-06-03 07:40邱爽肖永厚刘建辉贺高红
化工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空速沸石催化活性

邱爽,肖永厚,2,刘建辉,贺高红,2

(1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盘锦分院,辽宁盘锦124221;2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辽宁省化学助剂合成与分离重点实验室,辽宁盘锦124221)

引 言

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是减缓燃油机动车尾气中氮氧化物(NOx)排放的主要技术之一,SCR催化剂是该技术的核心。工业固定源SCR脱硝催化剂多为钒钛钨(V2O5-WO3/TiO2)[1],目前尚存在活性温度窗口窄、高温时N2选择性差以及催化剂易中毒等缺点,此外,V2O5具有生物毒性,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2],美国和日本相继发布政令禁止使用钒基催化剂用于移动源中净化NOx。当前工业上使用的移动源SCR催化剂包括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组分,仍存在成本高、温度窗口窄、抗硫性差等问题[3-4]。因此,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具有高活性、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的SCR新型催化剂体系。

Cu-SAPO-34、Cu-SSZ-13等Cu2+交换的菱沸石(CHA)分子筛具有微孔结构、酸度适中、水热稳定性强等优点,是理想的SCR催化剂候选材料[5-10]。CHA型沸石合成时,大多需要使用昂贵的有机结构导向剂(OSDAs),例如四乙基氢氧化铵和N,N,N-三甲基-1-金刚烷基氢氧化铵等。表1列举了近年来文献报道合成CHA型沸石所使用模板剂的情况。Cu-SAPO-34比Cu-SSZ-13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8,15,18-19]。Cu-SAPO-34的抗毒性[20]、结晶度[21]、水热稳定性[16,22-23]和原料组成等因素均会影响其SCR活性[24-27],其中原料组成对催化剂的性能至关重要[13]。Si4+替代P5+产生了Bronsted酸位点,从而产生活性交换位点[28],因此,Si/Al比是影响Cu-SAPO-34酸浓度及其SCR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参数[20]。Jiang等[11]制备了一系列不同Si/Al比的Cu-SSZ-13,并发现随着Si/Al比的增加,其NH3-SCR性能和水热稳定性均下降。Wang等[28]研究发现Si含量决定酸位点数量,并且Si和Al的含量会进一步影响Cu2+的含量,从而影响催化活性。

为了开发性能优异的低成本SCR催化剂Cu-SAPO-34。本工作以廉价的商品吗啡啉为模板剂,新型络合物Cu-TEPA兼作Cu源和共模板剂,一步水热法制备3种不同Si含量(SiO2/Al2O3摩尔比分别为0.2、0.5、0.8)的Cu-SAPO-34催化剂。通过固定床实验考察了Si含量和不同空速对SCR催化活性的影响。结合多种表征手段,分析了Cu-SAPO-34的结构与其SCR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

表1 近5年报道合成CHA沸石使用模板剂情况Table 1 Templates used in synthesis of CHA zeolite reported in recent five years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Cu源(CuSO4·5H2O,质量分数99%以上)、吗啡啉(MOR,质量分数99%以上,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四乙烯五胺(TEPA,质量分数大于90%,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Si源(中性硅溶胶,质量分数30%,山东优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Al源(拟薄水铝石,Al2O3质量分数72%,山东凯欧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磷酸(H3PO4,质量分数85%,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氨水(25%,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1.2 催化剂制备

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一系列不同Si含量的SCR催化剂Cu-SAPO-34。首先,将CuSO4·5H2O与TEPA以摩尔比1∶1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Cu-TEPA备用。初始凝胶组成如下:2MOR∶(0.2/0.5/0.8)SiO2∶1Al2O3∶1P2O5∶32.5H2O∶0.03Cu-TEPA。H3PO4与H2O混合,慢慢加入拟薄水铝石,不断搅拌,直至完全溶解。然后滴加硅溶胶,搅拌2 h。将MOR和Cu-TEPA依次加入到上述混合物中。最后加入氨水调节pH=7~8,在室温下剧烈搅拌12 h以上,将得到的凝胶转移到150 ml的聚四氟内衬不锈钢反应釜中,室温静置24 h。将反应釜移至120℃烘箱晶化4 h,再升温至180℃,晶化48 h。结晶过程完成后,将固体产物过滤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数次。将所得产物在80℃下干燥过夜,最后在空气氛围下550℃管式炉内焙烧6 h。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用Si/Al-X表示。Si/Al为0.2、0.5和0.8的Cu-SAPO-34催化剂分别命名为Si/Al-0.2、Si/Al-0.5和Si/Al-0.8。

1.3 催化剂表征

为了分析Cu-SAPO-34催化剂的晶相结构,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的XRD-7000S型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测试。测试角度2θ范围为5°~45°,扫描速率为3(°)/min。

使用ThermoFisher ESCALAB™250Xi型光电子能谱仪进行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测试时以Al Kα为辐射源,分析室真空度2×10-7Pa,测试光斑面积650μm。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实验测定所用仪器为JW-BK132F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测试前称取100 mg样品,预处理后在液氮条件下(-196℃)进行吸附,样品的比表面积采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公式计算,采用HK法对微孔总孔体积进行估算。

使用安捷伦(日本)7900X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测定催化剂中Si、Al以及Cu的含量。

采用Autochem 2920Ⅱ全自动化学吸附仪进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实验,分别测试催化剂中Cu的种类以及催化剂表面酸性,研究催化剂的酸性质。对于H2-TPR实验[29],测试前称取100 mg样品,在惰性气体气流下预处理一段时间,然后将催化剂在该惰性气体的气流下冷却至50℃,再以10℃/min的升温速率将样品升温至900℃,通入的气体为10%H2/Ar,气体流速为50 ml/min。对于NH3-TPD实验,称取100 mg样品在600℃惰性气体氛围下预处理90 min,降温至100℃,用流速为50 ml/min的NH3吸附至饱和[26],切换至惰性气体流速30 ml/min吹扫1~2 h后,以10℃/min的速度升温至600℃。

1.4 NH 3-SCR活性测试

图1为实验室自行搭建的模拟机动车尾气的NH3-SCR固定床活性评价装置。反应器为直径8 mm、长度460 mm的不锈钢管。反应管中间填充160~170 mg催化剂(300~450μm),其余部分填充玻璃微珠。通过直接插入不锈钢护套中心的K型热电偶检测反应器温度,控制反应温度在150~500℃之间,设定每隔50℃进行SCR活性测试。反应原料气体由5×10-4m3/m3NO、5×10-4m3/m3NH3、体积分数5.5%O2和平衡气N2组成。采用KANE9506型燃气分析仪(北京承天示优科技有限公司)在线测定进气和出气中NO和NO2的含量。采用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来调控各路气体的流量,且反应前均已通过皂泡流量计校准,使得反应气体的总流量为400 ml/min,气体体积空速(GHSV)的范围为40000~120000 h-1。采用式(1)计算催化剂的NOx转化率:

式中,NOxinlet为反应前NOx浓度,NOxoutlet为反应后NOx浓度,NOx=NO+NO2。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NH 3-SCR活性测试

图2为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在不同空速下的NH3-SCR活性测试结果。Si含量的变化对催化剂的活性有显著影响,在3种不同Si含量的催化剂中,Si/Al-0.2在测试的3种空速下均表现出较高的低温SCR活性以及较宽的温度活性窗口。空速40000 h-1时,样品Si/Al-0.2在150℃的NOx转化率为32.79%,在200~400℃范围内,NOx转化率可达85%以上,温度超过350℃后,催化剂活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同时,随着空速不断增加,Si/Al-0.2催化剂的中低温活性不断下降,而高温活性变化不大。Si/Al-0.8在不同空速下表现出与Si/Al-0.2类似的趋势。

Wang等[8]通过NH3氧化实验发现,温度达到300℃时,NH3开始氧化,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程度逐渐提高,从而导致催化活性降低。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当温度高于400℃时,NH3的氧化反应逐渐成为主反应,同时CuO的存在会促进NH3的氧化反应发生,因此相比于Si/Al-0.2,Si/Al-0.5和Si/Al-0.8在高温段表现出更快的失活现象。

2.2 XRD

图3为Cu-SAPO-34催化剂的XRD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SiO2/Al2O3摩尔比制备的Cu-SAPO-34均具有典型的CHA结构特征峰,在2θ=9.5°、13.0°、16.1°、17.8°和20.7°处保留着完整的CHA型沸石骨架结构[30-31]。同时,可以明显看出随着Si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峰强度和结晶性逐渐降低。此外,在3个样品中均未明显观察到CuO的特征衍射峰,这可能因为Cu2+在催化剂上分散比较均匀,相关衍射信号未达到XRD仪器检测限[17]。

2.3 XPS和ICP

图4为Cu-SAPO-34催化剂的XPS谱图。由Cu 2p3/2的XPS谱图可知,935.4和933.2 eV为Cu 2p3/2的两个主峰,分别对应于修饰沸石表面氧原子的孤立Cu2+和催化剂表面的CuO。Cu 2p3/2在943.2 eV存在伴随卫星峰,可将该峰归属于Cu2+/CuO[32],表明Cu2+与CuO共存在催化剂表面。相对于Cu+和Cu0,Cu2+在943.2和962.3 eV附近会存在伴随卫星峰,因此常用此特征来区分各个Cu物种[21]。

图2 不同Si含量Cu-SAPO-34在不同空速下的NH3-SCR性能Fig.2 NH3-SCRperformance of Cu-SAPO-34 catalysts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at different GHSVs

图3 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的XRD谱图Fig.3 XRDpatterns of Cu-SAPO-34 catalysts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图4 Cu-SAPO-34催化剂Cu 2p的XPS谱图Fig.4 XPSspectra of Cu-SAPO-34 catalysts attributed to Cu 2p

表2 Cu-SAPO-34催化剂的化学组成(ICP和XPS分析结果)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u-SAPO-34 catalysts obtained by ICPand XPS

表2给出了通过ICP元素分析和XPS得到的样品化学组成。随着原料中Si加入量的提高,Cu-SAPO-34催化剂体相及表相中的Si/Al摩尔比也逐渐增加,且当Si的添加量达到一定值时,样品中Si/Al的增加趋势减缓。同时,样品中Cu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即过高的Si含量不利于样品中Cu物种的生成[33]。

2.4 N2吸附

表3为不同Si含量的Cu-SAPO-3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变化,N2物理吸-脱附等温线如图5所示。所有的催化剂均表现出微孔材料典型的Ⅰ型吸附等温线[28]。Si/Al-0.2表现出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着Si含量增加,Cu-SAPO-3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不断减小,这可能是Si含量的增加使其分布变得不均匀,出现Si富集[17],这不利于Cu-SAPO-34孔道结构的构建。

表3 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Table 3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Cu-SAPO-34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图5 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Fig.5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Cu-SAPO-34 catalysts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2.5 NH 3-TPD

通过NH3-TPD实验来研究Cu-SAPO-34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质。图6给出3种催化剂的NH3-TPD曲 线。在120~250℃和350~460℃处 的 两 个 区段[34-35],可划分为3个解吸峰(A、B和C峰)。A峰代表了弱的Bronsted酸性位点和与Cu物种相关的弱的Lewis酸性位点;B峰表示沸石上剩余的中性Bronsted酸性位点以及与Cu物种相关的中性Lewis酸性位点;C峰代表了强的Bronsted酸性位点和由Cu2+新产生的Lewis酸性位点。表4列出了3种催化剂不同酸位点的数量(以NH3-TPD积分曲线计算的峰面积表示)。随着Si含量的增加,弱酸位点、强酸位点、总酸位点均先增加后减少,Si/Al-0.2和Si/Al-0.5上弱酸和强酸占主导地位,中性酸位点分布较少;而对于样品Si/Al-0.8,3种酸位点的数量相差不大。在整个SCR反应温度窗口,Si/Al-0.2和Si/Al-0.5的活性均高于Si/Al-0.8,因此,可以推断在Cu-SAPO-34分子筛上的弱酸和强酸位点在SCR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图6 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的NH3-TPDFig.6 NH3-TPDprofiles of Cu-SAPO-34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表4 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的峰面积(基于NH 3-TPD积分)Table 4 Peak area of Cu-SAPO-34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based on NH 3-TPD

2.6 H 2-TPR

图7 不同Si含量Cu-SAPO-34催化剂的H2-TPRFig.7 H2-TPRprofilesof Cu-SAPO-34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Sicontents

通过H2-TPR实验探究了催化剂中Cu的种类及状态,图7为H2-TPR测试结果。由100~700℃观察到的H2消耗曲线可知,在140~450℃范围内出现了3个H2消耗峰,分别位于147~210℃、257~295℃和298~352℃,说明Cu-SAPO-34中有3种Cu物种共存。文献[17,36]表明,Cu2+的还原温度低于CuO物种,147~210℃范围的H2消耗峰对应着沸石骨架中孤立Cu2+的还原(Cu2+→Cu+);257~295℃左右的H2消耗峰对应于CuO晶粒的还原(Cu2+→Cu+);Cu+的还原温度高于Cu2+和CuO,一般在450℃以上可还原为Cu0,同时第二个和第三个还原峰的峰面积大于第一个还原峰,因此3种样品均可排除Cu+的存在。在Cu-SAPO-34催化剂中,Cu2+→Cu+还原峰的总峰面积不断减小,同时,CuO晶粒的还原峰温度明显向高温方向移动。四面体配位的Cu2+和CuO晶粒的协同作用在SCR反应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CuO晶粒能促进NO氧化为NO2,从而促进“快速SCR”过程的进行,有利于低温NO的还原[37]。Si/Al-0.5在257℃范围有最大还原峰面积,CuO晶粒最多,因此在空速较高时表现出了最好的低温活性。因此,通过改变催化剂中Si含量,可以控制Cu物种在Cu-SAPO-34上的分布,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3结 论

本文以廉价的商品吗啡啉为模板剂,新型络合物Cu-TEPA兼作Cu源和共模板剂,一步法制备了3种不同Si含量的Cu-SAPO-34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空速下的SCR活性测试以及XRD、XPS、BET、NH3-TPD和H2-TPR表征,得到如下结论。

(1)Si/Al-0.2表现出了良好的结晶性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着Si含量增加,催化剂的结晶度逐渐下降,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逐渐减小,表明催化剂中Si含量对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孔道结构有一定影响。

(2)Si含量影响着Cu-SAPO-34中孤立Cu2+的数量,随着Si含量增加,酸性位点和孤立Cu2+的数量逐渐减少,SCR催化活性降低,表明改变Cu-SAPO-34中的Si含量,可以调控Cu2+物种的分布,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3)在测试的3种空速下,Si/Al-0.2均具有较宽的温度活性窗口(225~425℃),在空速为40000 h-1时,Si/Al-0.2具有最高的低温SCR活性(转化率>90%),在80000和120000 h-1空速下,Si/Al-0.2和Si/Al-0.5均有较高的低温SCR活性。较低Si/Al比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低温SCR催化活性的提高。

(4)随着空速提高,Cu-SAPO-34的中低温SCR活性下降,而高温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猜你喜欢
空速沸石催化活性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负载金属沸石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团簇Co3FeP催化活性位点的研究
蒸馏定铵法测定沸石粉吸氨量
氧化铁改性沸石对Se(Ⅳ)的吸附性能及试验废物再利用研究
Fe3O4@SiO2@TiO2@Ag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监测有机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A320系列飞机“AUTO FLT RUD TRV LIM SYS”故障的分析
基于对铂纳米粒子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抑制检测碘离子
三维超声波测风仪在低空低动态飞艇上的应用
银耳状Fe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