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视野下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研究

2021-06-03 09:02王智庆尚利强
上海商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遗迹矿山公园

王智庆 尚利强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资源日渐倍受关注。纵观国际社会,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起步较早,而我国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保护与研究则相对较晚。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工业化发展之路后的矿业遗迹不断增加,一些典型煤矿遗迹集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体验价值、学术价值和再造价值于一身,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现实难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业遗产与提升文化自信。[1]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山西省为了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已经对各级各类煤矿进行了统筹规划与有效整合。煤矿遗迹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意项目,充分发挥其潜在功能和价值,使其得以永续发展和再利用,为煤矿接续产业的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一、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现状

山西省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煤炭资源,长期以往曾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而优质的煤炭供给。近年来,由于煤炭产能相对过剩、资源日趋枯竭及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大量煤炭企业陆续关停,相继结束了其特定历史使命,而其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井工系统和配套的通风、供电、排水、运输系统以及地面辅助设施等,都将成为历史遗迹。这些煤矿遗迹自兴建至废弃历经无数次改造与完善,极具科技价值与文化内涵,亟待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一些典型煤矿遗迹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山西省一些煤矿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也正在积极探索与尝试,以“同煤集团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 阳泉三矿工业遗址公园”及“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成效初显。

(一)同煤集团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

作为同煤集团最大的矿井之一,晋华宫矿自1956年成立以来,为大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缘于煤炭资源枯竭,该矿于2005年成功申请成为国务院首批28座国家矿山公园之一。目前,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呈由南向北的上升趋势,成为观望云冈石窟的最佳位置,公园建成了煤炭博物馆、石头村、晋阳潭、工业遗址参观区、井下探秘区、仰佛台、棚户区遗址区等景区,地下部分的煤矿作业现场保留完整,地上北部保留有选煤楼、洗煤楼、传送带楼、钢缆牵引塔等煤炭工业旧址和地面生产遗迹,南部是以村落为主体的“石头村”。景区内生态治理与产业相结合,以传承煤炭文化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世界最大、亚洲唯一、中国第一”的井下探秘旅游区,对构建工业地段的城市文脉分支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巧妙地利用周边山水及人文景观,使场地与城市呈呼应之势,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特色,使煤矿遗迹、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有机融合。

(二)阳泉三矿工业遗址公园

阳泉三矿自1907年被山西近代最大的民营工矿企业——“保晋公司”作为平定矿区第三矿厂起始开采,历经满清、民国、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等不同阶段,不断引进新技术、购置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在高产高效方面位于国内同行业前列,是山西煤炭开采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近代民族工矿企业主矿厂。由于资源枯竭,阳泉三矿从2016年底筹划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并于2018年12月17日作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认定,成为山西省首座成功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煤矿。目前,阳泉三矿正在积极筹建阳泉煤炭工业博物馆、煤矿工人纪念碑,着力推进煤炭工业旅游开发步伐。阳泉三矿工业遗址公园利用长期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转型发展,将保留矿业遗产与开发拓展高端旅游项目相结合,既保留了煤矿遗迹,又传承了矿业精神,还服务于现实转型,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均得以不同程度的彰显。

(三)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

太原西山地区煤炭开采始于1934年白家庄矿,2010年获批建设西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成为全国88个国家矿山公园中唯一一个位居省会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区域内有矿业遗迹老矿井4座以及西北煤矿第一厂办公旧址、侵华日军碉堡、火药库等。目前,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在积极打造集矿山遗迹保护、休闲娱乐、科教考察、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开发与服务等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同时,以公园建设为载体,引入煤炭生产上下游高端产业链项目,着力促进产城融合与文旅开发。

二、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

目前,国内外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国家矿山公园模式

通过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可以展示煤矿遗迹所体现的历史内涵,使人们在游览、观察、考察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并且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素材。为改变矿山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我国正积极推动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对矿业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与充分再利用。国家矿山公园建成后,能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为一体,运用生态修复、文化重现、环境更新等手段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

(二)遗迹公园模式

煤矿遗迹所在区域一般空间开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成为遗迹公园,成为休憩开放空间;还可以加入公共文化设施,如博览馆或科技馆,丰富其功能内涵。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和景观环境的营造,发展旅游项目及相关服务,可以将煤矿遗迹建设成为面向大众、特色鲜明、休闲与活力并存的主题遗迹公园。

(三)旅游景区模式

煤矿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游客增长见识,体验煤矿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操作细节,而且可以使游客对煤矿为代表的资源开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书面文本或影视作品始终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景区模式可以对煤矿资源进行拓展,创新出全新的旅游概念和产品形式,扩大就业机会,激活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

(四)展览馆、博物馆模式

煤矿遗迹中存在大量旧工业建筑,这些建筑本身在风格、样式、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程美学价值,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博物馆展品。不仅如此,煤矿遗迹中丰富的建筑群和设施设备所体现出的工艺流程和产业特征,也同样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将这些煤矿遗迹改造成为主题展览馆或博物馆,能够体现出煤矿的重要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带给人们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认同感。

除此之外,还有创意产业园区模式等再利用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劣、各有利弊,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相互有机结合,在煤矿遗迹再利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模式。

三、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选择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曾经的煤炭资源大省,面对资源日趋枯竭与生态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客观现实,“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目标,必须切实调整资源型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当前,“加大对典型煤矿遗迹的保护力度、不失时机地开发煤炭工业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山西省一些大型煤企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但在再利用模式的选择与具体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认识浅薄

煤矿遗迹保护与再利用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长期以来各界对煤矿遗存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不高,对山西省典型煤矿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建筑保护重视不足,尤其对煤矿遗迹再利用的模式认知浅薄与模糊,早期单纯以国家矿山公园为主,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再利用模式,缺少别具一格的鲜明特征。

(二)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缺少总体价值评估

典型煤矿遗迹集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体验价值、学术价值和再造价值于一身,而现实中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选择上较为偏面,缺少总体价值评估。[2]针对不同煤矿遗迹选择再利用模式时,一些企业或管理部门往往仅停留在其某种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上,而没有从总体上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以及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进行量化或非量化评估,最终导致相关企业或管理部门在模式决策时缺少科学依据,无法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

(三)缺乏多学科专家学者的系统性全程参与

典型煤矿遗迹的开发与再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实地调研、历史溯源、可行性研究、方案编制、反复论证、履行法定程序、专业化开发、追踪评估、动态跟进、综合评价等各个环节必不可少。在现实的典型煤矿遗迹开发与再利用过程中,缺乏多学科专家学者的系统性全程参与,尤其史学家的缺失导致部分珍贵遗迹被破坏或拆除,煤矿遗迹在修复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原貌,甚至出现严重的人为失误。由于缺乏必要的专家参与,没有倾听与汲取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质学等各界专家的综合性意见,致使开发利用模式有失偏颇,难以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缺乏本土元素的有机融入

目前,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大都是借鉴国外经验与理论,山西本域元素的融入相对较少,致使煤矿遗迹再利用方案几乎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没有充分结合山西省特定的地质条件、煤层煤质、矿史矿情、地域特色、历史积淀、人文情怀等元素加以综合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独具魅力、别具特色的矿业遗产开发模式。

四、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选择与应用的具体方略

针对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选择与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针对性改进:

(一)深刻认识与精准理解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

煤矿遗迹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需要社会各界从不同维度加以保护,通过国家矿山公园、遗迹公园、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等方式可以保留其历史原貌,体现其社会价值,同时为煤矿地区开拓新的经营渠道,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煤炭企业或职能管理部门应当深刻认识和精准理解各种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具体特点、相互间区别、各自内容、实施路径,通过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综合各种再利用模式的优点,创新研发切合自身特点的新模式。

(二)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进行合理价值评估

一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目标,选择合理的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价值评估法。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使用价值可以选择市场价格法、旅行成本法、经济影响研究法、置换成本法等价值评估法;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非使用价值可以选择专家评估法、选择模型法、特征价格法等价值评估法[3]。当然,这些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融合性地对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现实收益与应用价值往往很难进行精确测算,且各种不同的再利用模式也有所侧重,做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聘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全程参与煤矿遗迹开发与再利用各环节

典型煤矿遗迹的开发与再利用,特别需要进行详细而周密的实地考察、可行性研究、合理保护、科学性修复、充分再利用及精准的项目评估等,应当聘请各界专家学者全程参与,作出正确的反映历史文化风貌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客观分析,并对再利用具体思路和路径提出建设性方案,构建科学完整、系统优化的专家咨询体系,指导煤矿遗迹再利用工作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开展。

(四)融入本土元素、优化山西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

山西省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必须植根于本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真正促使煤矿遗迹在当地民众及广大游客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多维度、全视角将山西特有元素挖掘出来、有机融入并发扬光大,避免盲目将国外经验与理论技术全盘照搬,而导致再利用模式水土不服,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应当不遗余力地将本土优势资源和创新发展理念有机融入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山西典型煤矿遗迹的多元化价值,最终实现矿业遗迹再利用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双重互动。

结 语

综上所述,山西省面对煤炭资源日趋减少、生态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经济转型刻不容缓的现实需求,应当对本域特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煤矿遗迹进行科学合理保护与有效再利用,针对其实践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工业遗产+”的广阔视野,对症下药、辩证施策、变废为宝,助推山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遗迹矿山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在公园里玩
沉船遗迹(外一首)
一见如故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