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笔译课程设置研究

2021-06-06 23:00马卓姜云龙岳琳张松
中国新通信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

马卓 姜云龙 岳琳 张松

【摘要】    结合新文科建设需求及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现行的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从课时、教学内容、师资配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来看已不符合时代要求,需为适应新文科建设作出适当的改变。应结合成熟的科技和互联网平台,打造更新颖、高效、高质的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体系。

【关键词】    新文科    英西复语    笔译课程

引言: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相关研究多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方向,关于新文科建设中多语种的交叉融合研究较少。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西复语专业作为一项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具有普适性、创新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适合培养复语型高端外语人才及与其他专业交叉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欲更好地与其他专业进行交叉融合,英西复语专业学生需适应自身在科技大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中的位置,具备进行多语种跨专业交叉融合学习的潜力和能力。

一、新文科对于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的要求

2020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需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外语类专业是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应承担的创新改革任务也无比巨大。《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现如今就业市场对于新兴职业和多样化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职业形态和工作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高校外语专业应思考透彻外语专业的未来角色、发展方向和教学模式,主动求变,大胆拆散现有课程组件融入新模式新思维新内容,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做准备。

吉林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应同时考量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工作性质,考量学生就业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时代背景,更多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考虑。

二、多语种互译(汉、英、西)笔译课程的改进设计

2.1符合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东北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吉林外国语大学依托“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可以更好的助力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东北振兴和开放吉林。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观念,其教学大纲应富有前瞻性,其授课方式应以当今时代背景作出新考量,做到传统和未来的融合,以“新需求(背景),新结构(平台),新体系,新专业,新学科研究”原则为反向思路,以学科专业一体化为指导思想,配合大数据应用、网络智慧慕课工具,以培养汉英西语言专业扎实且国家背景、科技背景强的多语种互译人才作为目标。为培养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一大批了解我国国情、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多语种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2先进的课程形式和内容

新型的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应以移动端直播录课教学平台为依托,融合国际化、地方性、应用性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基础笔译文化和笔记理论为出发点,以平台语料库的建设为基础,以英西双外语课程包为载体,以培养双外语经贸笔译能力为目的。

语料库以课程包类别为首要分类指标进行广泛的整理搜集,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语料间联网链接,并以资料内词汇为基础向外向内不断链接拓展。在成型语料库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权限进行课程包内容的发散性标注,数据通过审核即可加入语料库以供他人学习使用,让学生参与进语料库的链接优化及数据拓展。

课程将贯穿英西复语学生的学习生涯,配合综合西班牙语和综合英语课程,将其转变为习惯性培养以代替学科性培养,从时间长度和实践深度上更充分的融入专业培养。依托移动端教学平台的建设,弱化强制课时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转变思路,以“所需即所学,所学必有用,课时必有效”为目标,排除不必要课程任务,提高课程精品度,让学生有兴趣反复学习课程内容。课程不再由固定教师进行线下授课,依托移动端,课程不受固定上课时间和上课模式约束,学生只需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进度自行选择时间地点和形式进行学习,方便在实习或者留学的学生进行时间安排。进一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共进学习,弱化教师的授课角色。

现行笔译教学大纲受早年时代背景和科技条件影响将英语西班牙语笔译分开教学,且各自以中西互译、中英互译作为教学重点,互不相关且几乎无英西互译。这样的教学设置与新文科复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无法支撑新文科建设需要的上层建筑。新型的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应以英西互译为重点进行深入系统教学。英语与西班牙语同属印欧语系,在词汇、语法中有很多相似点,在双外语学习中如果合理应用迁移策略可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有效减小学业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有清晰的概念,尤其是词形相近含义却不同的现象,避免吸收错误的概念和知识。语言间相互的迁移作用教学配合针对英西复语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的跨学科培养,对于英西复语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有十分积极地作用。在就业统计中有近70%的学生未来从事国际贸易或相关涉外行业,针对迁移内容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工作效率和精确度。课程以汉英西互译基础笔译为开始,教授笔译基础文化知识和初步的多语种互译习惯,进行简单的句式互译练習及三个语种词句和语法的总结,配合中英西国家文化对比,逐渐积累总结中英西语之间的相互迁移作用,打造完善且正确的多语种互译框架。

学生在完成基础笔译课程后进行课程包学习,使用相同的标题和文案进行互译教学,进行系统的融合和雕刻,完成整个互译技能的打造。学生可在平台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文化、科技、旅游、法律、商务等课程包进行学习。课程包实现中英西三语对照,一文多译,一文多讲,同步进行,密切融合。

在新兴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英西复语学生要在译员与人工智能机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深度学习自身专业外还要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知己知彼,全面发展自身。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翻译软件及其语料库进行工作,熟悉在各个场景下如何使用各类翻译系统,适应人机结合的工作方式。

课程平台提供“科技”方向课程包,学生从中可以学习人工智能翻译的原理,借助日常学习分析比较不同翻译系统在相同译文下的区别以及影响译文输出结果的因素。配合国际语言服务、技术与翻译等专业(方向)课程引导学生以接受的态度、批判的眼光来接受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做好翻译工作以及助力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发展。教师在其中应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科研习惯,争取在新型翻译领域有更多的思考或研究成果。

课程内容另一重点为针对“新文科”、“开放吉林”和“一带一路”向北开放战略的汉英西三语对照版政策文件解读并针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词汇进行笔译训练,打造“外语思政课程包”。依托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教育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迎合“开放吉林”和“一带一路”向北开放战略需求,围绕示范区为窗口的地方涉外行业,配合学校“世桥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打牢基础。

据统,70%的英西复语毕业生未来将从事国际贸易行业。在结束课程包的学习后,平台会将其所学内容与国际经贸进行链接,具体讲述各课程包内容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实际作用和应用,例如商务电函、国际贸易术语、国际商法等模块,并配合导师指导通过课程平台提供的实操训练,以小组式和项目式的形式进行实际国贸方向多语种互译笔译训练,最终实现与经济学进行专业交叉。

2.3多元优化师资

需组建研究创新型教师团队。吸纳多领域、高水平领军人物加入教学平台,组建以教指委、长白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发挥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势。组建双师技能型教师团队,组建以长白山技能名师、行业专家等为代表的双师技能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应用研究、实践教学的优势,着力打造实用性强的课程包组件。组建国际化教师团队。依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工程,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等高端引智项目,吸纳国际知名学者和高水平海归人才,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

现行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依然由单语种教师承担,没有做到双外语学生由双外语教师授课。从长期教学实践来看,单语种教师虽然可以完成深入的单语种教学,但双外语教师更适合英西复语人才的培养,实现中英西三种语言的高度融合,更符合未来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的要求。多语种互译笔译这门融合性课程的一线教师坚持做到由双外语教师授课。负责教师应当同时拥有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教学能力,具有互译的知识基础、概念基础和进行初级互译的基本能力及对于人工智能翻译的了解和思考。

移动端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本课程直接引进行业专家进行授课提供了条件,专家凭借其多年从业经验可在其所属类课程包中针对行业使用频率最高点和行业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为其今后研究提供方向。同理,可通过智慧慕课或直播的方式借助外教设立英西外教笔译基础课时,实时更新外教其生活环境中的时事热点话题作为知识和词汇拓展资料,并可作为学生的实际笔译训练素材。对于师资的调整和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关,因涉及方面较广,其实施难度也是最大的。

2.4提升学习动力,养成良好习惯

学习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习动力因素存在忽视且课程形式以工具和学术型的目标进行培养而不是以文化和自身价值提升作为学生自身发展引导,是学生无法持续沉浸语境、无法保持学习积极性、无法明确学习目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当学生进行多语学习的时候,如有工具型倾向,其中一门语言或许会对其他语言产生抑制作用。相反,当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多元文化和多语互融时,就会变成催化剂,催生出多学一门语言、丰富文化积累的动机。由此可见,从教学开始我们就要做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工作。应通过目标语言国家相关且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翻译练习、目标语言就业相关文件翻译以及教师或从业者翻译成果魅力影响等,以文化体验促进专业学习和文化融入。从文化和自身价值提升的角度,让学生转变学习动力来源,为学生注入长期有效的学习动力,更大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后台可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及音乐影视资料,介绍我国国家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现状、国家和地方政策解读、相关英语语言国家和西班牙语语言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习俗,并附相关网站链接,方便学生在必要课时之余查询资料和拓展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从建设国家、宣传民族文化和追求自身卓越的动机出发学习英西双语。

据调研,在寒暑假能够按要求按在校强度练习语言的学生只占约15%左右。学生不能再教学空窗期进行一定强度的继续学习,会让前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大打折扣,影响下一阶段学习。为解决学生学习不持续的问题,课程平台对学习时间进行评估,学生需要每日进行一定量的平台学习,以打卡的天数和时间进行一部分定量的成绩考核,让学生养成全年不间断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习惯。

2.5充分的校内外实践实习

实践方面平台要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外事、外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整合。新平台应从课程的每个细节引导双外语思维,双外语版本的窗口操作提示和教学通知本身对于学生就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其次,通过新课程设置模式和平台,教师后台可以不间断的给学生提供充足且新颖的实践任务。同时,行业专家的加入会带来一定的实践机会,学生可通过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結合课程包当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

三、结语

语言是一个看重基层建筑的学科,互译能力是英西复语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应用更新的思维及更多的精力进行多语种互译笔译课程建设,引导培养学生以科技时代为背景,夯实笔译基础,更好的服务新文科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以及不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不同,本文研究结果需要后期大量实践进一步验证。

参  考  文  献

[1]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3(05):106-107.

[2]鹿秀川,郑咏滟.中国大学生英西双语动机探索研究[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9(01):28-36.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