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抖音科普账号看新媒体时代科普权利的变迁

2021-06-04 17:56陈煦阳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抖音短视频

陈煦阳

摘 要 以三个抖音科普账号的传播内容为例,分析不同主体科普短视频账号的内容呈现差异和影响力差异。作者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发现,不同主体的科普短视频账号在内容呈现上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账号风格。同时,以普通用户为主体的传播者在科普短视频领域影响力明显优于官方力量和科学共同体。在传播的新兴领域,固有的科普格局正在发生转变。

关键词 抖音;短视频;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2-0064-04

观念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造就了科学传播的新形势,今天的科学传播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新媒体成为了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主渠道[1]。王国华等学者在总结自媒体科学传播模式时认为,此阶段的科学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流向更加丰富,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传播[2]。罗子欣认为,新媒体打破了科普的时空界限,使得用户更好地参与到科普当中[3]。焦鹏在试图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规律性时也提出,新媒体时代使得科学传播的主体更加多样了[4]。总而言之,传播主体的扩充是新媒体时代下科学传播的显著特点。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出现,科普开拓了新的渠道、创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对于科普短视频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一些探讨科普短视频特点和优劣势的质性研究,还没有学者对不同类型账号主体的科普短视频内容进行过分析。基于此,本文试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科普权利转移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主体的科普短视频的传播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不同主体类型的短视频科学传播账号在内容上是否存在差异?如存在差异,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何种主体类型的短视频科学传播账号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1 研究方法

参考一些学者对于科学传播历史的回溯和主体的分类,本文将抖音短视频平台的科学传播类账号主体分为三类,分别是官方机构类、科学共同体类和个人用户类。在三种类型中分别选取一个代表性账号,作者最终选取中国科普博览、科普中国和地球村讲解员作为各自类型的代表账号。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短视频矩阵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的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该账号的所属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代表着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官方机构的短视频科学传播水平。科普中国是作者选取的以科学共同体為账号主体的典型代表,是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协会创办的网络科学传播平台。中国科协作为非政府官方机构的人民团体,汇聚了中国顶尖科学家,代表着国内科学共同体的观点和意见,其网络平台“科普中国”是科学共同体类主体短视频账号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

在以个人用户为主体的账号选择上,由于没有政府官方机构背景,作者选取抖音发布的《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中提到的代表性个人用户账号“地球村讲解员”为分析对象。其主页显示,地球村讲解员粉丝数为1 206.6万(截至2020-03-01),获赞5 139.1万(截至2020-03-01),是个人用户为主体的科学传播类账号粉丝数和获赞数较多的,其粉赞比指数也是相对优良的。此外,地球村讲解员也是抖音官方认证的优质视频创作者,作品质量较高。由于短视频发布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且总作品量较少,故不再进一步抽样,选取全部作品(从首条作品发布之日起截至2020-03-01时间段内)作为分析对象。

在分析不同主体账号的内容呈现时,设定了视频主题、时长、原创情况和人格化情况4个变量。分析不同主体账号的话语权时,设置粉丝数、作品数、总赞数、单条平均赞数和作品平均获赞5个变量。两个编码员依据编码手册独立对样本视频逐条进行编码。除视频主题类目以外,其他类目无编码争议。视频主题类目依据ScottPi指数进行误差计算,两个编码员同时选择的偶然一致率为0.189,观察到一致的百分比数值为0.889,最终信度计算结果为0.86,符合ScottPi信度可接受的标准。

2 分析结果:三个科普账号的内容呈现与影响力情况

2.1 传播内容的呈现情况

根据逐条类目情况代入SPSS软件分析,三个账号在四个变量的维度上内容呈现状况见表1。

2.1.1 传播内容的主题类型

如表1所示,代表三种主体的三个科普账号在内容主题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地球村讲解员的内容主题偏向于生物、地理科普类型,占到了样本总数的57.2%,其次是天文(19%)和科技(4.8%),在百科、医学上均无涉及;科普中国在科技(33.3%)主题类型上占比最大,医学和百科也分别占到了19.0%和14.3%的比例。另外,科普中国的样本内容中均未出现以地理和生物为主体类型的内容,无法进行分类的其他一栏占比也达到28.6%;中国科普博览在内容主题分布上相对均衡,无法分类的其他一栏占比达38.1%,除此以外科技类(19%)占比最高,百科(4.8%)最低。

由此可见,作为以个人用户为主体的科普账号,地球村讲解员的内容主题更具有垂直性,注重对某一主题内容的连贯垂直发布。同时,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和获取关注度的需要,这类账号更注重于趣味性高,科普门槛较低的内容的发布;科普中国作为科学共同体为主体的科普账号,内容主题的垂直度同样较高,但主要分布在医学和科技这类对科普者门槛较高的内容,呈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性;官方层面代表的中国科普博览在内容主题上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状态,但均衡的分布意味着垂直性的降低,这一特性并不利于其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和传播。其次,中国科普博览中其他一栏占到了近四成,这说明该账号在内容主题的设定上并不明晰,更偏向于泛化的科普。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的样本中,几乎所有内容主题都与自然科学相关。在人文社科的科普方面,三种类型的科普账号均未涉及。

2.1.2 传播内容的时长

在传播内容的时长方面,科普中国和中国科普博览时长分布比较均衡,其中科普中国在内容时长上的均衡性尤为明显,视频时长在11~20 s、41~50 s、51~60 s和大于60 s四个分类中均有涉及且比例相同(19%),中国科普博览则在六个分类当中都有分布。与前两者不同的是,代表个人账号的地球讲解员在时长分布上显得不那么均衡,基本集中在51~60 s这个区间,占到了总比例的76.2%。三个账号当中,地球村讲解员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该账号不追求各视频时长的均衡,而是追求内容在时长上的一致性。

2.1.3 传播内容的原创性

在内容原创性这一层级上,科普中国与中国科普博览的表现类似,完全原创和完全不是原创的视频在内容中占比都比较大,仅有声音原创和仅有画面原创的内容相对较少。与之相反,在地球村讲解员发布的内容中,有高达95.2%的内容都是原创配音加网络视频的形式,纯原创视频仅占4.8%,没有完全非原创的视频和仅画面原创的视频。从三个账号原创性内容的占比分布可以发现,科普中国和中国科普博览这样由专业力量运营的账号当中,内容的纯原创程度远远高于地球村讲解员这样的个人运营账户。地球村讲解员作为科普视频中的“非专业力量”,在对于互联网既有资源的利用率上要高于“专业军”,从原创性比例上来看,内容的一致性也更高。

2.1.4 传播内容的人格化

如表1所示,三个科普账号在人格化方面的表现比较一致。三个账号无人格化的内容均在总内容中占比超过80%,部分人格化和完全人格化在总占比中都为少数。这样的结果与人们印象中短视频平台的高度人格化特征有着一定的出入,这也说明,受众对于科普类短视频的人格化需求较低,传递的内容本身才是受众关注的焦点。

2.2 三个账号的影响力情况

由表2可见,三个账号在各项指标上差距均较大。作为最能直接体现影响力的指标,在粉丝数上,地球村讲解员是科普中国的10倍有余,是中国科普博览的21倍多。体现互动量的作品的总赞数在三个账号之间差异更为悬殊,地球村讲解员与其余两者数量相差巨大,是两者的24倍和42倍;在单个作品平均获赞上,地球村讲解员仍然具有绝对优势,中国科普博览超过科普中国。在作品数上,科普中国最多,活跃度最高,达到266条;地球村讲解员其次,为204条;中国科普博览活跃度最低,仅有65条作品。粉赞比是衡量账号粉丝的活跃度的指标,其数值与粉丝活跃度呈反比。由此可见,三者当中,地球村讲解员粉丝活跃度最高,中国科普博览其次,科普中国粉丝活跃度最低。在作品平均获赞上,地球村讲解员也高居第一,达到28.4万每条,中国科普博览与科普中国单条平均获赞为2.11万和0.9万,但考虑到中国科普博览作品数远低于科普中国,因此二者在此项指标上的差距仍不足以拉开档位。

综合多项指标可发现,在三个账号当中,代表个人主体的地球村讲解员影响力最强,话语权最大,几乎各项指标都与其他两者拉开了极大的差距。代表科学共同体的科普中国总体来说居于第二,在粉丝数和总赞数两项最重要的指标上领先于中国科普博览,但在粉赞比和平均获赞上落后于中国科普博览。

三者当中影响力最低的是代表官方力量的中国科普博览。该账号不在粉丝数、赞数、作品数上都大幅落后于前两者。虽然在平均获赞和粉赞比两项指标上的表现优于科普中国,但考虑到其作品数仅有65条,与前两者相差甚大 ,因此其在这两项指标上的相对优势并不具有较高的说服力,总体而言仍然是三者中影响力最低、话语权最小的账号。

3 讨论与反思:短视频时代的科普权利变迁

3.1 个人用户在科普领域崛起

新媒体环境下,以个人用户为代表的非传统科学传播主体逐渐成长壮大,而由官方力量和专业人士主导的科普模式相应衰退。这样的变化本质上放大了个人普通用户的科普权利,改变了固有的科普格局。此外,非传统的科学传播主体在新平台上表现出相对的强势。研究发现,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代表个人用户的账号在影响力上明显强于代表官方和科学共同体的账号,在新平台上的科普话语权显著占优。

基于本研究,我们仍不能得出“新媒体时代个人用户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科普力量”的结论。本研究仅以三个代表账号的500余条内容进行分析,其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短视频平台科普内容和科普账号的现状,但并不能代表整体。个人用户究竟在当今的科普格局中处于什么地位?其是否有取代专业力量的可能?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2 新时代的用户需要怎样的科普

研究发现,影响力最大的个人账号“地球村讲解员”在内容呈现和其他方面与其余两者相比都有着显著的特点。在内容主题的呈现上,该账号注重垂直。在时长、原创性和人格化上,也都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在时长方面,最受欢迎的账号时长大致都集中于51~60 s段。这也说明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更加青睐于时长比较短、叙事比较直接的内容。具体到科普短视频内容上,这个时长段的內容既保持了短视频内容“短、平、快”的精简性,又保证了传播内容的精准性。

人格化是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视频内容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本研究发现,在头部科普短视频账号中,人格化的显著性较低。这说明人格化与否并不成为用户选择的判定标准。同样地,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也并非将原创性作为选择是否接触的首要因素。

本研究将当今科学传播格局中的变化描述为“科普权利的变迁”。不可否认,随着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个人用户不管在科普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研究中也发现,个人用户账号在短视频平台实现了科普权利的逆转,成为了短视频平台上与专业力量并驾齐驱甚至在影响力远超专业力量的发声者。

但与此同时,普通的个人账号在进行科普时也存在着“先天不足”,由于专业知识的相对缺失,个人用户账号大多只能进行“浅科普”,有的甚至会出现事实错误,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应该说,新媒体环境下,普通用户作为一种科普力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但普通用户在科普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专业力量仍是科学传播格局中必不可少的一极。因此,就此断言普通用户可以取代专业力量而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还为时尚早。

参考文献

[1]何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J].民主与科学,2004(5):10-13.

[2]王国华,刘炼,王雅蕾,等.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4(3):88-92,117.

[3]罗子欣.新媒体时代对科普传播的新思考[J].编辑之友,2012(10):77-79.

[4]焦鹏.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22.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抖音短视频
玩“抖音”爱上风流“网红”,姐姐被抛弃妹妹来报复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移动短视频研究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