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技兴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存在问题和对策

2021-06-07 00:00韦成好
成功营销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问题对策

摘要: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真正实现科技兴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

关键词:科技兴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问题;对策

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惠农政策。那么以什么为抓手?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呢?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呢?这是摆在当前党委政府、经营主体和农民面前的突出问题。

1存在问题

1.1农业农村基础薄弱

1.1.1农业产业弱。突出表现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单位及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少,产出率低。

1.1.2基础设施差。突出表现为农村道路、电力设施、灌渠设施等建设配套不完备,造成运输难、灌溉难。近几年尽管一部分地区在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发展能力,但缺口仍然很大,农民“靠天收”的想法没有彻底改变。[1]

1.1.3产业链条短。突出表现为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向外供应,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融合层次低,没能很好地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

1.2人才支撑有缺口

1.2.1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县级以下基层农技人员少,整体年龄偏大,大多为45~60岁,且知识单一,更新慢,部分专业不能满足农业、农民多元化需求,难以在新形势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2.2人才不稳定。一是人才“难引进”。由于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对优质人才引进”缺乏吸引力。二是人才“留不住”。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因基层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工资待遇低等因素而外流。

1.2.3新型职业农民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结构不合理。2018年10月29日,网上一篇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上的占54.35%,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的占30.34%。

1.3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短板

1.3.1农机机械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各地区存在生产农业机械的厂家少,中高端产品更少,低端产品较多,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1.3.2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制约,目前存在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等情况,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加强。

1.3.3山区、丘陵地带不适宜机械化。许多地方是山区、丘陵地带,田块比较零碎,机耕道路缺乏,加上种植经营分散,導致“有机难用”和机具使用效率低。[2]

1.4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1.4.1缺少资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季节性强,农资供应时间短,投资集中,资金回收时间长,普遍存在资金周转不足。

1.4.2缺乏技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不足10%,生产技术不过硬,经营能力有限。

1.4.3专项活动少。经营主体参与“招商引资、招财引智”专项对接活动渠道窄,参加农交会、展览会、推介会等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少。

2对策

2.1找准发展思路

2.1.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做好区域规划,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施品牌战略。三是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加强宣传,大力推介,“酒香不怕巷子深”。

2.1.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田间工程建设管理结合起来。二是继续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堤坝需要加固、涵闸需要维修、河底需要清淤、河流需要疏通。三是加快耕地保护建设。积极挖掘耕地潜力,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1.3延伸产业链条。一是改变传统的种养殖模式,把种养农业推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二是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开发等,提升服务能力。三是做好农产品加工业文章,构建全产业链,丰富品种,提升质量,实现价值增值。

2.2大力推进科技强农

2.2.1依托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突出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实现行政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全省全覆盖。继续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择优遴选技术指导员,落实有影响、能带动的示范户,加强培训和指导。加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小范围继续示范、实验,成熟后开足马力继续大范围推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2.2.2发掘种质资源,大力帮扶种业企业。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深入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发掘优势种质资源,为种业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优势企业开展“四送一服”帮扶,扶优扶强种业企业,不能“一揽子挎”,撒“胡椒面”。

2.2.3调整种养结构,推进种养业提质增效。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种植,确保粮食稳产增效;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草莓、食用菌、中药材等设施农业。二是调整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保证生猪、黄牛、山羊、鸡鸭鹅出栏量,发展名特优品种;打破常规养殖,注重标准化”综合养殖。三是打造品牌。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企业品牌认证和产品品牌认证。

2.2.4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助力质量兴农。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建立标准化产业园生产基地,积极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围绕江、浙、沪地区生活需求,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2.2.5强化科技支持,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大力推广有机肥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农用化肥零增长。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加快建立产业化利用机制,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农膜回收网格,确定回收人员,确保废旧农膜有效回收。

2.2.6推广数字赋农,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大力提升农村电商带动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3进一步强化机械强农

2.3.1找短板,培育农机制造企业。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装备需求清单,支持适应大田作业的大型、智能、稳定性强的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支持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消杀饲喂、清洗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针对当地种植品种、种植规模、种植习惯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支持本地农机企业制造适合当地生产作业的农机装备,培育壮大农机制造企业。

2.3.2促发展,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加快大型复式智能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引导带动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的发展。开展农业小规模机械化生产推广。组织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调研、畜牧、渔业机械化生产调研,选择、改造农机装备进行示范、试验、推广。优化粮食烘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全面梳理烘干设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需求,进一步完善粮食烘干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促进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

2.3.3强服务,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要做到五个“围绕”:第一,围绕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积极促进多元农机服务主体融合发展;第二,围绕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一站式”服务模式;第三,围绕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制度规范建设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第四,围绕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有效应用;第五,围绕解决制约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保障措施。

2.3.4重规划,推进农业“一块田”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变小田为大田,便于耕种,便于操作。加速标准化基本农田改造,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围绕优质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按照项目围着产业转,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思路,重点打造300亩以上连片农业标准地。

2.4确保促进农民增收

2.4.1激发内生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长期流走在城乡之间就业。政府要深化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重视技能水平和劳动报酬挂钩,引导更多农民工返乡留乡就業,激发农民工内生动力。

2.4.2拓宽创收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一是农民对承包地持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可以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多渠道获取财产性收入。二是可以以储蓄、债券、保险、理财、股票等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可以以房屋租赁、房地产、不动产抵押等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3]

2.4.3培育主导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马农产品深加工作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益。二是加快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新业态融合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建立线上销售模块,拓展农民经营性收入空间。三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品品牌,扩大经营性收入。

2.4.4强化社会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制定现代农业扶持办法。对优质专用原料基地、设施农业、农产品采后处理设施建设、荣誉称号、新型经营主体开拓市场、龙头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进行奖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救助、临时救助标准,最大限度实施救助。加大资金投入。涉农贷款,引导金融机构运用"裕农通”、新农直报系统、手机银行等渠道线上融资对接,建立线上授信、随用随借随还机制。

3结论

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J].财政研究.2004,(11):56-58.

[2]周爱芳,李杨瑞.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推广[J].农业科技管理.2017(03):64-65.

[3]郭艳青.推进农民职业化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载体[J].农民科技培训. 2018(02):12-13.

作者简介:韦成好(1975.09.18),男,民族:汉族,职称:高级农艺师,从事工作:农资市场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