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探寻作者的表达秘妙

2021-06-07 08:07倪凯颜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悟老舍母鸡

倪凯颜

听到王洁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不由眼前一亮,巧妙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多重比较,自主发现作家在表达对动物的感情时的表达方式(尤其突出的是“前后对比”),在比较中悟情得法,王老师教得简洁大气,学生学得自然自主,课堂生成让人觉得生长力很强,充满了执教者的匠心智慧。

及至研读这一单元,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更是内心洞明。由此生发感慨,这一单元的教学,何不就活用“比较”这一策略,引导学生探寻并习得作家的表达秘妙,达到最后也能我手写我心,用文字自然流淌出对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殊情感,写出动物的特点呢?

比较,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依据文本材料,把关联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提炼、编排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在思辨中发现共性与差异等,继而发展思维,找到答案或规律,产生质疑或批判,从而诞生自己思想的常见途径。巧用比较,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悟到主旨,又能促进思维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聚焦王洁老师的《母鸡》这一课,一起来体悟比较教学策略所带来的秘妙之处。

一、单篇内部比较,体会表达特点

1.在比较中提取相对信息,明了行文结构

课后习题一,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于是,王老师紧扣这一话题,课堂教学开始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前后比较找句子,发现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变化——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鲜明的对比呢?继续寻找,学生找到过渡段,找到关键原因,“我”改变心思,是因为“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于是,作家的篇章结构就在比较中被发现了,纵向结构,总起句“我一向讨厌母鸡”开篇,中间过渡段转折,最后总结句收尾。

2.在比较中聚焦异同表现,感悟鸡母亲伟大

“那么,老舍是怎样把一向讨厌母鸡到不

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写出来的?读读课文,前后比较,母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王老师用这个富有张力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场景,抓住细节中母鸡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自主学习。于是,学生不断发现,经历同类事件“欺负或反抗”时,母鸡简直判若两人:面对强者公鸡的攻击,它从来不反抗,但它却欺负忠厚老实的鸭子,最可恨的是它还欺负自己的同类——母鸡;当它成了一个鸡母亲,同样面对攻击,它却会主动出击并追赶,连公鸡也怕它三分,然而在自己的雏儿面前,即便鸡雏们有的“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如此截然不同的强烈反差,在不断的比较阅读中,学生很快发现,并强烈感受到,作为一只普通母鸡,它是那样“欺软怕硬”,但是当它成为一个鸡母亲时,它是那样“慈爱、勇敢、负责、辛苦”。

在扶着学这部分内容之后,王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阅读比较,去发现这只母鸡表现前后的极大反差,去寻找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从而明了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于是,学生聚焦母鸡的“叫”,前后比照,找到了截然不同的很多表现,相机梳理出一张对比鲜明的表格:

3.在比较中提炼表达方式,领悟该篇表达特点

此时,再让学生来发现,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叙事抒情方式来表达的。此刻,王老师的一问“那后面应该顺理成章地写‘一个鸡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作者是不是漏写了一个‘鸡字?”引导学生体悟到,作者是在借这只鸡母亲来赞美天下所有的母亲,借这篇文章来表达对所有母亲的赞美与敬爱。

紧接着,教师又发问:“既然是要赞美母鸡,为什么却花那么多笔墨写讨厌母鸡呢?”于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水到渠成地被学生探寻到了。

如此,教师层层推进,多次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开展单篇内的教学活动,简洁明了,悟情得法,浑然天成。

二、同作家异篇比较,体会表达特质

《母鸡》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编者匠心独运,第一篇《猫》也是老舍的作品,而且在《母鸡》的练习三中明确要求:“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后面还呈现了“资料袋”,简要介绍著名作家老舍。为什么这个资料袋不放在第1篇课文后面,要放在第2篇课文后面呢?细思,编者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同一作家不同的作品比较,来由读文到识人,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求同探异,发现作家的表达特质。

王老师就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进一步设计了这样的比较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发现: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都是抓住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通过特定场景中的细节把动物写得形象逼真。不同的地方是,《猫》明贬实褒,通篇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而《母鸡》先抑后扬,写出了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个鸡母亲的敬畏、喜爱,由此表达对天下母亲的赞美、敬佩之情。

由“资料袋”中对老舍的赞誉“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那么,就可以一起来探究一下,通过这两篇文章,窥一斑见全豹,尝试了解为什么他堪称“语言大师”?于是,他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幽默风趣等特点呼之欲出,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感悟到老舍作品的表达特质。

三、异作家类文比较,习得表达方法

统编本教材的单元编排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既有一定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单元要素。本单元聚焦可爱的动物朋友,让学生感悟与小动物相处时的愉悦与欢欣,还要落实从读学写的要素目标,从体悟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到内化为自己也能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如果我们能通过几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获得这样普适性的方法,那么落实要素就不仅是纸面上的要求了。在比较中归纳,能有助于学生自我内化,自然习得表达方法。

基于本单元前两课的比较学习,学生掌握了老舍作品中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那么,如果能找到其他作家与老舍共同的表达秘钥,学生归纳提炼,就更容易真正习得了。于是,我们这样设想,在学生学习《白鹅》时,主动关联,进行异作家类文比较,会更有收益。

学习丰子恺的《白鹅》,我们体会到语言的无限趣味,对他笔下的鹅老爷有了深刻认识后,比较阅读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比一比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公鹅,有着怎样的共同生活特点,表达上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再往外拓展,跟前面学过的老舍的动物作品进行比照阅读,寻找写动物的作品,作家们的共同表达秘钥,最吸引你的是哪些方面。

于是,学生一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在进一步比较中越来越接近,直到抓住这把秘钥:要对这种小动物非常熟悉,充满深深的喜爱之情,这是动笔的源动力。然后,情动而辞发,抓取它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中的表现,通过细节来表达。描述时,语言要生活化,就像在跟人聊天,说自己喜爱它那样,流畅,风趣,自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特殊的效果。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本单元整体视角设计中,适合巧妙运用这样的方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悟主旨,还能习得方法,助推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体悟老舍母鸡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萌宠
懂,才能得
“对话”小伙伴老舍
藏蛋的母鸡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一只特别的母鸡
解题中的数学史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